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的生是大同小异的,而死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在礼赞生命,却在回避着死亡。其实,死亡每天都在威胁着生命,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当你认识了“死”,才能更好地把握“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叙述现象学与存在论,揭示"应手性"的现象,打破日常生活的麻木不仁的状态将生活艺术化;简要分析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之"向死存在"建构。"向死而在"不断克服时间性存在带来的局限,以死亡为前提去面对生命,面对存在的本真状态。当看透死亡物性的存在性质,使人的存在不再对生太过执着。  相似文献   

3.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而当前很多青少年对生命没有敬畏意识和保护意识。近年来,新闻上时有一些校园暴力、欺凌现象以及学生因学业压力或情感问题而作出轻生行为的报道,加强对青少年生命教育已然成为当务之急。正由童年时期向青年时期过渡的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生命的认识易产生偏差。从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这一角度来探讨对初中生的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和死的客观规律性,引导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更好地利用生命。  相似文献   

4.
向死而在     
死亡,其实离我们每个人很近。家人的遭逢以及社会的变故都可能让死亡直接或间接降临在我们面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真正的哲学其实是练习死亡。中国的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反过来,未知死,焉知生?又何尝不是?!于我们而言,死其实是一个大限,我们的生活因为死亡的存在而折射出截然不同的意义。这可以进一步解读海德格尔所言:向死而在。  相似文献   

5.
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好学,激扬生命。因此,在生本教育视野下的中学体育,从本质上来讲,是激扬生命,激发生命潜能,体验生命,领悟生命和完善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学生学习的"纤夫"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牧者",而学生则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向独立学习,教学目标则更关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一个参加中学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和杀人的事件层出不穷,部分学生由于错误的观念,作出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情,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高校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老子"重人贵生""少私寡欲""养生教育""上善若水"的生命价值观,提出对高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四点启发:一,高校尊重生命的无上价值;二,转变教育方式,倡导教育"无为";三,融入思政课堂,进行长期教育;四,增强大学生生命感悟,开展"养生"教育。  相似文献   

7.
曾红 《现代交际》2011,(9):77-79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将笔触深入到死亡这一永恒母题。本文试图运用海德格尔对于死亡的观点,来解读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从直面死亡与“向死而生”阐述小说中死亡主题的深刻含义,探究这篇小说蕴含的存在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8.
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人才,提高当前高职高专医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高职高专医药学生"生命至上"、"为生命负责"的职业意识,必须突破传统职业道德教育等同于职业素养教育的简单模式,使高职高专医药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系统化、理论化、固定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论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新  黄向阳 《职业时空》2009,5(1):168-169
死亡教育以死亡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注重向人们传授死亡学的基本知识。现代教育不能忽视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死亡教育不仅可以使我们真正地认识和了解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还能使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0.
路转娥 《职业》2014,(36):43-44
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学生生命力量的神奇。本文从生本教育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实践和简要归纳,以期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吕雪 《职业》2012,(26):138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经过近14年的研究探索,在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对其最核心的理解是:生本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生本课堂是探究与交流的课堂.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设计和服务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生命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其所包含的思想精华,来探究我国关系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不足之处。就现在的情况来看,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过程等各个方面都缺少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的融合,因此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要不断地完善和建立完整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师生关系,要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全面的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从而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充满活力、激情四射,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法治的良好公民,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作为站在教改最前沿的中职语文教师,作者以中职语文教材为立足点,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以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典型篇目为例,列举了几种生命教育理念下中职语文课堂导入方式的设计,力求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崇高追求,彰显出语文学科的生命意识,把语文课上成"立人之课"。  相似文献   

14.
正两年前,51岁的李开复被查出身患淋巴癌晚期,医生说他活不过100天!绝望之际,是妻子给了他向死而生的勇气,与他携手闯过人生风暴,缔造出爱的奇迹——2015年夏天,李开复重拾健康体魄,成功"满血复活"!近日,他在出席"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时含泪说:"这场意外让我的生命有了深刻的回旋,也让我看到了比事业成功更珍贵的东西,感谢妻子!"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围绕越来越值得关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题,在基本的调研基础上,对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独立学院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殊性让生命教育的实施必然要走"以校为本"的道路,而独立学院学生的独特性也让生命教育在他们身上的实践必然要进行"以人为本"教育。结合独立学院的"以校为本"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以人为本"进行生命教育是本研究所主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16.
温超  张谊  吴桂新 《职业》2011,(11):115-116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1.生命教育的定义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生命,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自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并实践了生命教育,这个理念在全球逐渐得到认同和推广,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相似文献   

17.
死亡,人生的终极,一道生命恐惧而又无法回避的难题;一个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不能不思考的问题;一个神秘而又现实、不能不猜又难以猜透的谜题;一个牵涉人类文化许多领域的大问题。自从人类诞生,它就伴随着社会发展。文学家巴金说过:“像斯芬克司的谜那样,永远摆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字——死”。哲学家叔本华断言:“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人类便几乎不会进行哲学思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对死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价值,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生存环境,对死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每当祭奠亡灵的时刻到来——中国的清明、冬至,日本的新年祭祖、彼岸会,欧洲的万圣节人们在祭祀同时,引发对死亡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平衡“生”与“死”的心理生命并非一条直线,可以任意延长。一旦生命步入黄昏,也许望眼西山日落,心中将涌起人生苦短的惆怅;目睹落叶飘零,又会凭添几分同病相怜的悲凉。有道是“生命只有一次”,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实为人之本能;害怕疾病,恐惧死亡,诚是天下至理...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3月,新书《云上》出版了。这是一个儿子写给母亲最诚挚的"情书"。不良生,本名丁小军。他5岁那年,父母离异,母亲靠着裁缝等手艺,艰难地把他抚养长大。就在他考上大学的前夕,可怕的癌症向母亲袭来。母亲经历了九死一生,自知时日不多,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她对儿子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死亡教育",让他在攀山渡河的痛苦中自愈……  相似文献   

20.
崔兴振  乔娜  彭飞 《现代交际》2014,(9):193-193
高职学生是教育管理的本体,也是教育管理全过程的终端。实施"生本位"教育,高职教师应由以"教师中心、学校本位"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转变;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应由以前的"外压型"向"内驱型"转变;同时,高职学生应积极参与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及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