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类及其所创造的知识不能与其文化或地理环境隔离开来,离开其产生的背景,任何知识都难以理解。本研究认为,地方性生态知识是各民族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认识其所在环境的结晶。对地方性生态知识的正确理解与认识,无疑对国家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民族政策、实施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计划、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和共同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热爱祖国与热爱本民族的统一论者 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他在认识上把爱祖国和爱民族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他认为爱祖国是爱民族的大前提,爱民族是爱祖国的基础。他常说,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祖国大家庭中,一个真正热爱本民族,为本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人,必然是一个爱国者;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必然是本民族利益的真正代表者。两者是完全统一的、一致的,不可能是对立的、分割的。他把这个认识扩展开来,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民族高校学生的作业和答卷为主要材料,探讨了民族高校学生对少数民族在文化传承问题的认识及思考。文章指出,民族高校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与思考是很有意义的,他们展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现象的个案,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民族高校的学生来自于民族地区,具有本民族的立场和情感,同时又受过高等教育、见识较广,具有高于本民族的眼光和理性判断;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观察和思考,已经触及了当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族乡村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乡村文化建设就是生存方式的转变和提高;少数民族自我发展能力是指对资源的认识能力、在多种经济形态上的生存能力和对制度的重构和建构的能力等;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加强文化建设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意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讨论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意识的概念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民族认同意识对民族关系的正负面影响。认为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民族认同意识的消极作用则会阻碍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度”内。所谓“度”,就是民族认同意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分界线。要维持这个度,首先必须将民族认同意识过分强烈的民族成员与民族认同意识一般的民族成员分别开来:其次,确定这种过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对本民族或本国家是否产生负面影响;再次,逐步消除对本民族和本国家产生负面影响的民族认同意识;最后,国家范围内民族平等团结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上百个民族政权,这些政权的官制各有特色,反映着各民族的特点和官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官制虽然形形色色,但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以本民族名称的职官为主;一是以吸收中朝官制为主;一是本民族官制与中朝官制并存,即所谓蕃汉并存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清代“改土归流”对西南各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以“改土归流”对黔中苗族文化影响为例 ,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操作、生产组织、生产资料结构、生活习俗等的变迁进行分析 ,认为文化变迁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在变迁中 ,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而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因子 ,有的因功能的丧失而被淘汰 ,有的功能发生了转向。因此 ,要认识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变迁历程 ,要从多层次、多视角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清代民族政策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统治阶级意志、利益和认识事物水平在认识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最重要工具之一;统治阶级适应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对民族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 我国的民族理论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特别是民族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并逐渐取得独立学科的地位的。民族理论和其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不仅是认识世界的理论,而且是改造世界的理  相似文献   

10.
游俊 《广西民族研究》2006,22(4):160-164
古代民族由于所处时空域的限制,不可能全面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并自觉直接维护生态环境,而是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内人为地分割出一个最适合于本民族生息的区域,按照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去建构并直接维护本民族特有的民族生境。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主要是通过文化制衡来实现的,它具有无意识性、间接性、被动性和区域性。探讨这种生态维护的特点及功效,有助于深化对民族生境的认识并为今天的生态维护提供前人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正> 许多突发民族问题往往都是由一两个案件为导火线的,并有显而易见的酝酿、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对这些由具体案件引发的突发民族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人们正确了解民族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并由此予以及时的研究和处理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根据较典型的两起案例,探讨突发民族问题产生、发展和转移的过程,特别要谈一谈这种民族问题的素材与其认识主体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民族语文与民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语言是属于一定民族的,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超民族的语言。语言是识别民族的一个主要条件,是形成民族的主要因素。民族语言,是本民族用于开发民族智力,提高民族素质最有效力的工具。伟大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本民族语不仅是最好的认识手段和学习其他语言必不可少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它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唯一可靠的立足点”为了方便起见,我分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斧正。  相似文献   

13.
藏族的山神神话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藏族的山神神话每一个古代民族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构成该民族的原始文明。各民族对宇宙世界的发生次序,对自然的神化方式,则因各自社会形态的差异而互有不同,并且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山神崇拜是藏族古代最重要的自然崇拜之一,是藏族原始信仰中最具个性特征的崇拜形式;是构成藏族整个原始信仰体系的基础。藏族居住的地区是一个山脉丛立的地区,藏区任何一座山峰之上都驻有神灵,每位山神都有自己的领地,主司专门的事务;与山神伴生相存的还有大量的山神神话、传说,特定的祭祀仪礼和供奉方法。山神崇拜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最早的原创性文学作品是在接受宗教的影响下产生的,俄罗斯人姓氏是宗教对整个俄罗斯文化影响的一个缩影,分析俄罗斯文化现象中数字的语用内涵,对俄罗斯民族宗教文化现象的解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梅列日科夫斯基始终坚信俄罗斯的未来必须通过宗教才能得到拯救,东正教信仰是决定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基本因素,俄罗斯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气质、道德规范等诸多方面受东正教的影响,俄罗斯人性格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宗教性。俄罗斯已经完全恢复了延续千余年的宗教传统,不了解俄罗斯的宗教就无法真正认识其文化内涵的民族心智。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人们、阶级、政党对民族概念有不同认识和定义,并对它们的民族问题的认识产生重要影响.中外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民族的定义必然影响到对民族问题的定义,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必然影响到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可以说,民族概念是民族纲领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民族法体系初步形成。当前民族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完备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要求加快民族经济法律法规立法工作步伐,为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保证现行民族法的贯彻实施和完善民族法实施的监督机制,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然而,民族法的实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对民族法实施的含义和特点,形式和要求、监督和遵守等等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都将可能对民族法的实施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略谈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学研究过程中,民族认同和民族偏见是衡量民族关系的两个重要指标。属于一个民族的民众通常会表现出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他民族的偏见,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民族认同是引起民族偏见的一个主要原因,民族偏见的产生又会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存在的差异性既是民族偏见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本。文章尝试从民族认同和民族偏见的角度,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中设置的相应问题和指标,分析和评估西藏城镇居民的汉藏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炎龙  江澜 《民族学刊》2021,12(1):49-56, 89
中华民族理论探索和构建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中国的现实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意识观念萌生、文化历史溯源和社会现实观照三个方面的历时性梳理,试图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认识和新时代民族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凝聚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不同媒体的话语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独特的内在传播逻辑。机构媒体兼具权威性和拟人性双重风格,在传播叙事中强化国家整体性。平台媒体的技术赋能,也强化了议题的交流讨论和用户的具身体验。内容生产者利用自媒体进行个人叙事,更多主体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主动阐释和书写叙事,传递民族独特性。中华文明是在互相学习、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各民族在遵从各自的民族认同的同时,又始终秉持共同的价值认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的媒体话语叙事中得以发展、强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进行民族话语表达和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表演和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19.
语言和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语言,人们常常把它同民族联系在一起,认为语言是形成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发展变化是受民族的发展变化制约的;谈到民族,人们也总想到语言,觉得民族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的状况对民族的发展是有影响的。所以,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在研究语言和民族时,常常遇到如何认识语言和民族的关系问题,都感到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认清二者的关系。在我国的民族工作(包括民族语文工作)中,也常常提出一些涉及语言与民族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对渔猎民族发展相对滞后,一是明确认识:生产还很落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生活较贫困;民族素偏低;二是正确认识:历史原因;自然环境原因;发展历史短暂原因;某些政策和工作失误的原因;三是对渔猎民族现代化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是起点低;二是还要面临两个转型问题;三是还须拿握新型产业;四是传统观念须完全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