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认识和把握,在分析原文和构建译文的过程中至关重要。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框架,以2008年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试题和译文为语料,对比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以期为英语专业语篇衔接翻译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英汉语对比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句子等传统语言层面,对英汉语篇的对比研究相对薄弱。我们从英汉语篇差异三方面的表现(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螺旋式与直线形以及意合与形合的对立)及其哲学根源出发,选择《围城》中、英文本为对比语料,揭示了在英汉语篇翻译时,如何针对英汉语篇粘连性和连贯性的差异,借用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合理必要的调整,力争"得其意"而不"忘其形",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风貌。  相似文献   

3.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是为了给语篇分析提供理论。系统功能语法可运用于很多领域。这一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证实。在此从语篇功能角度出发,对马克.吐温的《审判》一文的英语原文及其汉语译文做语篇衔接功能分析,作为对优秀文学作品从语篇功能角度分析和欣赏,进而来看一下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英语和汉语在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创建语篇的连贯关系上有着较大差异。英语注重“形合”,倾向于采用显性的衔接手段 ;而汉语注重“意合”,较多地采用隐性的衔接方式。因此 ,译者在汉译英时应当注意二者的不同 ,进行适当调整 ,才能译出流利通顺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这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英汉语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可以解释英、汉语形合与意合的外在表现。英汉翻译中应当体现句法结构上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使译文既忠于原文,又顺畅、优美,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6.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实现连贯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层次,一是小句级层,英语是主语加谓语的句法结构,而汉语却可能呈现话题加评论的语义结构;二是在句子和语篇层次上,英语偏重形合,汉语偏重意合。所以在译者作为交际活动的主宰,促成跨语言交际活动即翻译的过程中,英汉语篇实现连贯的差异性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只是相对的,这里的相对性是指原文的连贯并不必然导致译文的连贯,而是需要译者具备对原文语篇内容的理解、结构的认识以及对译语语篇构建的能力,与此同时,原文的连贯结构也是一个必要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7.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分类大致相同,在使用上也有相似之处,但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其衔接手段在各自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也存在诸多差异。在译文构建过程中,译者应该灵活处理。若目的语条件许可,应尽可能既传递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将原文中的衔接手段移植到译文中去。否则,译者应根据译文的特点,自然贴切地调整和变换衔接手段,为译语读者提供衔接合理、语义连贯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汉语采用意合法。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在句法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区别,且在英汉语中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英汉语各自不同的句法结构差异,在深入分析原文的基础上,译出地道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人们普遍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故英译汉宜多用意合法.其实1.在具体语篇里,形合或意合,是表意的需要,与语境、语篇的文体、作者的语用意图有关;英语语篇有很多意合句,汉语中也有大量的形合句;2.英译汉作为一种语际交际和信息传递,从原文的理解到译文的建构都离不开逻辑推理.翻译是逻辑活动,形合抑或意合都必须使原文的逻辑关系在译文中得到等值再现.  相似文献   

10.
语篇的衔接是语篇研究的核心,汉英语篇在使用特定的衔接方式上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以李大钊散文《“今”》及其英译为例,本文将对衔接手段在语篇中的使用倾向和频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汉语较多借助于词汇衔接而较少借助于指称衔接,辅之以一定的省略衔接;而英语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若干英汉文学语篇及其译文的对比分析表明:当汉语以原词复现衔接上下文时,相应的英译文以照应,替代,省略,同义/近义词复现等衔接手法衔接上下文;当英语以照应,替代,省略,同义/近义词复现衔接语篇时,汉译文往往以原词复现的衔接手法代替。这揭示了原词复现的英译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比《红楼梦》及其四个英译本的第一回,发现汉语源文本被动句的使用较少,而英译本中却出现了大量的被动句。本文探讨了这些译者如何将源文中的主动句转换成英文被动句,对比分析这些英语被动式在信息表达功能方面的异同与得失。研究发现,译者们的思维习惯影响他们对信息表达功能的使用,而信息表达功能的使用又会进一步对整个目的语篇的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大学生英汉笔译语料库,从对比语料库语言学视角出发,考察英语被动式对应的汉语译文中存在的典型学习者①特点。研究表明,学习者译文中存在大量"被"字句、译文类型单调、过于"忠实"原文等特征。这些特征与英汉语言差异、"源语透过效应"、学习者自身语言能力的局限有关。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学习者习得英语被动式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连贯与衔接手段的识别和运用直接关系到语篇翻译的质量。在翻译教学中,我们既要要求学习者能准确识别源语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又要引导他们在译语语篇中创造性地再现相应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本文结合英汉翻译教学实例对语篇的衔接方式及其连贯性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讨论语用翻译论的问题。语用翻译论指以语用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语用翻译论的核心思想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做到等效转换,努力达到“为译文读者而译”这个终极目标。语用翻译论提出译事必须处理好“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为了处理好三元关系,就要注意翻译过程中思维模式与概念结构的转换。文章作者通过译例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转换时在“笼统与具体”、“过程与结果”、“动态与静态”、“婉转与直言”等方面的差异,说明翻译过程必须辨识思维模式不同导致概念结构的差异。文章指出,翻译时必须考虑“同一概念可能存在不同思维结构”,因而在翻译中须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手段。文章作者最后强调,母语为汉语的汉译英工作者必须重视翻译实践,要在汉-英语言对比研究中注意识别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不同形成的概念结构差异,从而在目的语中选用恰当的语言结构,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等效转换。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将中国经典文化介绍到西方世界的典籍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角度,对《孙子兵法》这部军事领域的重要著作进行个案研究。《孙子兵法》自1772年被首次介绍到西方社会,它已经被翻译成了十多种文字。在近一百年中,中外译者出版了大约有十五个不同的译本。本文所选择的两个英文文本分别是由翟理斯和中国译者林戊荪所著的。经对比译文本,发现了其各具特色。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选择文本、阐释文本、制定翻译策略原则,以及确定译文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技巧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期望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对于《孙子兵法》的译文的分析能够做到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并能反映出各译文的特点论明翻译中的内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把英汉两种语言的固有特征看作英汉两种语言的独特资源 ,进而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资源入手 ,进行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形、语音、语序、思维、篇章及词汇等语言资源方面的对比 ,从对比中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这几个方面由于固有的资源而引发出来的种种差异 ,并阐释这种本有的差异独特性 ,及其如何影响中国人学习英语 ,从而指出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困难所在 ,提高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中西诗歌翻译的改写与诗体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演论》的译者严复提出"信达雅"历经百余年,文学翻译评论家成仿吾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两种方法,以庞德为代表的中国古诗词英译实践,以卞之琳为代表的英诗汉译,都在不同层面上追求忠实于原文。优秀的创造性翻译(改写)的汉诗英译,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采,并影响了美国诗歌创作;以似致信的英诗汉译法,忠实地再现原诗格律形式与意义,发挥汉字在诗歌表达上所具有的意象和音律上的优势。中西译诗的成功案例均展现了原诗精髓:以诗译诗,气韵神采,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9.
作为黄老道家的集大成之作,《淮南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华典籍外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界对其英译研究的关注明显不足,研究方法仍以内省式、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性研究视角.文章基于语料库翻译学范式,以《淮南子》原文、白话译文及现有两个英文全译本建立汉英平行语料库,涉及语料收集、对齐、标注、检索等步骤,并对其应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