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超越与升华,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的本质在于执政为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用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共产党员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理论素养奠定深厚的基础,以牢固树立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其践行"三个代表"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调和折衷"在杜亚泉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方法论意义.在政治思想上,他以"调和折衷"的方法处理保守党和进步党、集权制与分权制、国家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关系,构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文化思想上,他通过对中与西、新与旧的"调和折衷"建构了自己的文化理想.杜亚泉"调和折衷"的方法论有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思想来源,但在征引西方思想的表层下,隐藏着以中国传统文化参照,发明西方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3.
<学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的一个重要刊物,是"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最为有力的言论机构."学衡派"在抨击新文化运动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学术理念,在文化建设、教育实践和国故的整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衡派对传统文化"了解之同情"的学术心态和研究方法在民初整理国故的运动中独树一帜,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的重要文化遗产,"学衡派"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整体反思.  相似文献   

4.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概念,儒家的尚"中"思想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中和"观念与道家的崇"大"思想及由此而来的"大和"观念是构成这一理论的两大基石,前者为"和谐"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秩序平衡与个体节中,后者则带来了本体追求与辩证观念.在《易传》与《中庸》中二者达到融合.  相似文献   

5.
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为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代表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实现执政为民的一个重要方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归宿.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就要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尤其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去实现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最令人瞩目、影响最广泛的当属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如果把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看作世界文化的"两极",具有数千年传统、深厚的根基及强大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可以称为"第三极文化"."第三极文化"植根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统,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格.它以倡导文化多元化为前提,尊重文化的多元与差异,反对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第三极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术命题,更是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文化目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传播、资源整合是通往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创造的新的现代化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经济、文化、政治于一体,不仅涵盖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内容,而且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它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同时所面临的不稳定性也日益突出,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外交理念进行传承与发展,而且对西方全球治理思想也进行了借鉴与吸收。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泉,梳理其形成的思想脉络,对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解中国与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有"精英文化"之称,而墨学有"平民文化"之称,墨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逻辑学、哲学、宗教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看,把"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是优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消融西方文化,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文化借鉴的必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现阶段的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变革.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一,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贵和”取向与“致和”工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人多寄望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以为均贫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利益的杠杆作用固然必不可少,但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不可或缺。社会和谐的实现,关键在于辨明“贵和”取向与笃行“致和”工夫。“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中国古圣先贤对于“和”的体认,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惟其如此,在“贵和”的价值取向上许多流行的观念实际上是似是而非的。对此不进行一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工夫,和谐社会的建设便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贵和”的取向难免导致“失和”的结局。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认为“大同”不过是儒家的社会理想。本文从古代文献注疏和语言历史比较的材料指出 ,“大同”可能是黄河流域文明存在过的一种社会形态 ,并且可能与史前时期的西方文明有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3.
"和谐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二十一世纪哲学及社会各界关心的主题。如今和谐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现代科学的多个领域,大有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独立科学的趋势。因此,建立"和谐学"不仅是深化理论研究的需要,对于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实践则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散文名著《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其篇章结构和人生哲学层面洋溢着的和谐之美,对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和谐并不仅仅是指事物或社会各种构成要素的简单排列并置,和谐社会也绝非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的自我心灵之间孤立隔绝、自我封闭和毫不相干。真正的和谐是一种依靠事物内在矛盾或动力逻辑而推进的各构成要件的相互作用、相互创生、共荣共生的生成性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发展了关于“和”的哲学、“和”的道德、“和”的治国(管理)思想,构成了完整的“和”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和”思想最能说明这些问题。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如火如荼地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也推行了"和谐"的外交理念,而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成为该理念实施的重要方式和步骤.本文概括并分析了国际文化传播在外交领域的功能,继而侧重从和谐外交实践的角度考察中国的国际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和理念,不但代表天人合一的本体世界,代表人文环境的整体和谐,而且代表人性之美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氛围,是一种高尚的格调。而充分体现"和"的这些文化内涵的莫过于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的核心就是"和","和"文化在中国茶道中得到了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哲学家论"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是重整体和谐。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和”的问题,极为重视,多有论证,内中不乏精辟之见,显现其智慧之光,发掘这些宝贵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和"文化的理论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其最高的价值原则.儒家"和"文化蕴涵着"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动力机制、"和实生物"的发展理路、"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终极诉求这样一个逻辑系统,共同诠释其深刻的理论实质.全面把握儒家"和"文化的理论实质,事关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事关对儒家"和"文化的当代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