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鹤璇  林晶 《现代交际》2024,(2):10-18+121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主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统一以及世界文明普遍意蕴与中华文明个性特征的统一。作为人类文明谱系中的新型文明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并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参考。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建设如何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或协调发展,一直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两个文明建设现状的系统分析,认为在内部运作机制上,两个文明存在着高度相关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在协调状态上,则表现出,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各组成部分(教育、科技文化、价值观——一社会心理、卫生、体育)不能满足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没有达到应该达到和可以达到的水平,束缚了武汉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的各组成部分均投入不足,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匹配程度低,使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这就造成了一种两难处境——两个文明建设的现状都颇为艰难,却不得不以对方的发展为突破困难的前提,同时又互为结果。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不但取决于这个国家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取决于国民的身体素质,两者缺一不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其核心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的传统道德观是能够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的传统道德强调的是坚持人道主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能够弥补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不同,其能够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道德,去规范人们的道德品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发展,摆脱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能够更加全面地针对实际情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更好的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找到两者的共同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教条。中国传统文化要在当代中国大放光彩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当代中国人民需要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结果,是当代的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指南。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文化至今葆有强大的活性和能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渊源之一。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要运用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承接历史、立足现实、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7.
邢亚文 《职业时空》2008,4(3):87-87
社会与时俱进,文明继往开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图书馆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馆文明服务则更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城市》1997,(1)
市容卫生管理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是城市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涉及面广、相关度大的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作,对于改善生产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推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和文明程度,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目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使二者有了契合的可能。另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二者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们认为:“所谓地区形象,是指一个地区的内部与外部公众对该地区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综合评价与总体印象,它包括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诸方面,涉及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及发展模式等内容。地区形象设计是一门科学,它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有利于塑造和建设地区整体形象,增强地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推进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保持社区党员先进性,切实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促进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是社区繁荣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历经百年的风雨,如今已卓有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夯实,我们不难发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也越发的重要。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振兴中华的崛起,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的职业院校,既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职校自身发展的要求.构建和谐的职业院校,首先要明确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在涵义;其次是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三是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为理论武器,指导和谐职业院校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公关世界》2023,(16):54-56
<正>“建设一个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的动员令,既盯紧“全力以赴拼经济”的物质文明高质量发展,也聚焦“以更好质效助力打造更好潍坊”的文明创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2023年以来,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紧紧围绕落实市委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相融合,积极构建“社工+志愿服务”网格阵地;创设“关爱基金”,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让精神文明建设既“走”进市民生活,又“住”进群众心田,不断探索实践更好潍坊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均衡的今天,公益广告对社会的作用巨大而长远。公益广告与生俱来所具有纯粹性和公益性,使它在弘扬文明的社会风气,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公益广告对文化的传承,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除此之外,公益广告与商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益广告对商业有着制约和促进的作用,商业又为公益广告的制作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从而更好的发展公益事业,进而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7.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了"走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等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支撑.其中,精神文明源于强大的文化建设和积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路上,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及实践经验,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社区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明城市是文明社会实现的根基。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福州市通过举办第五届全国特奥会不仅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物质文明水平及精神文明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高了城市的政治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发展,它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成果与文化精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推动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若要在中国的大地上扎根结果,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地碰撞交流的同时也相互地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共通性,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马克思主义来重新组织内部结构,而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理论"本土化"并形成中国风格,二者相互融合的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