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系海外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狄德满的遗稿.文章对西方学者的"圣徒传式"基督教史叙事及人类学研究者把传教士视为"敌人"的全然否定的方法颇有批评.同时对上个世纪晚些时候兴起的西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的"东方主义"及"后殖民主义理论"等进行了质询,强调了要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研究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原因,同时也研究西方传教士为何背井离乡到有时会有危险的中国来传教.他认为对这些人类命运的共同经历理应值得作更缜密和更严肃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苏南基督教史的研究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本文论述清政府从禁教到弛禁的政策变化背景下,基督教(新教)向苏州地区的渗透、开教和初期传播。文章根据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对基督教在苏州开教和初传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考证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基督教各宗派(英国伦敦会、美国监理会、南长老会、北长老会和南浸会)在苏州的早期传教事业的历史面貌,并对这一时期基督教在苏州地区活动的正负面影响作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中国每一个朝代都面临着灾荒的威胁,救荒成为历代王朝治国安邦的大政。因此灾荒史研究便具有了鉴往知来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由山东师范大学王林教授主编、齐鲁书社2004年8月出版的《山东近代灾荒史》一书,便是一本富有特色的创新之作。本书主要研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大约一百年间的山东灾荒及其治理情况,全书正文分为七章,文后附有山东近代灾荒年表。第一章为山东近代灾情概述,简略介绍了山东的地理、气候状况,对山东近代的旱灾、洪涝灾、及其他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了总体介绍,并将灾害按受灾范围和破坏程度进行划分。指出山东近代…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个教派,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古代中国,基督教先后四次大规模传入中国,并引起中国政府和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迄今为止,学术界主要关注近代中国(1840-1911)基督教与中国官绅士民之间的矛盾斗争(即反洋教斗争),而对中国古代(唐朝至清朝前期)的反基督教事件很少论及.通过对比问题以分析,有助于中国古代基督教会史和社会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希腊神话研究从早期的口传到理性萌发后的"神话"同其它学科分立的范式,在近代以降的中国神话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神话历来被认为有"历史化"的特点,从近代到现代,国内外的中国神话学者们不断地关注此一问题.闻一多的"志"与史及诗关系的研究,叶舒宪的诗与寺、瞽同史关系的研究把这一问题带入新的领域.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出结论:在人类早期时代,文字产生以前,口传神话同史的混生是中国神话的最早样态.神话历史化是西方观念对中国材料的框定.神话分化出历史是中国神话同历史乃至文学关系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6.
宁夏近代基督教史研究较为薄弱,且舛误甚多。宁夏基督教史始于1877年1月6日,在晚清先后经历四个阶段,即第一次内地会时期(1877~1895年)、宣道会时期(1895~1900年)、无差会时期(1900~1904年)和第二次内地会时期(1904~1912年);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宁夏的传教效果欠佳,这与接受方、传播方的因素均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李提摩太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传教士之一.他的传教策略经历了从原来的“街头布道”向“寻找上等人”的过渡,其转变即发生在山东传教期间.在此期间,山东、山西等地发生了严重灾害,这给李提摩太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传教机会.他在通过报纸向晚清士绅宣介上帝的同时,也巧妙地对咄咄逼人的基督教文化进行包装,向儒家文化低头,从而打动了帝国境内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上等人群体,这使李氏成为近代山东丁戊奇灾中的最大赢家.李提摩太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基督教对儒教的妥协和退让,其实质却是“以退为进”,其目的在实行文化上的战略转移,这一举措为他以后走上传教的康庄大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启蒙”“救亡”的时代大潮下,儒家文化中的实用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占了上风,基督教文化无可奈何地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通过分析自然科学与基督教方法论发展上的相似,来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在本源上与基督教的紧密联系,论证了近代自然科学在基督教欧洲发生的必然性.其次通过阐述当代自然科学一些前沿问题的研究进展来证明自然科学和基督教世界观的内在一致性.最后试图以基督教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关系为先导,提出一些具有现实价值的、值得各领域一起合作探索的问题.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纠正一些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由于特定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下以偏概全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格雷戈里是6世纪高卢历史学家,著有<法兰克人史>,被后世誉为"蛮族的希罗多德".虽与史学之父并举,然浓厚的宗教成分也造成后世理解困难,误解重重.格雷戈里继承并发扬了奥古斯丁之后教父们的编史传统,以基督教的时空观和宗教逻辑撰写历史,将对人类的普遍关切落实于对个体命运的高度关怀,是基督教伦理在史学撰述上的一次实践.在史学发展进入"后现代"的今天,历史编撰的根基遭遇质疑,重新挖掘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特殊的历史叙事伦理也许会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1876———1879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发生了近代以来最严重的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丁戊奇荒"中,在华传教士积极参与赈灾,山东是传教士最先赈济的省份。传教士募集赈银、放赈、救济饥饿儿童、提出救灾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痛苦并扩大了基督教影响。这次是西人第一次在华大规模、有组织的赈济活动,中国赈济事业从此开始向近代转型。具体探讨这一时期传教士在山东的赈济活动,对于全面了解西人首次在华大规模赈灾的情况、中国赈灾机制的转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最近 ,由王守中、郭大松共同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问世 (山东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版 ) ,通读全书 ,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一、选题新颖 ,结构合理。目前已有的近代城市史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单个城市的个案研究 ,另一类为某一类型城市的群体研究。而《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一书 ,另辟蹊径 ,以山东一省的城市变迁为研究对象 ,颇具典型意义。这是因为 ,山东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城市 ,如济宁、临清 ;又有条约开放城市 ,如烟台 ;还有殖民地城市 ,如青岛 ;更有自开商埠城市 ,如济南。城市类型多样 ,发展道路各异。因…  相似文献   

12.
