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文人,精神生活相对而言是丰富的,特别是那些性格外向善于交际者,频繁的师友之间的日常交往及各类社交活动往往能充实他们的生活。但对于一些不善交往者,社会的动荡及个人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则会使得他们不时陷入迷惘和绝望,有时甚至走上自杀的绝路,梁漱溟之父梁济和王国维的先后投水自尽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雅士的咏怀对象,有关梅花的诗词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数量是很多的。在文学作品中,梅花这个意象成了传统文人的精神象征,被传统文人视为花中“清客”,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本文主要通过对宋代梅花诗词的研究,从贞士和隐士两个方面来解析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并略探梅花与宋代文人精神两者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佚名 《当代老年》2010,(12):15-15
唐代以科取仕,有些举子为了得中,千方百计找关系、寻门路,当时京城长安盛行一种被称为“温卷”的风气,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继兴 《老年人》2011,(5):40-41
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因此常被用来比喻反复无常的小人。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民国时期,各路军阀倒戈和跳槽是常有的事。不少军阀就像变色龙,今天是这个派,明天又是那个系,一点都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5.
或许在今天的人看来,旧中国民国时期的外交官职位,绝对是一个人人艳羡、人人垂涎并极力争逐的肥缺职位,而驻外使领馆的官员们也自然都个个潇洒、个个神气,手头阔绰,居处奢华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最近,笔者翻阅民国著名外交家蒋作宾的日记,方知那时外交官的“寒酸”。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人常以悲愤凄怨、怀才不遇的形象出现。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便是这些文人中一个突出的典型。本文试以辛弃疾的创作和人生经历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悲剧命运及其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古今文人的心理差异及其对当今知识分子如何立身处世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侵华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实现其霸权野心,疯狂推行法西斯高压政策。日本具有正义感的文人及社会团体纷纷遭到打压与迫害,大量无产阶级文人被捕入狱。在国家权力的压迫下,日本文人纷纷发表"转向"声明,并且开始支持、美化侵华战争,成为地地道道拥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的确,“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0.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巩固殖民统治,增强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实现对中国领土的永久占领,日本文人在军部的授意下,表现出积极配合的姿态,开始诱惑、煽动日本国民远征中国大陆,移居中国东北,开拓日本在"满洲国"的疆土,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中国战场的物资供给基地。  相似文献   

11.
史平 《现代妇女》2014,(9):317-317
德国队在2014年世界杯夺冠和它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普鲁士精神塑造了德意志人的文化与传统,进而塑造了德国的民族精神。德国民族精神的表现为追求荣誉,绝对勇敢;诚实认真、尊重对手;技术稳定、注重细节。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德国足球也第四次夺得世界杯金杯。  相似文献   

12.
凌云 《炎黄世界》2011,(9):19-21
何思贤先生在从事革命工作之外,曾翻译大量外国著作,又当过秦牧和紫风结合的介绍人,还曾为陶铸夫人曾志联络地下党组织……  相似文献   

13.
在张家界地区有一个叫做沅古坪的地方,沅古坪国家干部多、工人职工多、读书人多、餐饮文化现象独特,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沅古坪与人为善、团结互助、行善积德、乐善好施、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思想保守、淡泊财富的精神。现文章就从沅古坪现象看沅古坪精神。  相似文献   

14.
闫振族 《现代妇女》2014,(2):144-145
当前,我国失独家庭每年以7.6万的速度增长,失独者正成为一个日益庞大且不容忽视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精神困境。灵性社会工作更加关注人的灵性以及更高层面的意识状态,让人直接面对和超越自身面临的生活限制,重新寻找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本文分析了失独者的精神困境,并从灵性社会工作视角探讨了对失独者进行精神慰藉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精神慰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早己融入到民族的血脉之中,儒、释、道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而儒道文化作为中国本土产生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本文从对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神的分析入手,找出儒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进而追寻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孙燕 《职业》2020,(8):28-29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中职建筑装饰专业中渗透工匠精神,是社会转型的需要,是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对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兼具良好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合格毕业生,实现中职学生的人生梦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慧琼 《公关世界》2022,(12):130-131
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的重点不但集中在知识水平上,还应引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的精神理念,将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塑造成为有着积极劳动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此,本文以“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为引领,发挥劳模和“工匠”精神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积极作用,并形成育人的合力,顺应人才强国的战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韦志清 《职业》2017,(32):27-28
如何培育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更好地发挥其专长,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党和国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们研究此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职业精神显得非常重要.当前我国有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不够重视大学职业精神培育的问题,因此,本文分析提出,要从改变高校育人的宏观环境,突破僵化制度、抛弃"僵尸人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职业观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大力培育大学职业精神,更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延安精神、梁家河精神、西迁精神都产生于我省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对陕西乃至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相沿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为今天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综其所述,"三大精神"除各自特点外,其相通之处集中体现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三大精神"不仅是陕西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20.
应建明 《职业》2017,(32):109-110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而一流的技工不仅要具有高超技能,更应具有工匠精神.本文介绍了笔者所在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诸多方面;为实现工匠卓越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有机结合,探索出工匠精神扎根于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