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阳光行政的必由之路。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起已有近十年发展历程,但若没有科学的监督机制和普遍的监督意识,就无法保证民主政治的良好发展和透明政府的有效建设。本文聚焦于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视角,在分析目前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建立以信息公开法为核心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目前,全世界共有四十多个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我国要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公正透明这一目标.也必须走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的路子,2008年5月1日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由于立法主体是政府。法律效力层级较低,而导致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拟就如何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进行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民主政治家认为,信息垄断是社会权力垄断的源泉。建立和谐社会,建立民主政治务必要尽可能保证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的对称性和流通性。事实证明:隐瞒的代价远远大于信息公开的代价。“阳光下的政府”能更好地带领民众共同抗击各种公共危机, 因此,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促使政府实施行政公开,推动信息公开,将保障民众知情权明确写进我国的宪法,尽快制定一部全国性的、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所以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方面应当转变观念,修改和整合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定,建构系统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张赐琪 《社会学》2007,(4):53-57,31
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共享)是建设现代国家和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简单介绍了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公开的做法,概述了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信息版权、公有化还是私有化操作、资料共享的两极分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丽 《现代妇女》2014,(2):171-172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国家层面上的第一部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由国务院于2007年5月4日颁布,其颁布和实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欠缺行政过程信息的规定就是其中一个焦点问题。理论基础是制度建设的基石,分析行政过程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推动该制度建设,加快立法步伐。  相似文献   

7.
一、国外公民行政知情权的比较分析 瑞典是一个十分重视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国家。是通过指定信息公开制度来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确立新闻出版自由和政府文件公开制度来间接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国家。不同于制定单一宪法法典的模式的国家,瑞典宪法由四部宪法性法律组成: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时间较晚,从2003年SARS疫情发生以来到现在,只有五年多时间。虽然不少法律法规都作了专门的规定,并且在五月四川大地震中政府以其发布相关信息的迅速透明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但是总体来看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法律制度以外的“软性”因素,制约着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在更广泛的层面从制度走向实践。《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4月公布,2008年5月1日《条例》生效,但仍存在着信息公开滞后的问题。因此,要使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公开做到规范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现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本条旨在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同时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但由于法条规定的不明确,导致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政府公开信息侵犯公民隐私全和以保护公民隐私全的名义不公开政府信息等问题。因此,必须明晰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公民隐私权和公共利益的界定,增强可操作性,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0.
几个月来,中共新领导层的动向与举止一直为民众所关注,继倡导转文风、改作风之后,中共新领导再度着力政治品质塑造,显示出不断深化改革的锐意.一连串新政新措频出,官媒大胆发声推波助澜,中外舆论为之关注. 打破公众好奇心 用信息公开的办法打破公众对领导人的政治好奇心和政治神秘感,是应对信息网络舆论的必然选择,向政府透明和政治民主迈出了一步,值得赞赏.  相似文献   

11.
在革命之前和之后的1911年,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已经进入了西方国家。西方政治民主轨制,被称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第一个《宪法》。《宪法》划定,人民按照法律规定,经过种种路径和方式,办理国家事宜,管理社会事务,经营经济和文化行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府的制度,是我们国家最合适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制度。我们认为,所谓的民主就是"一切事都要大家做",所谓的民主意识是关于:"一切事情都要大家做"的共识,所谓的民主能力即共同协商一个宪章,选举产生了一个办公室组织来处理所有事情。随着公共事务的性质和范围的差异变化,我们不仅可以把民主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还可以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2.
推进上海透明化政府建设的关键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突破口是财政信息公开。财政信息是政府的核心信息,集中、综合地反映政府的全部活动,是市民最为关心的政府信息。财政信息公开相对简单易行,同时也是反腐败最有力的手段。上海政府信息尤其是财政信息的公开,可分三个阶段确定目标,分步实施。  相似文献   

13.
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它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新闻发布制度,是某个社会组织定人、定期地就某些问题、政策、服务等同公众进行交流、沟通、解释、劝说的固定方式。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现,得益于公众对于信息公开、拥有知情权的强烈需求。让广大公众享有知情权是一个社会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而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组织,也越来越重视社情民意,需要采取有力的公关措施来获得公众的舆论支持,进而提升自身的形象和影响力。作为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公关形式,新闻发言人制度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14.
负面新闻信息是指消极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闻信息。它针对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冲突、失衡、不和谐的变动,表现出的是非人性的特质。如各种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意外事故以及现实中人性的虚假、贪婪、萎靡、落后、愚昧等等。一般来说,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也是媒体上负面新闻的"爆发期"。近年来,各级政府、领导十分重视信息的透明与公开,以彰显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这也给媒体提供了宽松的报道空间。  相似文献   

15.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实施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走过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政府信息公开效果得到很大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档案馆起了很大的作用。各级档案馆是政府文件的聚集地,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场所,也是服务公众的窗口,档案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角色将会日趋多元化,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档案馆角色多元化的趋势,迅速转型,以便更好地保障政府信息公开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老人天地》2008,(7):23-23
今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依据《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方式有两种:政府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其中,"依公民申请公开"是指市民可以申请要求公开没有在网上或其他途径主动公开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婚姻与家庭是我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重要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婚姻与家庭问题,在领导妇女解放运动过程中,始终关注着婚姻家庭问题的进展与解决。为妇女解放,使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权利,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有力地推进着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建设民主、平等、和睦、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滨海县民政局黄助海认为,村务公开这一制度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多六少”: 一是事后公开多,事先公开少。少数村往往只是公开事后的结果,而对相应政策、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很少在事前向群众公开,不利于村民参政议政和实施监督。  相似文献   

19.
一、民主的迷雾:民粹主义与贵族政治政治学家们声称:“民主”无论作为学术概念还是日常用语,都是一个意义极其含混且被无节制地滥用了的名词。墨索里尼在1937年9月于柏林所作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宣称:“在世界上今天存在的最伟大而最健全的民主国家就是意大利和德国。”斯大林在举世震惊的血腥清洗之后把当时的苏联政治颂扬为“全部历史上最民主”的制度;卡扎菲在他的政治宣言《绿皮书》中也将利比亚称为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民主(democracy)的希腊语的来源是“人民治理”的意思,这个公元前五世纪创造的术语直到林肯的所谓“民治”  相似文献   

20.
网络民主是网民以互联网为载体,自由表达政治意愿,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管理和决策的新型民主形式。近年来,我国网络民主发展迅速,但由于网民个人问题和网络自身特征以及政府管理等问题,中国网络民主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因此,网民和政府必须齐心协力,采取有效对策,共同促进中国网络民主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