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时日常生活世界的分析,揭示日常生活变迁对于历史演进的意义。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要实现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必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重建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日常生活本身就是文化,它的图式代表着特定时代的深层文化结构,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转型的历程证明,日常生活批判是文化转型的切入面。在中国,日常生活模式的转型遇到了很大的文化阻力,要走出困境,建立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使式,推动文化转型,必须坚持用开学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培育现代主体特有的文化精神,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置于哲学理性目光的聚焦点上。从而,迄今为止的文化批判大多停留于理性文化的表层启蒙,没有真正触动文化为根基,即人的生存方式。近年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为日常生活批判及论则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视界,以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作为文化转型和人自身现代化的现实途径。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蕴,它把人们熟视无睹的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纳入哲学探讨的中心,从而拓宽了人们对生活世界为理解。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以个体感性活动为基础,是人类文化的生…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一种世纪末情结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人文精神问题又一次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就“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否已经失落”、“人文精神危机的背景、原因及其实质”以及“如何重建人文精神”等主题作了富有意义的探讨。细究起来,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既非中国独有,也非今天才有,它始终作为一个重要主题贯穿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从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视野对当下的人文精神讨论进行一种价值分析和总结,对于进一步深化文化问题研究,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无疑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一、人文精神讨论的几个主要议题1.何谓人文精神?在对…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文精神”话题,近两年来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褒扬着认为“人文精神”是知识分子的传统话题,也是知识分子在今天反思自身、批判现实的立足点,应寻找失落的人文精神,建立当代的人文精神。贬抑者认为,“人文精神”话题表现了人文开识分子丧失舆论中心地位后的失落感和怀旧情憬,寻找“失落的人文精神”.是要找回那昔日的中心地位和和优越感。我以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自省意识、批判意识和超越意识,作为一种对人生意义和人类社会发展目的的关怀,不仅是传统的话题,更是现实的话题。呼唤“人文精神”的本意,说近了是对近些…  相似文献   

5.
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述评马俊平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或寓所,人自身的现代化就是传统文化的转型,而传统文化的转型落到实处即为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即公式:人自身的现代化一文化的转型一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在当今中国等...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与乌托邦情结──对人文精神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学界关于人文精神的热烈争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是人文精神探寻中的“乌托邦情结”.它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道德浪漫主义倾向;二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倾向;三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脱节的倾向。哲学中的唯理论信念是乌托邦情结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和思想预设、这一唯理论哲学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一是在现象界背后设定不动的本体和实体的本体形而上学;二是以给定的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为前提,又要统一二者的主体形而上学。唯理论哲学的根本失误在于它对人们现实生活世界的否定和对“另一个世界”的执着和迷狂,由此而成为把人文精神的追求导向乌托邦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根源。它具体表现为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生在论的真善一体论和人性论中忽视人之有限性的倾向。而超越了人文精神追求中的这种马托邦情结之后,我们要营造新的人文精神。新人文精神不是排它独断的,不是要消除多极的存在,而是对多样性价值的尊重与宽容。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表明了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文化绝不仅仅是人们对生活的装饰和调剂,对文化的追求,体现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在规定着人们的生存模式,标志着这个民族在整个世界中的存在状态。因此,下个世纪的中国文化该向何处去,关系着中国今后的发展方向。一、建构我国跨世纪的文化必须要处理好若干问题(一)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构跨世纪文化,离不开邓小平理论。文化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不仅反映在…  相似文献   

8.
乔瑞雪 《学术交流》2005,(4):184-187
编辑主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信息的承载者。编辑主体的文化传播是对社会成员文化心理及精神世界的观照,是对社会文化的建构;人文精神是编辑主体的品格和精神特征。编辑主体的人文精神内涵包括人的价值尊重、理性和智慧、批判精神、终极关怀等层面,并体现在文化传播的社会沟通、社会教化、文化增殖、社会调控等机制中。  相似文献   

9.
关于网络时代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一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正在世界兴起,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网络时代。应该看到,信息网络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文化和娱乐方式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必须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文化保护即是其中之一。一风靡全球的网络系统是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它把不同国家、种族和地区连接起来,把曾经老死不相往来的人连接在一起,使人产生一种“四海之内皆近邻”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人振奋与自豪。人们乐观地预测:“互连网络会成为全球丰富多彩的文化纽带”。“地球村”将被人们眼前的事实所证实。在“地…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社会转型,商品大潮勃兴,给文学带来的到底是什么?舆论沸扬,莫衷一是。王家的一篇“作家不养”论,犹如石破天惊,给价值失落的作家心灵,雪上加霜,蒙上了一层无法言说的苦涩和沧桑的阴影。于是“文学陷入低谷”,“作家大逃亡”,言之咄咄。许多心怀使命感的有识之上,担心商品浪潮是否会将纯文学吞没,一向奉为文化精英的纯文学,从此不再辉煌。于是,又有一批年青的学者和理论家,大谈持谈“人文精神”失落了,作家的“审美想象力萎缩”了,“文学表现出了一种总体性的危机”。(一)文学何以失落,又如何“拯救”和“自救…  相似文献   

11.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张立文儒家文化曾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但随着中国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却遭受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弘扬以儒家文化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既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又...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在广州举行“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理论研讨会,近4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着“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的主题,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功用、当前的文化现实、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社会基础、文化创新机制、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冲突以及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选择等有关文化建设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召开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理论研讨会@旭日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系统地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伦理道德观念教育和文化观念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文科学的振兴与人文精神的建构陈勇将临新旧之交,又当社会转型时期,有关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的话题因日益凸现出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呼唤人文科学的振兴,人们企盼人文精神的建构。人文科学蕴含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住宅观念与传统文化始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民居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它表现为反映社会文化的载体,从文化角度讲,居宅之所以凝集着人文精神与观念,是与文化长期孕育、作用分不开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审美理想与精神世界的体现任何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共关系的人际倾向魁玉,利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比之西方文化更明显地具有人文精神。这种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人深层的伦理观念上,而且也体现在表层的人际倾向上c事实上,关心人、注重人际关系还是中国公共关系的重要特质。本文拟就中国公共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生命伦理学教学和对社会负责的医生的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生物医学的成功是以医学日益丧失人性化为代价的。对现代生物医学中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失落的反思,使医学教育界提出“人文医学”的教育模式。“人文医学”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医学人文学和生命伦理学成为生物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应用学科;在教育目的上,旨在培养不仅能有效治疗疾患,而且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医生。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代价省思李钢任何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发展,从其所追求的价值意义上看,可以说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过程。随着近代以来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民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观念世界和精神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这就是文化的转型。如果我们把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价值观的批判与重建──评《时代演进与价值选择》惠吉兴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其核心内容是价值系统。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型过程中,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和对立,其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新旧两种价值观的冲突。近十年来,哲学界和...  相似文献   

20.
李小娟 《求是学刊》2005,32(6):23-26
以现代化为背景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20世纪80-90年代文化哲学研究领域中相对具有独特性和新意的文化哲学理论,它的主题或者宗旨是人自身的现代化,即完成由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向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的文化转型。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创新性在于,它从传统日常生活的结构和内在图式中揭示传统文化的根基,从而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揭示人自身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这样一来,日常生活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启蒙,它没有停留于以思想呼吁和观念更新为内涵的表层文化启蒙,而是一种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深层文化启蒙。应当说,迄今为止,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