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儿打小就讨厌我唠叨.我说她的话一多,她就显得很不耐烦.小时候她放学贪玩不回家,因此每天女儿上学走的时候,我总是再三地嘱咐她,放学早点回来啊!别总在外面疯玩,妈妈很不放心.不等我说完,她就说知道了知道了,别说了. 女儿上中学后,爱上网,耽误学习.我也总说她,学习要紧,都中学生了,还管不住自己.她还是那样,不等我说完,她就说知道了知道了,别说了.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唠叨     
《老友》2014,(8)
正母亲爱唠叨,并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她年轻时就爱唠叨。母亲为我们做的事,因为唠叨,常常抵消了她的功劳。小时候,她为我做了一双新布鞋,我穿上后很合适,心里对她充满了感激。可是因为我在外面玩时不小心让布鞋沾满了泥巴,母亲见了,先是大发雷霆骂了我一顿,然后就唠唠叨叨:"玩,玩,整天就知道玩,干脆不要穿鞋,省得我每天为你洗衣刷鞋……"她这一骂一唠叨,我穿新鞋的感觉、对她的感激全没了,还平白对她生出许多埋怨。父亲生病在床,母亲一直照顾得很周全。可是母亲  相似文献   

3.
庄洒 《社区》2002,(14):38-38
赵姥姥是我们家的老邻居。 姥姥一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工作。年轻的时候漂亮而有才,现在已年近古稀了,可她还是那样性格开朗,精神矍铄。姥姥是个很讲究的人,从来都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 姥姥的口头禅是“没又化”。她就两次说过我没文化。她还说她养了个没文化的女儿。女儿又养了个  相似文献   

4.
老婆儿“唠叨”,是对老头儿的爱,唠叨越多,爱得越深。听老婆儿唠叨,是老头儿人生深层次的幸福。这是我70 岁的新感受。退休前,因工作忙,三天两头不着家。那时我认为老伴的话都是该说的,不算“唠叨”;退休回家,老伴跟我说了三天三夜,也不算唠叨,因为她管家、管孩子,不容易,诉诉苦也应该。可后来她“盯”上了我,对我啥都管,啥都说,这我才烦她“唠叨”。尤其是家里只剩我两人后,老伴的“唠叨”便全对准了我。就说我每天出去遛弯吧,她边检查我的穿戴, 边数落我“邋遢!”遛弯回来,她边扫我身上的土,边贬斥我“不如孙子!”我快70 岁了,在她眼里还…  相似文献   

5.
卢素玉 《可乐》2008,(6):58-58
看女儿一天到晚在电脑前玩游戏.我很担心她的健康。窗外.院子里那棵梧桐伸展着茂盛的枝叶,仿佛在召唤我们。"走。爬树去!"我对女儿说。"爬树?"女儿惊奇地睁大眼睛。我不禁哑然失笑.都什么年代了.现在哪里还会有孩子爬树啊!  相似文献   

6.
罗慈海 《老友》2015,(2):41
老伴今年70多岁。她遇事总是喜欢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这是她的"短"。我菜买多了点,她说,这么多菜吃到什么时候,这不是浪费吗?菜上有几片黄叶,她说,你就是爱贪便宜。孙子身上衣服弄脏了点,她责怪儿子不关心孙子。我上午在家看看书报或者写点什么,她就说,你怎么就不知道关心自己的身体,你看别的老人都出去活动了……起初,我对她的唠叨的确很不适应,听到她唠叨,脑袋都大。因为她的唠叨还经常在子女间造成了许多  相似文献   

7.
梧桐听雨 《社区》2008,(32):60-60
起先,两个人只是小吵,为一些家务琐事。吵架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她希望他从此变得勤快,能和她一起分担家务,懂得她的累她的好;他呢,自然是希望她不要这样唠叨,不要总是用那些事情来烦他。但是他们的目的都没有达到。他依然跷着二郎腿,她还是那么琐碎和唠叨。随着女儿的出生,他们的生活愈发不堪,抱怨和争吵日益频繁。慢慢地,两个人不再吵了。实在是吵累了。  相似文献   

8.
母亲年龄大了,就爱唠叨两件事:一是父亲,二是盆景。唠叨父亲是数落父亲的缺点;唠叨盆景是责怪盆景不给她争气,她那么不辞辛劳地养护,盆景却时不时回报她几片黄叶。有一次,为了讨母亲高兴,我顺着母亲的意思说:是啊,父亲年轻时不顾家,又很粗心,而且脾气暴躁好  相似文献   

9.
家有唠叨妻     
雷一吉 《老友》2012,(1):40-40
我与老伴在一起生活了50年。35年前,老伴的唠叨不算多,我的悟道也不深。现在,我把退休以来老伴的唠叨梳理成篇,细细回味:老伴的唠叨,对她自己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对我来说是一笔财富;对家庭来说是一种情趣,是一首优美动听的家庭奏鸣曲;对婚姻来说是一份执著的呵护。  相似文献   

10.
丁宁 《新天地》2012,(6):49
丁老师:您好!我和老伴都是古稀之人了。我们相伴一生,没怎么红过脸。可谁想到,现在竟吵得不可开交。我很生气,很想和您说一说,听一听您的意见。我们有一对儿女,儿子在珠海,女儿在天津,我们在云南。我和我老伴退休前是大学老师,虽说不上富裕,但是生活还算无忧。可是我们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了,不能不想如何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两年前女儿就说,离她不太远的地方有一处还可以的房子,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卖掉现在的住房,买下天津的房子,这样挨着她住,彼此好有个照应。我有点  相似文献   

