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实用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实用观中西有别。中国人历来推崇道德理念及其践履,目的在于经世医国;西方人历来崇尚自然知识及其应用,目的在于驾驭自然。中国人重直观、体验、顿悟;西方人重实验、实证,用行动的效果来判定概念的意义。中国人重义轻利,强调个人服从家、国利益;西方人重功利,颂扬自利与利他的统一。中国传统实用思想植根于自然经济并为之服务;西方实用思想植根于市场经济并为之服务。直到近现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实用观才缓缓趋同。  相似文献   

2.
从中外文学史上看,许多国家的作家选择或受影响于自然主义,往往是以本民族的文学逐渐失去现实性、甚至滑入低谷为背景的,而自然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充当了“起死回生”的角色,对纠正文学的概念化、向壁虚构的不良倾向,反拨没落的浪漫主义,起了不可忽视而过去恰恰又为我们所忽视的历史作用。产生这种作用的原因主要是:自然主义崇尚科学,崇尚人的自然规律,否定实证经验以外的一切虚构和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强调文学“迫近自然”、追求原原本本的真,把写实方法发展到“极致”的地步,过正而矫了枉。这值得我们思考。今天仍然回避甚至继续鞭挞自然主义,态度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3.
在李贽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中,“自然”既是人格美的标准,也是艺术美的标准,人格理想和审美理想是相通的。崇尚自然真诚,追求思想自由,是李贽人生哲学的要义;“以自然之为美”是李贽文艺理论的核心。李贽的文艺自然论具有时代的特色:一、以自然反对礼教、反对道学;二、突破以平淡中和为自然的传统观点;三、以情性自然为出发点。他的自然论是较前人更为彻底的自然论。  相似文献   

4.
颜元是明清之际出现的一位以强调“习行”、“践履”而著称于世的伟大思想家。他“目击明季诸儒,崇尚心学,放诞纵恣之失,故力骄其弊,务以实用力宗。”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别出一派,独树一帜,倡导实用之风。  相似文献   

5.
以园林审美主体需要与审美客体发展的关系为立足点,探讨文人山水园的审美追求及历史背景。在回顾崇尚自然、写意及雅意清新的园林美学观发展脉络基础上,通过剖析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等文人诗画中的造园思想,说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如何通过诗画融入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之中。从园林审美的角度解释园林中诗情画意的来源,强调古代文人及其山水诗画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古老的中华民族崇尚道德,尊天乐命,重和求中,表现在中国古典艺术中,就是强调和追求和谐的平衡适中的审美理想。在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上,倾向于把现实生活理想化;在事物形象的塑造上,渗入了道德评价因素,并将类型性格道德化  相似文献   

7.
农业社会生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创造、发展的基础。农业文明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心理及社会结构特征,进而影响着中国建筑的设计理念,从而产生并发展出源远流长而丰富深刻的建筑美学思想。从华夏民族重实际轻玄想的务实精神、师法自然、恒久变易、封闭、保守的围合心态,及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特征,论述中国传统建筑迥异于西方建筑的以人为本、因任自然、反本开新、重重包围、院院相套及门、堂分立的设计意念。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人性本善"的假设及其"以人为本"的思想与西方某些管理心理思想不谋而合又有些许差异,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的先秦法家"性本恶"的人性假设及其崇尚"法治"的思想与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颇有共通之处,融合了法家管理理念的儒家思想与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可谓异曲同工. 通过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心理思想的比较,可启发我国管理者在已有的管理思想和策略中融入西方的管理心理思想,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9.
传统体育的伦理特征表现为:身心并育,道德先行;以武会友,礼让为要;立足现实,讲求事功;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传统体育管理具有明显的伦理倾向:本于血缘,严于等级;定性评价,注重和谐。其现代化之路在于实现伦理管理化和管理伦理化、即既要合乎文化传统自然的需要,又要合乎管理思想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儒家天人相和仁学思想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与思想体系,儒家强调万物一体、主客统一,天地自然更具根本性;以生释仁,强调珍惜生命、珍爱万物,是"替天行道"的道德至善;提出"民胞物与""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凸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人当尽天赋本心,尽关爱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以体现人贵于自然万物,实现以人为本、爱物与爱人的统一,实现仁,达到人的道德完善.儒家天人和谐仁学思想在生态环境伦理观上的独特认识,可为我们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认识,为今天解决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对"经济民主"的强调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自由主义者最为突出的思想特征。所谓"经济民主",就是实现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结合的学者,颇受拉斯基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和英国工党社会实践的影响,而主张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学者,则受到哈耶克思想的重要影响。同时,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普遍向往也源自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论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泽东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与马克思、列宁和邓小平相比 ,有自己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 ,既有其自身的哲学依据 ,又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毛泽东高度重视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其形成的哲学基础 ;中国革命的实践特点——革命者的精神、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对革命的胜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形成的历史依据 ;儒家的“内圣外王”和“人性善”思想的影响 ,是其形成的文化根源。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马君武直接参与了20世纪初出现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与其他重德轻智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家不同,他提出了德、智、体并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并将自己的民主思想、科技知识、行政管理经验融汇到其改造国民性的教育实践中,主张"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在教育实践中,他结合中国改造国民性的需要,创造性地学习和借鉴欧洲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改造国民性的教育思想: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审视中西关系,把握历史发展进程,主张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倡导"公德"教育,塑造具有公德的人才,崇尚体脑并重,加强生产劳动教育;立足于复兴民族之基础,以实用教育为方针,提倡生产教育和劳动教育,训练学生有实学本领和战斗才能,培养具有现代气质和为社会服务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4.
和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传统和谐文化萌发于上古,形成于先秦.和谐是一个科学的理念,反映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谐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涵盖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个方面.和谐文化为儒释道所尊崇、为各民族所认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相似文献   

