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文化圈论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本文认为,在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着冠以“那”(壮语:水田)字的地名,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称之为“那”文化,“那”地名分布的范围,称为“那”文化圈。在“那”文化圈中生活的主要是操壮侗语族语言的族群,包括中国的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黎,泰国的泰,老挝的老,越南的岱、侬,缅甸的掸等民族以及印度阿萨姆邦的阿含人。他们的主要文化特征是:语言同源,以稻作为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那”(稻作)为本的传统生活模式,使用双肩石器,制造和使用铜鼓等。文章还论述了“那”文化圈族群及其文化与汉文化及印度化的关系,“那”文化圈研究对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西林县那劳村为田野考察点,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西林县那劳村北路壮剧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 全面的深入研究,以透视北路壮剧在西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面貌.认为在面临多元化的现代传媒娱乐方式冲击的情况下,应当善于借助现代传媒立体呈现壮剧表演,通过设立专项经费、 搭建传习基地,扶持准专业化壮剧剧团等措施促进壮剧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4.
2009年初回故乡时,我拜访了中国壮语文化网络教育学院学术顾问、壮学专家王明富先生。他将其2007年底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作《那文化探源》送给我。当时我只翻开几页,就被里面丰富的内容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是自古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民族,壮语和泰语均称水田为"那"(na<'2>),壮族和泰族聚居的乡村有许多带"那""纳"(水田)字地名,构词和含义基本相同;有相近同的稻作农业生产及加工食品词汇并自成体系;有类似的稻作生产传统仪俗和信俗观念.特定的地名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着一定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往往为揭开民族来源和历史文化的谜团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以“那文化”研究为基础建立壮学体系的理论构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编者按]壮学是一门新的学科。近年来壮学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开有不少新的成果问世。对什么是壮学,壮学研究范畴,学术界的看法逐步趋向一致。而对壮学体系及真理论构架问题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壮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增进世人对壮族及其文化的全面了解,而且为加深人们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构成的认识,增强民族团结,以至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刊于1997年第1期友表了张声震研究员的《建立壮学体系刍议》一文,在学术界及…  相似文献   

7.
覃乃昌是壮学研究领域的灵魂人物,也是壮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在壮族稻作农业史、华南民族文化史、华南与东南亚民族历史文化关系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特别是在壮族那文化、布洛陀文化、盘古文化研究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为广西民族学界争得了巨大的荣誉,也为推动广西民族工作的发展,为繁荣广西民族研究特别是壮学研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有鉴于此,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中国著名民族学家、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覃乃昌研究员于2006年3月20日到广西民族大学作关于壮学研究现状的学术报告。本期主打栏目"南岭壮学"出刊之际,本刊特将此次学术报告内容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李富强教授认为20世纪的"壮学"研究在空前繁荣之下,存在缺乏深度的田野调查和新概念、新理论不足等缺憾;突破20世纪"壮学"研究的旧格局,需要新老学者共同负起责任,走进"山野",积极开展以深度田野调查为基础的个案研究,同时努力学习,引进西方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将之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壮族历史、社会、文化的研究中去,求得认识上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壮学是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壮学研究范畴性质决定了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不可或缺,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是壮民族的文化之根,壮族宗教信仰研究成果与壮学学科建设发展同步,继续深化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对壮学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对壮族的历史起源、民俗文化,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随着壮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壮学研究中心的建立及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REFACE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本期主打栏目特推出由张声震主持的"南岭壮学",全面介绍壮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者、壮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以及壮学理论体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从某种意义上讲,"黑衣壮"已成为继"刘三姐"之后壮族"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标识之一.不过,尽管被赋予"原始"、"原生态"、"古老而神秘"、壮族文化的"活化石"等诸多浪漫想象,享受着某种意义上的"诗意的人生",并实现着所谓的"审美化生存"①,但"黑衣壮"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符号的出现,其实是一件相当晚近的事.1999年,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的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青年歌手黄春艳以一首动听的壮语歌曲<壮乡美>让世人见识了黑衣壮人独特的服饰和歌声.此后数年间,经过地方政府的精心包装和媒体化运作,"黑衣壮"迅速成为一个颇具竞争力的地方性文化品牌,并在国内娱乐圈掀起了一股"黑衣壮"文化热潮.  相似文献   

13.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壮族地区呈现出一种"壮化”倾向,在主题、情节、结局的处理等方面深得壮族文化的内蕴.透过这种"壮化”,可以看到壮族文化追求智慧人生、具有强烈的巫鬼观念和乐生意识以及淳朴自然、清新健朗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白草 《回族研究》2004,(3):60-64
《西去的骑手》是以在西北地区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马仲英为原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涉及到了两种文化系统,即西北地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单纯而又丰富神秘的人物形象马仲英的描写中,体现出了西北的生命之感.小说的立意即在于通过西北地城文化中刚烈、壮美的"血性"精神,来恢复中原文化中固有的刚强精神.  相似文献   

15.
韦颖琛 《中国民族》2023,(4):112-116
<正>绿油油的稻田承载着农人的希望。春天,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遍布山坡平坝的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农民正在以人工或机械化方式忙碌地插秧。隆安位于广西西南部、右江下游两岸,有着“中国那文化之乡”的美誉。这里河道纵横,湿地密布,水、土、热资源丰富,发展稻作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孕育出了极具特色和价值的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那”是壮语,意为水田、稻田,“那文化”就是壮族的稻作文化。隆安“那文化”底蕴深厚,被著名学者梁庭望先生称为“壮族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展示地”。2015年,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依次形成为依生美、竞生美和共生美三大范式.依生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直接依赖和对神灵的祈求,也表现为民族间的依从关系;竞生则是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民族间的冲突,竞生美一般经历"幻想"、"高扬"、"迷茫"阶段;而共生美则是人类对竞生美的一种反思,是对最高形态的美的呼唤.  相似文献   

17.
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整体性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张声震与壮学研究结缘,是从1985年从事整理民族古籍事业起。二十多年来,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整理民族古籍、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考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张声震尽其所能致力于壮学研究推广和发展,他从整理各种典籍资料中,发现了壮族许许多多的古老的原生态文化的存在;在对其特性的认知和研究中,找到了壮族社会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这些记录,便是壮学建立的基石,是壮学丛书各种专著研究成果的依据,在进一步研究中,也逐渐形成了壮学基本观点和理论,并从中发现了某些规律。张声震是壮学理论体系重要建构者——壮学不能没有张老,张老离不开壮学。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融合下,"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模式开启了爱国主义的新宣传时代,本文以红岩联线官网为例,了解红色文化和红岩精神,分析了网络红色文化的审美特征:一是史料图像的严肃之美;二是宣传图像的崇敬之美。认为网络红色文化图像的运用使其传播更加广泛、内容挖掘更加深刻,从而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激励人们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19.
据河南濮阳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的蚌壳摆塑龙虎图案,和虎文化是狩猎文化,龙文化是农耕文化,论证中华虎文化的起源早于龙文化。又从虎岩画、殷墟甲骨卜辞中的“获虎”、古文献中虎壮军威以及黄帝陵之地形“龙盘虎踞”等文化事象,运用考古学、文献学与人类学等方法论证中华虎文化之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0.
壮文化是壮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需要借助必要的平台;开发壮文化经济价值还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