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关世界》2015,(3):104-105
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中国陶瓷之美发展到了极致。明代李渔就称赞:"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古称)。"他还说:"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茶因壶而香,壶因茶而响。"品茶使我们想起了人生。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品茶,会不会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品,决定着人生一辈子的色调。有人说,茶是为了友谊而在世间的;最好的茶,则是为了知味的人存在。我们到处找茶、品茶,是渴望着与知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到唐朝茶文化基本形成,从那时期一直到现在茶文化仍在不断发展中。茶进入俄罗斯已有五个世纪,并逐渐形成了俄罗斯茶文化。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相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茶,但是两国茶文化也有所不同,饮茶习惯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李士谦 《老年世界》2007,(24):35-35
清闲的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多有饮茶的习惯甚成嗜好。饮茶除了有健身的作用,还有健心的作用,故而有品茶之说,茶坊、茶店、茶楼、茶亭、茶联、茶诗,再加上众多的茶客,进而形成内涵相当丰富的茶文化。对众多茶客们来说,走进茶馆,品茶乐道,其生活大有赛过神仙之感。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如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茶。我们赴台湾采访,固然感受到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咖啡和饮料与许多都市人相随,不过茶香并没有消散,无论是以茶为荣,还是以茶为友,爱茶的大有人在,那些有关茶的情景让人难忘。品茶“耕读园”说到喝茶,中国人有个历史久远的雅称,叫做品茶。在台湾,品茶的“耕读园”茶社办得火红,连锁店遍布各个城市。我们在台中拜访的这家“耕读园”,就是个闹中取静的品茶之地。它的屋檐式的门楼是木质结构,朱红的圆柱张贴着墨写的对联,两侧各有一只…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我国古代诗歌也因茶而变得清新、质朴、淡泊.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不同的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主题,诸如饮茶与中庸、和谐的伦常道德相关联,民间茶俗茶文化是历史的积累.中国茶道,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 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6.
陈沛丹 《职业》2017,(14):116-118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质量也从注重物质生活上升到注重精神生活的层面.我国拥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底蕴与内涵.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沉浸在茶文化环绕的气息中能够细心体验生活,获取人生的感悟.而现在的文艺形式逐渐多元化,茶的艺术表现为以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衍生形式,以满足饮茶者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追求.在中国的茶礼中,背景音乐的选择和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观赏由背景音乐来聆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茶礼的本质和内在意义.而在技工院校,把茶艺作为一个专业来开设,对于茶的冲泡、品饮及表演就有了更加专业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不同的茶类一一对应不同的背景音乐的研究,更透彻地分析了茶艺专业教学中,如何根据茶艺表演的主题及茶性特点来选择背景音乐.  相似文献   

7.
一踏上武夷山的土地,茶乡的气息马上迎面扑来: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有关茶、茶具、茶园、茶场的广告;在前往旅游景点的路边、山坡上到处都是一块一块的茶园;透过敞开的大门,很多居民的客厅、院子里都摆有齐全的茶具,或精美或别致;经常可以见到悠闲自得的人们,一人两人三四人坐在一起品茶论茶,甚至可以听见"呼、呼"地吸茶声…… "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看来武夷山的茶文化不是浪得虚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茶文化的诸多现象中,涵盖上及天子人臣、下至文人庶民的赐茶文化是其中较为特殊的内容之一。仅就宋人笔记而言,自魏晋时期即出现的赐茶文化在宋人笔记中多有记述。这些记述,反映了宋代政治及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探讨宋代文人笔下记述的诸如赐朝臣将帅茶、赐平民僧道茶、赐外邦使臣茶以及科举考试中赐茶等诸多赐茶情况,可以窥见茶在宋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亦可展示出宋代茶文化之繁茂盛况。  相似文献   

9.
彭文婷 《老年人》2004,(2):32-32
捧着散发墨香的书,再泡一杯滚热的茶,把自己关在四壁是书的书房里,这是奶奶生前最向往的生活。她常说,这辈子就只有两个爱好,一是读书,二是品茶。印象中,奶奶是个甘于淡泊的人。喝着淡而无味的茶。她的爱也如清茶一般,淡淡的。我的生日向来隆重而热闹,都是在父母、朋友的祝福中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形成了有关茶隐喻的认知基础,大量存在的茶隐喻现象也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对"女人如茶"这个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探讨茶隐喻背后的认知特点及其与中国茶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扩展茶文化的研究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婉儿 《现代交际》2004,(8):27-27
茶,谁都喝过,可谁又能确切地把茶之味、茶之韵准确描述?品茶,一千人有一千人的感受,一万人有一万人的体验,正如禅宗推崇的“拈花微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至今为止,茶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经过发展,传遍了全球。将茶文化引进校园作为一门教学课程,不仅为中职生素质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也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茶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当代中职生的素质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骆远 《老年世界》2014,(7):43-43
茶文化、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自产生伊始便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  相似文献   

14.
女人如茶     
王敏  晓鸣 《女性大世界》2006,(11):198-198
品茶在不知不觉间成为时下人们最热衷的体闲生活之一,但真正懂茶的人却为数不多,只是为了溶入一种氛围罢了。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哲学思想已经慢慢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待人接物等处事之道。小学英语是外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是孩子习得一门语言的关键时期,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展现出了茶文化的教学价值,这是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可能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交际》2006,(4):38-40
听过茶,看过茶,也喝过茶。听茶,听茶的传说,听神秘和渊远,听的是茶的文化。看茶,看的是茶的礼节和礼貌,是对茶和茶文化的耳濡目染。而喝茶,是用茶来交友待客,用茶来消渴,用茶养心养性。  相似文献   

17.
正丁以寿: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教授,茶史及茶文化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茶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主编《中国茶道》《中国茶艺》《茶文化学》等书。丁以寿博客名为“无为茶人”。无为是丁以寿的老家,同时他又受老庄“无为”思想的影响,这个名称恰如其分。当然,这里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顺其自然。丁以寿与茶结缘已有34年,他惜茶、爱茶、研究茶,精通茶艺、茶道,他将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里,凝练出如茶般的清净、淡然的性格。  相似文献   

18.
杨宇  蓝一君 《职业》2021,(5):86-88
在世界级饮品中,茶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象征。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普及是关键。本文结合行业热点,探讨了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茶文化普及现状及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骆远 《老年世界》2013,(17):42-42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三国从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相似文献   

20.
茶道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这在饮茶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桔皮、薄荷、桂元等,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来喝。“清饮”又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此为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