15.
味最初是一种感受,后来演变为审美体验.中国美学以味论诗的本质在于"口弗能言,志弗能喻"的整体风貌之感悟.这种感悟贯彻为文,逐渐演化为以创"味"为核心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60年代以未,西方社会学家越来越多地关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紧张和冲突等社会现象,同时,深刻地反思和批判结构主义者主倡的社会均衡、和谐与稳定的社会思想,进而形成了一种比较有影响的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冲突论。它极力强调社会冲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对此,本文将美国的刘易斯·科塞与德国的乔治·齐美尔的社会冲突积极贡献论加以比较,从中透视西方社会,促进我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在吸收古往今来优秀诗歌的创作经验和审视前人师古误区的基础上,叶燮提出了他的师古之论。叶燮始终从诗歌发展流变的维度谈"师古"问题,他的诗歌师古论贯穿于其整个诗学体系的建构之中。在"师古"的前提上,他主张"识其升降";在"师古"的范围上,他倡导兼综百家;在"师古"的方法上,他注重"得其神理"。在总体上,他的师古论是比较通达的。  相似文献   

18.
晚明时期,经济因素、社会生活、思想界、文学界的种种变化以及上层统治者的执政表现等导致了文学领域“公安派”等重真情、重自我、重现世的文学流派的兴起。然不久又出现了虽讲文学写性灵却又崇古尚厚、写“幽情单绪”的“竟陵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古代有一种极为深固的以古为高、蔑视下俚的审美心理基础,容易导致对俚俗的反拨;晚明本身就有一种有别于狂禅的主张渐修的思想流派;“破舟漏屋”般的朝政与每况愈下的形势又使文人充满无奈与失望,只能缩回到内心的天地。诗文“代而趋下”的观念也使他们只能到古人那里找致“厚”的良方。这些观念决定了竟陵派的创作面貌。但钟谭二人的创作是同中有异的。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的商品经济思想来源于现实 ,是对汉初经济生活的现实反映 ,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 ;司马迁的商品经济思想超越现实 ,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性与超前性。其主要创新点为提出了自由、开放、竞争的商品经济运行模式。因此 ,对二千多年前司马迁的思想应予以重视 ,它反映了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与丰富多彩的古典经济思想 ,其影响与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关陇集团”说评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说 ,重点阐释了周、隋、唐三代政权的性质与特点 ,对中古史研究影响颇深。但学界对该说有一定的争议。虽然陈先生明确界定了关陇集团的性质与特点 ,但因拘囿于该学说 ,不恰当地超越了“关陇集团”的界限 ,导致了研究中的自相矛盾和理论上的僵化。事实是关陇集团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 ,随着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该集团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降及隋唐 ,已不存在具有一致目标和严密组织的政治集团———关陇集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