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深入剖析了永圣域这个农村宗教社区经过近百年不同时代的洗炼后天主教信徒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探讨了天主教随着当地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三个要素互动发展中所显示出的弹性张力,揭示出宗教为适应世俗社会发展的内在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2.
借助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对中国现代农村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中国传统农村属于礼法社会,现代社会需要农村转型为法治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研究精彻,本文主要借助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重点理论从农村中独特的乡土经济、乡土政治两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3.
4.
当代中国超常信仰的经验研究——兼论中国宗教的内容与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价值的经验调查(2007 Empirical Survey of Valuesin China,ESVIC)数据,对当代中国的超常信仰活动进行了探索性的经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人超常信仰的实践形式多样,但并不普遍。在超常信仰的社会相关性方面,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与超常信仰行为显著相关。年长、已婚有偶、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及身体健康自评差的人群更有可能发生超常信仰行为,但具体到超常信仰行为的不同类型,其差异性又有不同。这显示了超常信仰在社会相关性方面的复杂程度。在超常信仰与宗教的关系方面,分析表明有宗教信仰者发生看风水和看星象等超常信仰行为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无宗教信仰的个体,但在测字和解梦上则略低。本文最后从超常信仰研究的价值着眼,就中国宗教的内容和格局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一个乡村社区的研究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社区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国家、市场、社会的多维视野。在转型期,乡村经济发展,村民物质生活条件日趋改善,但乡村社区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萎缩的状态。在公民社会理论的框架下,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乡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提出要促进乡村社区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努力推动传统的乡村社区向现代社会转型,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6.
杭州的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杭州如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在城市发展中不断出现"突破规划"的情况,社会认知是导致城市发展"突破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城市的发展既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是市民社会心理的发展,还是人们对城市社会认知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心理相互作用的产物。建构和引导关于杭州的社会认知,对于落实杭州城市发展定位、树立杭州形象、促进杭州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贻娴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22)
宗教拥有悠久的历史,即便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宗教在人们的生活照中仍占据重要的位置.文章以基督教为例,分析基督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及其作用,阐明基督教等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临夏县麻尼寺沟乡唐尕村妇女的发展状况的考察,以社会性别分析的视角,从家庭事务、宗教事务决策、教育状况、婚姻状况等四个方面,提出回族妇女发展模式的非均衡性,即男性占据明显优势,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和边缘化的状态。由于回族妇女无论从宗教层面,还是从社会层面都缺乏对自身的认知,使她们对自身劳动价值存在偏见性评价,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等待、依赖等思想行为。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关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建设困境和建设路径,而本文从流动中国治理、活力中国建设的视角出发,对广东省顺德L镇S村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案例进行整体研究,发现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公共规则生产机制、多元主体吸纳机制以及情感整合机制,能推动基层政府、村集体组织、普通村民、流动人口等不同主体协作共治,并在共治的过程中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优势,形成具有价值共识与情感认同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社会动因浅析——以成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生态旅游(俗称农家乐)是一种依靠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近年来,这种旅游形式在中国大城市周边迅速发展起来.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早,并且已形成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11.
12.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地方的社会福利院开始将孤儿或残障儿童寄养在附近村子的农民家里,那些寄养孤儿或残障儿童的村子就被称为乳娘村。90年代以后,更多地方福利院开始推行这种寄养模式,但是,近几年这种寄养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孩子所受教育较差、康复条件差等。面对这些问题,乳娘村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3.
14.
吴戈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1,(11):92-92
一、引言 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曾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一个宗教所具有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1、必须具有与神圣有关的信仰与仪式。2、必须具有一个由具有相同信仰和仪式的人所结合而成的道德共同体,即通常意义上的教会。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没有一个如同西方基督教那样严格符合标准的宗教团体。但考虑到中国与西方历史环境的不同,我们常常把中国古代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团体亦称为宗教。 相似文献
15.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6,(23)
美国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且宗教多元的国家,上帝是美国文明的终极依托。美国人把自己的事业看作是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在美国,宗教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是影响美国政治经济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社会强烈的宗教性对美国政党及总统具有深刻的影响。在现今的美国社会,宗教在美国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宗教的存在及其变化对美国内政外交一直发挥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城市资本与城镇发展目光逐渐向乡村转移,乡村建设的实践活动逐渐增多,但是资本投入所实现的效益却不尽人意,建筑师介入乡村的美好愿景与现实状况也相去甚远.通过重读"建筑学语言"的内涵,发现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多层次多维度的眼光去审视乡村,由此解读出"乡土再造"的具体内涵.从乡村建设实... 相似文献
18.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23)
我们对于宗教宽容和文化多元,陌生且熟悉。因为我们虽尚未完全弄懂它们的真正内涵,但我们已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生活。全球化下,宗教宽容与文化多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就以美国为例,宗教宽容为其的文化多元作出了巨大贡献。宗教宽容驱动着美国文化朝着多元的方向大步迈进。我们以美国的宗教宽容与文化多元的小,来窥全球化下宗教宽容与文化多元的关系之大。 相似文献
19.
袁翠翠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22)
宗教、艺术与哲学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精神追求的产物.十七世纪的欧洲是人们开始摆脱蒙昧,走向理性的时代.这一时期有奢华夸张的巴洛克艺术,也有理性自然的古典主义艺术.巴洛克艺术的盛行,与欧洲的宗教有着密切联系;而古典主义艺术却受到古典主义理论的影响.本文以十七世纪欧洲文明为例,简要分析艺术与宗教、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宗教原教旨主义者的末世论成了全球社会政治冲突一种不可忽视的动因,它不仅导致了许多国家内在的社会政治断裂,也加剧了当今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矛盾和冲突。巴以冲突就是一个末世论产生重要影响的典型个案。末世论是以色列的信仰者集团、美国的基督教右翼积极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推进定居点运动,阻扰和平进程的重要动因。这两者的进攻性行动破坏了伊斯兰世界的认同,损害了他们的权利、尊严和拯救前景,从而引起哈马斯、真主党等激进伊斯兰主义者同样带有末世情结的伊斯兰群体以"圣战"为主要形式的抗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