德国侵略中国的时间虽然比较晚,历史也较短(从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起,到1914年日德战争德国势力在山东垮台止,前后凡17年)。但在西方列强侵华的行列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一。而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有关德国侵华史的内容,除了在中国近代史和帝国主义侵华史的著作中略有论述外,还没有一部专门论述德国侵华史的著作。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王守中著《德国侵略山东史》,弥补了这一空白,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叙述德国侵华史的专著,是我国近代对外关系史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性别与历史:近代妇女与基督教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就近代妇女与基督教的有关文献与资料、社会运动和组织、女子教育、女传教士、女基督徒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近代妇女与基督教研究的三个主题:基督信仰与女信徒的生活、基督教促进中西妇女间的文化交流、女信徒群体从事社会改良活动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贵州是中国基督(新)教传播的主要地区之一.由于种种原因,贵州基督教史研究在全国范围来看一直处于比较薄弱的趋势,因此本研究填补了宗教学研究的空白.文章不仅阐述了贵州基督教史研究的意义,还从基督教传入贵州及其活动、民国时期基督教在贵州的发展状况、贵州“自立运动”和“本色教会运动”以及基督教在当代贵州的传播现状四个方面阐述了贵州基督教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史研究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学科.隗瀛涛先生是这门新学科的开拓者之一,自从1986年正式主持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近代重庆城市史研究"以来,直至2007年因病去世,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工作在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第一线,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与基督教来华传教士的办报活动密不可分。从内容上看,传教士所办报刊整体上虽然宗教性内容并不多,而是以介绍世界历史地理及西学西政等世俗知识为主,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办报的传教动机,这是他们在中国这一特殊的非基督教国家中采取的一种传教策略。同时,基督教近代在华的传播史,是和帝国主义的侵华史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传教士在华的种种活动,实际上对中国的殖民地化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也使传教士出版报刊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具有“文化侵略”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近代广东基督教教案成因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案"是指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教会人士与中国朝野之间的种种纠纷。文章在详尽占有基督教"教案"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界迄今研究较为薄弱的近代广东教案进行了耙梳,并按其成因归纳为中法战争案、社会秩序案、经济利益案以及文化冲突案四类,分别加以阐述,旨在为推动教案区域性研究的深入开展作些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晚年对早期基督教与社会主义运动进行了对比研究,他确认早期基督教与社会主义运动之间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共同点,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区别.恩格斯此举的目的在于完成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总结与反思,并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未来指明道路.他认定社会主义必胜,但无产阶级必须在战场上赢得胜利.恩格斯这一研究对今天的我们仍深有启迪:那种认为恩格斯晚年已把马克思的革命路线修正为"合法斗争"与"和平过渡"的观点是没有依据的;我们应该直面并正确处理社会主义运动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孙欣 《东方论坛》2005,(4):120-126
2005年8月9日至11日,以"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岛大学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文化史研究室、<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承办,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山西大学、苏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六所大学协办.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一部分特邀代表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受时局所迫,裨治文等早期来华传教士无法直接传教,致力于各项文化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出版、印刷和医学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传播基督教,在传播的过程中流露出西方文明优于中国文明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