11.
刘庆明 《老友》2013,(9):40-41
我老伴是个热心肠的人,遇到凡是能帮上忙的事情,她便会毫不含糊地去帮助别人,所以左邻右舍都很喜欢她,不管谁家遇上烦心事,都愿意跟她唠叨几句。老伴同事的女儿小杨,在一所中学教书。不幸的是小杨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而且病情还挺严重。那时老伴也得了关节炎,只是没小杨那么严重。老伴根据别人的介绍,到外地去找了一位治疗类风湿病的老中医,吃了几回中药,敷了几种草药,比较有效果。她就把自己  相似文献   

12.
行文前的唠叨很庆幸,3年前买完房子后,福州楼市一路飘红,房价至今已翻一倍有余;也很不幸,老婆自此沉迷楼市,不可自拔,几次三番揪着我陪她逛楼盘、看展会,每每在我沉沉欲睡之际,硬把我扯起来听她唠叨"楼经",直搞得我苦不堪言。所幸,自身经济条件有限,老婆又是个无甚主见的人,每次都在我或朋友的"劝说"下做罢。  相似文献   

13.
女儿的秘密     
海宁  薰衣草图 《可乐》2011,(7):64-65
16岁的女孩很平静地看着她:"妈,我跟爸走。"她的身子摇晃了一下。她不想当着男人的面失态,可还是忍不住背过身流下泪来。她忽然觉得悲哀,一个16岁的女孩,如此现实,如此冷漠。没错,她现在的身份只是一个家庭妇女。半年前,她下岗了,并没想着再找工作,一是男人收入颇丰,二是女儿读高一了,  相似文献   

14.
张丹 《老友》2014,(7):45-45
老妈拥有第一部手机,是在8年前。那时,我因为工作原因,要去一座北方小城,便将刚上小学的女儿托付给了老妈。为了便于联系,我给老妈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第一次远离家乡,那份惶恐、不适和对家人的思念,时时充斥着我的身心。每天,我都要拨通电话,向老妈痛快淋漓地诉说工作和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再听听她唠叨些家里家外的事,心里便会变得暖暖的。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2月4日,成都伊顿国际学校校长Carol Hutchinson在学校中接受笔者专访。 “我有两个硕士学位,我大女儿也有两个,除此外她还即将拿到一个博士学位。”来自英国的“天才妈妈”Carol Hutchl RSOD,2012年8月刚到成都工作,担任成都伊顿国际学校校长。说她是“天才妈妈”,是因为她的大女儿Simone在9岁的时候,智商就达到了145。在教育自己女儿的同时,Carol还从事了教育工作数十年,现在她来到中国,希望把她的经验带给成都的年轻父母们。  相似文献   

16.
丁宁 《新天地》2011,(4):38
丁老师:前几天我和女儿发生了一场争论,我们吵得挺厉害,女儿甚至想找房子搬出去。我也挺伤感,不知道什么时候与她产生了这么大的代沟,很想就这个话题与您聊一聊。我不知道是我错了,还是女儿错了,抑或我们都没有错。起因还是女儿的婚事。她已经三十多了,一个挺好的男孩子,愣是让她给弄吹了。这个小伙子是计算机行业的,家在苏北农村,他不大说话,但为人很实在。我从  相似文献   

17.
去年春天,我因病住院。退休在家的母亲自告奋勇去医院陪侍我。当时,正值母亲关节炎病发作,为了不让我担心,她却说:“腿一点也不疼,早好了。”还把“人老了,腿脚也老了”挂在嘴边,让我放心。同屋两病友,一个长我10岁,一个略小我几岁。比我年长的病友,一直由女儿陪侍,1周后,就以能自理为由,让女儿回家了。她对我们说,女儿自谋职业,家庭困难,不能再耽误她了。比我小的病友,虽由姐姐陪侍,但她七十多岁的母亲,却隔一天坐公交车来医院看她一次,且总是坐在床头,唠叨几句“以后改改倔脾气,多注意身体……”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不同的表达方式,道出的都是无价的亲情!  相似文献   

18.
爱的叮咛     
一看闹钟,已经六点多了,女儿还在酣睡。我走到床边轻声唤她的乳名:“晶晶,该起床了。”她动了一下,翻个身,把被子拉得更紧了。我又看了一眼闹钟,心想:不能再由她的性子,就稍稍提高了嗓门儿:“晶晶,快起床,快起床……”她揉揉睡眼,嘴里嘟囔着:“再睡一会儿嘛。”我急了,顺手把小闹钟举到她面前, “迟到了,快……”我话没说完,她接上了:“烦不烦哪!您别唠叨了。”我  相似文献   

19.
丁宁 《新天地》2012,(12):45
丁老师:你好!最近我情绪不太好,想和你聊一聊。女儿春节的时候抱着外孙女回了瑞典,从此音讯皆无。我一个人在天津,寂寞常常包围着我。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以前我没有太想过和女儿的关系。女儿很小的时候,因为我离了婚,不方便一个人带孩子,就把她送到了我父母身边。我父亲过世,我便回到家中,与母亲和上小学的女儿住在一起。我一看她不好好学习,心里就冒火,女儿情绪上很敌对。女儿初二时,我就很难了解她的心思了,我俩之间要么不说话,要么一说就吵架。  相似文献   

20.
丁宁 《新天地》2012,(2):53
丁老师:您好!我真不明白,我和女儿之间究竟怎么了,她越长大,我越不会和她相处了。很想听听您的意见。本来我满心欢喜,因为快三十的女儿终于要做妈妈了。我这个准外婆一听见喜讯,飞也似地赶到她身边。我愿意帮助她料理家务,照应她,让她好好度过孕期。可是我兴致勃勃地赶去,不到两个月便沮丧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