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建筑形式在不断的变化中,城市公共建筑立面是构筑一个城市外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品位、整体形象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调查江苏七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183处传统建筑案例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文化个性设计的对策 ,指出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对再现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个性形象、拉动城市经济腾飞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筑构成了城市中的各类风景,体现了城市的不同特征.建筑色彩的运用与材质的选择对建筑外观乃至城市风格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城市、城市中不同功能地区对建筑色彩和材质有着不同的需求,也能突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建后维护及清理工作对建筑来说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在发掘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现实因素的驱动下,城市文化景观近年来被给予了广泛关注。就美学维度而言,城市文化景观凭借其以“连续性”为突出特征的感性形式、对感官和精神双重审美需求满足的审美内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审美对象。城市文化景观审美,在现实展开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休闲性、人文性、艺术性与自然性相杂糅的审美品格。这一审美形式,既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诗意栖居的审美愉悦,又可塑造独具文化品位的城市审美形象,还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建筑史上的又一奇迹———三峡工程落户宜昌 ,为宜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也为宜昌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塑造宜昌的城市形象 ,使宜昌迅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水电基地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美丽花园城市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 ,它不仅包括城市布局、建筑形象、园林绿化等硬件设施 ,还包括市民素质、政府形象、文化内涵等软件。城市建筑风格与文化的结合 ,正是体现以人为本 ,使人与城市达到完美的和谐 ,也是世界著名的…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形象首先表现为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文化建设要以提供精神食粮、满足文化消费为宗旨,通过开掘文化形象资源,对包括城市整体文化形象、城市文化建筑群落在内的城市文化建设工程进行精心设计,在遵循弘扬主旋律、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营造精品等原则的基础上塑造城市形象."中国常德诗墙"是常德城市文化形象的典型标志,它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堪称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交通既是一个城市经济生活顺利运行的基础工程,也是城市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形象.本文以武汉城区某繁华路段不同时段车辆通过的分类统计情况分析为基础,就如何改善武汉城区的路、桥、车等交通要素及其结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吸引力的重要体现,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网络媒介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微博这一媒介的研究,分析了利用微博营销传播城市旅游形象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微博传播城市旅游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2010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是国家形象的展现,这样的象征设计有其历史渊源.论文通过对"中国建筑"特征认知及形式"建构"之历史过程的回溯,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在(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中的影响作用,以揭示建筑的民族独特性既是在文化差异中被识别的,也是在融入时代发展之进程中被诠释的,以此构筑阅读2010中国馆建筑设计的观念和形式框架.  相似文献   

10.
安置房是政府在城市建设时对被拆迁住户安置基础上所建的房屋,其设计和建设的优劣反映了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以亳州涡北新城小区设计为例,结合亳州地方特点,以全方位的建筑形象和人性化设计打造现代都市绿园,希望引发人们对安置房设计、建设、发展和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关注,推动我国城市环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筑作为一种特定的视觉符号,它是城市整体景观、形象、特征、地域文化的综合和浓缩。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对历史文化名城建筑艺术风貌和城市整体规划的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前瞻性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城区中的重要节点地段精心打造,以利于城市整体建筑艺术风貌的形成和历史名城地位的形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上阳宫作为唐帝都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景观,承栽了帝国运作于此的实用功能和帝国代表的象征含义.而唐人对它的关注以及对其意义的体认催生了独属于这个城市的文学题材和文学形象.上阳宫在唐代洛阳的城市发展变迁史中始终存在.洛阳的天子宅第地位赋予了上阳宫建筑帝王东巡驻跸的实用价值,同时也赋予了其王朝威严象征的特殊意味.这座精美的建筑是唐王朝帝国秩序的一种形制.唐人在对它的仰望中对这座城市的帝都地位产生了一种稳定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即对唐王朝权威的确认和尊崇.这种状态很难为外界的武力征服而改变.这使有关这座建筑的城市文学(唐诗)在中晚唐都打上了追忆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文化建设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在于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机制,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性,缓解供需矛盾,建设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公共文化资源的服务能力,城市的宜居环境在文化方面得到扩展.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业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形式、方式和速度,文化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深入人心、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文旅游、传播媒介等文化产业在不断挖掘城市文化历史遗产的同时,也展示了城市的人文蕴涵.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融入人的创新精神.凝聚了创新精神的文化产业,不断塑造城市的人文形象,并激励着城市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城市作为一种人类的聚居形式,是工业文明催生下的产物,首先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多样化上。因此谈及程乃珊作品中的上海形象,自然离不开对于上海都市空间的展现;而真正能够塑造一座城市的形象、体现城市文化性格的市民,则是城市的中坚力量,日常生活、喜怒哀乐、思维方式最终沉淀为城市的文化结构。研究上海,探究程乃珊作品中的上海城市形象,需要透过城与人的共生关系来发现其深层意蕴,在城与人的碰撞之中,上海形象逐渐走出文本,转化为直观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建设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在于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机制,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性,缓解供需矛盾,建设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代城市建筑视觉意象挣脱了沉重的政治象征意涵,大多变成了纯粹的视觉审美符号。这一嬗变折射出消费控权时期国人将建筑视觉形象欲望为生活风格、审美需要、文化认同的多元诉求。此欲望正好与城市经营管理者对利润和政绩的欲望暗合。建筑形象遂充任了消费的欲望机器,致力生产视觉快感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欲望的交织与共构谋划了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的审关视觉性规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演进过程不断加快,能源消耗快速向城市集中,能源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城市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选择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提高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影响着居民出行方式、出行分布、城市交通结构和城市建筑耗能,并进而影响着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根...  相似文献   

19.
建立良好的媒介城市经济形象,着力打造城市品牌经济,从经济维度对城市形象进行创意,是决定城市媒介形象的关键.同时兼顾对城市政治、文化、教育、体育等维度的创意,立足城市形象战略的特色地区,加强竞争城市与潜力城市的关注,明确城市自身发展定位.媒体在报道城市形象的时候,要客观呈现该城市的“拟态环境”,尽量规避媒体“刻板印象”对城市真实现状所带来的不真实性,合理科学运用舆论监督原则,为政府为城市的发展做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的舆论支持.对于政府而言,要善于从媒体的报道中找出本地区真实情况与媒体所塑造的城市形象之间的差距,主动做好城市的舆情监测,及时了解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事件或相关因素,清醒认识城市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实际情况为城市的发展做出科学决策.对于受众而言,对某一个城市或区域的认识,既要参考其媒介形象,考虑其“拟态环境”,更要分析其现实状态,从而较真实地认识其面貌,用自己的言行去促进城市或区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园林可以看作是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生态的依托形式,文章以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特色为史料基础,对近代天津营建的租界公园、公众公园和私人花园从选址由来、造园风格、元素构成、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明清时期的天津园林文化是南北文化传播交流的载体,近代时期建设的租界公园则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汇集了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内涵.近代天津城市兴建的各国租界公园和中式园林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融合,同时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租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