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以叙事学理论,分析《幸福蛋糕店》中叙事视角的运用。作品采用固定内聚焦视角,即以女主人公安琪的视角,讲述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幸存下来的人们的故事。本文主要分析在该作品中,固定内聚焦视角的运用,内聚焦视角的三大功能,和内聚焦视角的视角变异。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思考内聚焦视角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和凯瑟琳安波特的《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都是现代主义杰作,通过使用多重叙述视角和意识流等技巧,两篇小说分别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但是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3.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所讲述的内容围绕着"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而展开。《围城》的创作是从男人的视角看待婚姻和社会,以男性视角对女性形象进行审视的。本论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方法,从性别视域针对《围城》展开研究,以女性视域和男性对女性的偏见为切入点,探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精神世界及生活状态,重审《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二十世纪的小说家、剧作家。他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政府因其作品反抗苏维埃,被政府搁置多年,直到六十年代,他的作品才得以见天日,本文将针对布尔加科夫及其作品《大师与玛格丽特》做一深入研究,以期获得对他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5.
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可以发现整体的故事情节存在相关性,但是在叙述视角、人物形象、主题意蕴等多方面厄普代克进行了大量全新的个人书写。本文将从《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叙述视角的转变、人物形象的颠覆、主题意蕴的升华这三个方面展开剖析,积极探求厄普代克对《哈姆雷特》这一经典文本重新书写的成果表现。  相似文献   

6.
一个微妙的语义学问题 鉴于广告的影响是公开、直接的,从消费者的观点来看,公共关系的影响更为隐蔽巧妙,而且根据目前的趋势,公关活动可以比广告活动有效得多。 公关从业者玛格丽特·诺曼在《读者文摘》中写道: “当我接受了公共关系的一个职位后,一位朋友说,你有广告和促销的经验,这工作干起来一定很顺手。我向他解释这是两个很不相同的领域,我举了一个例:如果马戏团来到镇上,你写了一个告示说:‘马戏团周六将来美丽的小镇’,这是广告;如果你把这告示贴在大象的背上穿过小镇的大街,这是促销;如果大象从镇长的花园穿过,那是宣传。  相似文献   

7.
《极花》是贾平凹201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与他以往小说不同的是,贾平凹在书中尝试了第一人称的虚实叙事。从叙事学的叙事角度,研究《极花》的叙事视角及韩斌的英译策略及方法发现,《极花》除了第一人称视角,还使用了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而韩斌在翻译时主要用了"斜体表示、直译、意译、省译"等方法,用地道的表达译出了原文创造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在影片《贫民富翁》中,导演丹尼?波尔采用东方主义视角,对东方印度进行了"他者"形象的建构,认为西方应该对东方进行拯救和弥缝,而东方主义的出路之一应该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结合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思想,对骆驼祥子的悲剧情节进行详细分析,首先介绍了祥子的形象,通过对祥子形象的介绍以及其遭遇的分析,充分体现出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同时,对虎妞形象进行分析和阐述,最后,总结了《骆驼祥子》悲剧结局的原因,认为这一悲剧结局是必然。在祥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正是民间视角下小人物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本兼容文摘杂志和新闻杂志特色及优势的期刊,《Vista看天下》杂志突破了二者的局限,开拓出了一片凌驾于二者风格之上的领域。在"时政新闻娱乐化,娱乐新闻社会化"的定位下,《Vista看天下》形成了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本文将从主题、选材、编辑写作等方面探究该杂志新闻视角的选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概括了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一书中的主要观点,包括语篇在语篇研究中的工作定义,以及语篇研究的范畴、视角和方法,然后针对书中内容,提出了一些评价和建议,并提出以积极话语分析探索中国语篇研究。  相似文献   

12.
阿莉·史密斯的《秋》入围布克奖短名单,小说以英国公投脱欧为时代背景,由丹尼尔的梦境、伊丽莎白的回忆和公投后英国公民的生存现状三部分组成。以叙事学的视角转换和空间转换两方面分析阿莉·史密斯的叙事手法,通过多变的角度和叙事手法,引发读者对英国的政治形态、民众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绪变化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茶花女》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本文就玛格丽特的艺术形象塑造问题利用马克思文艺理论进行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茶花女》是我国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写的是一场纯真的爱情成全了一个风尘女子最终的美丽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原本是一个出卖感情和肉体的妓女,但是一场本不该发生的爱情却使她重新焕发出纯情,她为自己的所爱甘愿牺牲和默默承受的精神和行动最终使她净化成为一位天使,从而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崇敬。本文通过分析玛格丽特的恋爱过程论述了真诚、牺牲与奉献的爱情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这样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5.
余华的《爱情故事》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先锋特征主要表现在叙述形式与叙述视角的创新运用上.小说虽然以“爱情故事”为题,但其中的两个叙事单元逐渐消解了青梅竹马的美好初恋和两性相悦的婚恋生活,折射了现代人的“丧魂落魄”和现代爱情的缺失,从而完成了对传统爱情叙事模式的解构和颠覆,呈现出反讽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在其小说《小城畸人》中塑造出一群看似怪异、实则有智慧的畸人形象。尼采视角主义下的畸人并不畸形。一方面"畸人"、大众、乔治·威拉德这三类人代表三种不同的视角及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在以道德的视角性这一视角主义理论精华分析畸人时,畸人中有人遵循主人道德,有人屈服于奴隶道德,然而这两种人的觉醒程度依然超越常人。以此得出结论畸人并不是畸形的,他们的反抗精神甚至让其成了"超人"。  相似文献   

17.
《文化和宗奉:70年代新的代际关系》是一部关于文化学、家庭社会学和未来学的综合性著作。本书作者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d Mead)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1901年生于费城,早年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历史学派”创始人F·鲍亚士门下,1928年发表了经典性的成名作《萨姆族的成丁》(Coming of agc in Samoa),  相似文献   

18.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它所体现的是在生态学的角度上进行的主义观念批评,同时,它也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以女性主义为中心的形象。在很多时候,它所阐述的都是女性和生态所结合的结果。纳塞尼尔·霍桑是美国较为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早在当时,他所创作的《红字》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其中除了讲述了两性之间的关系,还着重介绍了两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生态学角度下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而指出和谐社会与其存在的关系,提出新颖的观念。本文将对《红字》这篇小说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生态主义视角下的《红字》进行具体的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叙事视角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叙事学和文体学研究的焦点,也是推进小说形式与技巧发展的动力。因此,对叙事视角的发展历程的探究对叙事视角的理论发展和小说研究的进步都有很大帮助。叙事视角研究从十九世纪末以前开始,主要侧重理论方面和叙事视角对作品的影响与作用方面的研究,对叙事视角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综述的较少。因此本文将对不同时期叙事视角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万玛才旦两部代表影片——《静静的嘛呢石》、《老狗》的分析来展现万玛才旦本藏视角下的民族思考与其如何在这种思考下进行民族表达,并揭示出其民族思考呈现下的特点:近乎于纪录片式的叙事风格,非专业演员的表演,真实还原藏民生活的节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