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本文对中国灾害人类学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述评,认为中国灾害人类学有多种灾害研究类型,如地震、干旱、泥石流、灾荒史、石漠化等,但系统的灾害人类学研究源于汶川大地震之后。文章同时还探讨了灾害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理论解释框架和方法论问题,认为多种灾害类型的研究,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多种研究方法论,特别是跨地区、跨文化的比较方法是中国灾害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提要]孟加拉国是全球灾害频发多发的国家,洪水、飓风、干旱、地震等灾害给孟加拉国造成了重大损失,其中又以洪水和飓风影响最大,68%的国土面积和71%的人口暴露在洪灾风险之下,最易受到洪水灾害的影响。孟加拉国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又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伙伴,孟加拉国的灾害状况和防灾减灾经验对中国的灾害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研究社会工作者对灾害中受伤的民众如何进行救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灾害救助的特点及目前中国重大灾害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专业社会工作者在重大灾害救助中应充当支持者角色、需求反应的角色、个案管理的角色、资源整合的角色及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灾害应急救助、灾后恢复重建和社区减灾等三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灾害经济学是以人类社会的灾害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特殊的、新型的经济学科.它属于正在形成与发展的学科.该文根据一般灾害经济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森林灾害经济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包括:森林灾害的概念及分类、森林灾害经济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和森林灾害经济研究所遵从的基本原理等.  相似文献   

5.
灾害经济学是以人类社会的灾害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特殊的、新型的经济学科.它属于正在形成与发展的学科.该文根据一般灾害经济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森林灾害经济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包括:森林灾害的概念及分类、森林灾害经济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和森林灾害经济研究所遵从的基本原理等.  相似文献   

6.
灾害经济学是以人类社会的灾害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特殊的、新型的经济学科。它属于正在形成与发展的学科。该文根据一般灾害经济的研究成果 ,主要探讨了森林灾害经济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 ,包括 :森林灾害的概念及分类、森林灾害经济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和森林灾害经济研究所遵从的基本原理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也日趋加快.伴随着人类改造人居环境的种种努力,各种灾害现象日益加重,愈来愈严重地妨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灾害预防和应对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民间组织等必须切实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该文以现代中国灾害的发展趋势为切入点,以期能够为促进和完善国家的救灾体系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草地是一种可作为饲用的草本植物占据优势的植物群落.中国草地面积有60亿亩,其中西部的草地占87%.目前,西部草地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草地畜牧业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草地灾害的长期存在并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西部草地灾害的类型和致灾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高草地生产能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和防止草地灾害发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大物博,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但同时也灾害频发,全国各地因灾害造成的文化现象千姿百态。首先,着眼于时间、空间和意识三个维度,以灾害文化为起点分析了"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三个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移民现象。其次,用灾害文化渗透法,以灾害为元初动因,从认知强化、人格共性、民族特性、具象表达这四个层次分析灾害对文化渗透作用的全过程。最后,以河南省为例,从心理情感、信仰差异等方面对灾害渗透的不同文化层面进行具体分析和深入探讨,从灾害视角解读文化发展规律,以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海洋灾害给中国沿海地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高达1617.62亿元,导致2813人死亡和失踪,42905艘渔船沉没损毁,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要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必须进行海洋灾害的系统管理。典型的方法是运用霍尔灾害管理三维结构及系统工程学进行海洋灾害的系统管理。科学的海洋灾害系统管理,能够有效地减少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切实保证沿海地区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为因果关联性、现象复杂性、人为叠加性。由灾害发生引起其它灾害继发的现象即为灾害链,灾害链的类型分为灾害蕴生链、灾害发生链、灾害冲击链。减轻灾害链的对策是: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灾害研究和减灾实践的开展;降低社会易损性,减少社会放大性,增大社区安全性;开展灾害文化建设,促进减灾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灾害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异常变化而对人类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1912—1949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频发,多种灾害交替甚至交织发生,水旱灾害尤重,衍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显著。生态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生态、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叠加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增加、气候变化、政局动荡、战争破坏以及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等因素都是生态灾害发生的具体诱因。这些因素导致的生态灾害进一步恶化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损失,人民生活困苦,但也提升了社会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促进了现代防灾救灾科学技术的引进和防灾救灾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的防灾救灾积累了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灾害是人类无从避免而又必须面对的突发现象。它使人类诸多道德矛盾在瞬间交织爆发,也因而成为进行伦理学研究的最佳场域。灾害伦理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有:灾害成因的伦理解释;灾害降临的伦理应对;灾害救助的伦理维度;灾害抚慰的伦理实施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中国铁路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并重点阐述了12个基本灾害类型的特征、致灾机理、区域分布、灾情和防治原则。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灾害的态度经历了畏惧、奋起抗争、防范与抗争相结合的变化过程。灾害对人类生命造成了威胁,因此,面对灾害,人们的道德态度应以保全生命为道德底线,积极实施自救和他救,勇敢面对灾害。灾害时期,正常的道德关系被破坏,原有的道德规范失调,灾害救助的道德冲突愈加突出,对灾害救助提出了更大的道德选择难题。灾害救助的道德共识是共同承担、共同抗灾,人们应勇于承担灾害救助的道德责任,发扬仁爱互助的精神。在灾害救助中应遵循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守秩序的基本社会公德,尽快将灾区生活秩序导向正轨。人们在长期的灾害救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灾害救助的道德管理机制、道德运行机制和道德评价机制,这为灾害救助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可能性,是人类与灾害抗争的道德体现。  相似文献   

