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特点。中国是内陆国家,以农耕文化为基础。而西方国家多处于临海地区,具有传统的畜牧文化特征,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在这其中饮食文化更是具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各个方面并且得出结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饮食方式、餐具、餐桌礼仪以及本质等各方面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正是这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变迁,中国农村代际饮食文化的差异逐渐增大,其背后也反映出两代人之间关于生存价值理念的差异。本文以陕西J村为例通过描述两代人在饮食内容和饮食观念两方面的差异,说明父辈一代饮食行为主要遵从传统价值观念,而出生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子辈一代其饮食行为更偏向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消费主义观念,并解释了J村代际之间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在个人主观选择和社会环境及国家政策导向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东方饮食文化的一朵瑰丽,自古以来就对周边国家的饮食产生着深远影响,而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在饮食文化上受中国的影响很大。但伴随时代的推移,两国的饮食文化在不断触碰、不断摩擦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从而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承认差异、探析原因、加深认知,以尊重、包容的态度看待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有助于相互学习进步,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足以见得"食"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国际交往中同样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升温,中俄政府及地方间的互动交流也越来越多,饮食也就成为交流中的重要环节。饮食文化不单包括言语礼仪、着装礼仪、餐具礼仪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只有对中俄饮食文化的习俗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尊重彼此的差异,求同存异,避免不恰当的饮食行为造成两国间的交际障碍,推动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华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反应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应,生活的记录,历史的沉淀。火锅作为一种传统饮食方式极具代表着中国的饮食文化。火锅是重庆的名片,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日常饮食,并且火锅历史悠久,经久不衰,这就孕育了其深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食物结构、饮食方式、烹饪方法、文化理念以及用餐礼仪等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如今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不同气候、地域地理、人文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反应了当地的文化根源,体现了当地文化发展的历程,这些对于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食材的选择,烹饪方式,饮食习惯,饮食礼仪这四个方面上的差异,来探究中日饮食文化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中日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要求我们积极汲取日本饮食文化的优秀之处,培养一个健康的饮食观。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俄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两国的文化差异,其中饮食文化不容忽视。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等差异,中俄两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交际双方要事先了解对方的饮食文化,以避免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产生语用失误。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结合实例探究中俄饮食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9.
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语言承载着饮食文化,饮食文化蕴藏着民族内涵。在俄罗斯饮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不仅保留下来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还有相关的饮食谚语、俗语、成语等。通过研究俄罗斯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俗语、谚语等的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对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7500年前,中国河北磁山文化遗址发现陶鼎,中国饮食文化诞生之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饮食观念体系。本文浅析了中国的饮食观念。  相似文献   

11.
杨懿琳 《现代妇女》2014,(3):209-210
民以食为天,无论你来自哪里、男女老少,饮食永远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然而由于地域差异、种族差异等诸多因素,不同的民族拥有其各自的饮食文化。所谓饮食文化,其中包罗万象,主要可以总结为日常饮食习惯、民族传统、餐桌礼仪等。  相似文献   

12.
邝增乾 《现代交际》2010,(11):42-43
把中国的饮食文化翻译为英语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要把饮食文化,尤其是菜谱忠实地传达出来,要兼顾菜名的“形美、音美、意美”,又要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所讲究的内容和实质,同时还需要关注菜肴本身的材料、烹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心理。本文搜集了大量的菜谱英语译名并加以归纳,总结出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菜谱汉译英中的“意译”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辉煌的饮食文化。饮食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饮食和营养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深化。过去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大家把能吃饱做为饮食的目标,今天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得更营养更健康,因此对健康和长寿有了新的追求,对营养保健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标准。由于社会的进步,形成了消费市场对优秀保健食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田膺琪 《现代妇女》2014,(1):209-209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饮食方面的差异则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就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形,追求色、香、味。而西方则是在烹饪时却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本文基于此种饮食文化的对比研究,来梳理中西文化元素间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文化对接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辉煌的饮食文化.饮食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饮食和营养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深化.过去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大家把能吃饱做为饮食的目标,今天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得更营养更健康,因此对健康和长寿有了新的追求,对营养保健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标准.由于社会的进步,形成了消费市场对优秀保健食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李渔在中国饮食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闲情偶寄》一书,在其中展现了李渔重蔬菜、崇节约、慎杀生、尚本味、巧调配、求食益、取日常七个方面的饮食风格,在其饮食风格中蕴含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即表现为:清、德、善、真、和、实和俗。文章即从这两方面内容联系李渔饮食美学思想的成因,立足于《闲情偶寄》,小谈李渔其独特的饮食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玉 《现代交际》2010,(9):67-68
饮食是传统节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海南传统节庆饮食的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并从自然环境、历史移民、人文性格等方面分析了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的成因,主旨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和发扬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先秦诸子的饮食观是先秦诸事哲学思想的折射,并在相关著作文献中都有反映。在东周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人在饮食生活中的文化意识,成了诸子普遍关注的问题,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饮食精神生产的第一次高峰,逐步实现了由食物到食味,是对饮食作为生理需求的一种超越。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比较先秦诸子饮食观的异同,浅析其思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开封是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北宋时期可谓是中原饮食文化的鼎盛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北宋东京的饮食生活,对于我们研究北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物质变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特色菜肴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然而在实践中,中国特色菜肴名称的英文翻译乱象丛生,毫无规范。本文以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为视角,探讨如何规范中华饮食文化英译方法,使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美味菜肴的同时,还能从菜名中了解中国菜肴的烹调艺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