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文化传统的非同步性,中西方国家对人权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权观念。人权意识是不同国家对其国民的重要权利及主体价值体认的主观思维结果,无不受到各国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从人学视域分析中西方人权意识的分歧,探寻双方交流对话的思路,以求得人权意识及观念上的共识,无疑对于中西方人权的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一部分中国人逐渐形成完整的全球文化观念.王韬全球文化观念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他较早接触西方文化和游历西方国家的经历.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王韬的三部文言小说呈现出全新的文化视野,主要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文化的启示;中西文化观照中的民族自豪感、平等意识与爱国思想;中国人希望认识世界畅游全球的迫切愿望和异域见闻录;令人耳目一新的异国女性形象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目前对苏南冲突的研究,仅囿于苏南两党关系的框架内进行探讨,其研究广度尚嫌不够。对此,本文认为还应从当时东西方对抗的冷战背景中进行分析。冷战中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和采取何种战略等问题上的分歧,是其冲突的重要原因。从其特点来看,苏南冲突类似于东西方之间的对抗,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在冲突中,南斯拉夫从冷战造成的东西方对抗的态势出发,借助于西方抗衡苏联,并逐步改变其冷战态度和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4.
晚清知识分子城市观念的萌动与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洋务运动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走出国门,身历目睹了西方城市文明,萌动了学习西方城市文明的观念。晚清知识分子城市观念的萌动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即通过发展城市,达到城市自治,以期实现改良政治,建立真正民治国家的目的。这条路虽不合中国国情,但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寻求建立民治国家的努力,有助于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国家派驻外交使节,由此而形成了一个近代外交官员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一些外交官员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逐渐受到西方外交理念的影响,接受了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其中曾纪泽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以曾纪泽为代表的近代外交官员的国家主权观念是晚清时期外交近代化的反映,也在外交活动中挽回了部分利权。  相似文献   

6.
1994年10月,扬州市委党校和本刊编辑部在扬州共同主持召开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方法”座谈会,现将出席座谈会的部分学者的发言刊摘如下。(陈方根,扬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要进一步突破性“资”、姓“社”的观念束缚,深入研究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理论、运行模式和具体操作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  相似文献   

7.
从根源上看,“强制阐释”现象是西方经验科学下的知识观念在人文学科领域无法获得普遍有效性的结果,经验知识在价值领域的无能为力使西方文学理论最终走向“强制阐释”的歧途。儒家知识观念是一种不同于西方认识论的知识观念,它将“学”理解为个体的成长、体悟过程,所谓为学也即是个体完善自身道德素质、成就个性自我的途径。在这种知识理念之下所生成的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感悟、体验特色。在当今文化语境下,这种指向人性本身的文学理论观念对于纠正西方认识论话语体系下的文学理论偏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时期 ,中西方对于主权、国际关系、民商法律以及刑罚等问题的认识存在重大差异。中方的法律观念建立在皇权专制基础上 ,力图将西方社会纳入传统朝贡体系。西方国家虽然已经确立平等主权观念 ,但认为主权属地原则只适用于同等文明之间 ,作为弱势文明的中国应该服从于西方法律。两种均以优越自居的法律观念相遇 ,冲突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西方列强的枪炮震醒了古老的东方帝国的千年梦境,一大批有良知、有民族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在启蒙与救亡的使命感召唤之下,积极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激烈的批判。纲常名教典型地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和野蛮成分。它以哲学上的“天下”观念为根据,以封建专制政治为载体和现实保障,成为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极大障碍。启蒙学者对它进行了系统、深刻的批判。一、以西学的国家观念批判传统的“天下”观念中国儒者往往以平天下治天下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使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董仲舒的《春秋繁…  相似文献   

10.
施向峰 《南方论刊》2007,(11):41-44
以逻格斯为嚆矢的西方自然法哲学虽有久远的历史源头,却并不存在具有内在观念一致的理论发展脉络;毋宁说,仅存在不同范式与类型的自然法哲学,而自然法哲学史则仅存在于"字面"而非观念上。西方哲学由自然哲学、经客观理性主义的目的论哲学、直至主观理性主义的唯名论哲学的嬗变过程,直接导致了西方自然法哲学经由逻格斯、自然律令与自然权利的三次转向进而形成了自然法哲学的三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1.
空间观念作为中国古代宇宙观中的重要的也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古代哲人作了各种探讨和深刻论述,形成了与古代西方颇为不同的空间观。基于此,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有关空间观念的几个方面,包括:空间观念的形成、无限空间的观念、空间的运动观、生成观及空间时间转化的观念等。   相似文献   

12.
当前,合同、契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法律领域的重要内容,但人们对契约含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自于西方。契约理论在西方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而且还被用来构建国家社会组织理论,因而社会契约思想成为近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伦理观念。本文旨在从西方伦理传统的视角,探索西方契约理论的精神特质、人性基设、价值原则和道德意蕴。  相似文献   

13.
东亚地区和西方国家在社会保障前制度时期的文化传统和制度特点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在东亚地区,居核心地位的文化观念是儒家文化,家庭和国家在传统社会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西方国家则由于宗教传统的影响和教会势力的强大,更崇尚个人主义并注重团体互助。东亚地区应该发挥东亚社会的传统美德,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模式,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开展旅游教育 促进民俗文化旅游地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旅游教育作为可持续旅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国家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在我国,旅游教育事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民俗文化旅游是我国吸引国际旅游者的重要类型,然而民俗文化旅游地的文化与生态环境极易受到破坏。因此,本文就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民俗文化旅游地的旅游教育保护对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严复受西方自由观的影响,力倡以法律保障自由,促进民智、民德、民力,实现国家富强;受西方法治观的影响,反对极权专制,主张民权与君权分立、司法与行政分立.严复的自由观和法治观对树立自由观念、建设法治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人权观的文化释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视角去解读西方人权观的基本要素,可以解释西方近代人权观念为什么是以抽象意义的人为基础,为什么将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等设定为自然权利,为什么坚持个人中心主义和国家工具主义观念的问题。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时期个人权利价值取向的萌芽、自由观念的孕育、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以及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认为西方人权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西方对人的自身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是西方有关人的各种价值理念等长期历史积淀和传承的过程。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时期提出的各种人权主张及其作出的相关制度设计是西方文化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体现,标志着西方近代人权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的“生活方法新论”田文军“五四”以来,不少中国知识分子主张在吸纳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同时,维系和弘扬中国文化固有的伦理系统,建构民族的新文化,以图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冯友兰即是代表人物之一。冯氏曾参照西方文化观念阐释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8.
以十九世纪中叶为起点的中国近代化过程是在西方人的逼迫下开始的。因此,自强和富强都以国家为归指。然而为国家求富强的过程又常常要淹没民生,使近代化的过程衍化为一个国家与社会脱节的过程。民生主义欲“肇造社会的国家”,在求自强的同时期望“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由是,久被淹没的社会,重新回到了世人的眼前。国家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嬗蜕,以一个革命家的良心显示了思想潮流的变动  相似文献   

19.
责任政府已成为民主政体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原则。现代责任政府理念的产生,与西方国家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所提倡的人民主权观念、法治理念和民主政治观念等主张密不可分。人民主权理论是责任政府的主体理论基础,主权在民理论是责任政府的范畴属性基础,法治理念是责任政府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20.
周宁 《人文杂志》2006,1(6):1-10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性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将自身与对方同时置于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地位;东方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的再生产形式。“东方”或“亚洲”作为表述中国的主体,缺乏知识与价值的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国家在现代性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不管是依附西方现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