16.
国外的灾害经济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正式展开的,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技术进步、战争和战争威胁等因素的推动。经过早期逐步引入经济学分析方法用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关于灾害损失评估框架、灾害经济后果与影响、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国外(主要是西方)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从研究范围来看,已经从单一国家和单一的灾害事件发展到了全球范围的各类灾害事件,而研究思路和方法则在不断朝着经验分析和模型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国外灾害经济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给我国的灾害经济研究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经典灾害社会学、社会脆弱性到社会建构主义,这是灾害社会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也是其发展的主要学派和阶段性特点。基于对这三个学派基本内涵梳理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经典灾害社会学学派适合灾害防备与应变研究,社会脆弱性学派适合灾害预测和评估人们如何适应或加强能力面对灾害风险威胁的研究,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则适合公共风险和灾害形成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研究。这三个学派关注的重点不同,都有自己特定的解释边界和限制条件,一旦越界解释力就会下降。因此,不能简单地判断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18.
灾害即便完全是自然灾害也会由于其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使其表象呈现出复杂的样态,自然也使得社会科学难以对其作出相应的概念界定。自然灾造害所成的物理条件及化学条件的改变,又会在其他时候引发另外的灾害,如火山与泥石流、地震与泥石流。这又使得灾害在双重属性之外,又拥有了具有自然属性以及社会属性的重层结构。毫无疑问,灾害概念及表象因而更为复杂化。因此,首先需要对充满复杂性及多元性的灾难的表象进行重新梳理,寻找灾难民族志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方能完成灾难民族志的写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灾害的频发,过去很少被重视的灾害社会学研究逐渐从边缘变为主流的研究领域。面对日益复杂的灾害现象时,如何进一步与主流社会学理论对话成为当前研究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集体行动视角进行探讨,并初步建立起灾害集体行动类型分析的框架。在灾害处置过程中,如何发挥灾害集体行动的正面效应而规避其负面风险?这是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事实证明,在“天灾”定义的情境中,灾民对于外界援助会有较高的满意度,因而能促进积极的集体行动产生。反之,在“人祸”情境定义中,灾民就会将灾害责任的焦点从“宿命论”转移到“人祸论”上,不仅会引起灾民的强烈不满和抗争性行动,还会威胁到政治安全目标及社会的稳定。政府应通过灾害信息的及时播报、正向解释以及专家诠释等方式正确引导民众的灾害情境定调。同时,政府还应从关注灾害技术层面的修复到关注弱势群体、信任机制、公私协力、柔性治理、危机管理和社会公平等综合层面治理的转变,来发挥灾害治理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0.
灾害与经济关联分析及减灾经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灾害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与生产力布局又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经济发展对灾害的影响都在日益加深。经济发展中必须树立减灾就是效益的灾害经济观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尽可能降低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致灾效应;努力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承灾能力,降低社会经济的易损性;逐步建立以灾害保险为主体的综合救灾补偿保障体系;大力开展灾害经济区划工作,将减灾防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