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货币批判的三个"隐喻"始终与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息息相关。如果说马克思对"吸血鬼"的批判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对资本的物化理解以揭示资本存在的历史前提的话,那么对"酵母"的批判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的片面理解以阐明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性。但无论对"吸血鬼"的批判还是对"酵母"的批判都深深地植根于对作为"帽子"与"观念"的人自身的批判,这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对"现实的个人"的遮蔽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颠倒"的现实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关于货币批判的三个"隐喻"旨在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2.
温权 《人文杂志》2022,(8):100-107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是对货币权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以“交换价值”“平均利润”以及“生息资本”为节点,马克思不仅在概念维度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从“因何所是”到“确如其是”及至“是其所是”的形而上学追问,更从现实层面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提供了“发生学”“过程论”与“目的观”依据。它们作为《资本论》的核心议题,无异于马克思理解资本主义的三个递进层次:对资本主义“所谓何物”的认识论再现,既是在本体论维度确证资本主义“自我建构”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据,又为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的逻辑学线索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素材。这就意味着,与马克思用货币权力的社会化史诠释资本主义“从哪里来”的概念实然性相对应,我们应当在社会性个体的实践史中不断确证资本主义“往何处去”逻辑应然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扬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之后,并没有放弃异化理论.其实,早在《巴黎手稿》的《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就已经转换了异化逻辑,从自我异化逻辑转到了交往异化逻辑即关系异化逻辑.而到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期,马克思的关系异化理论更加成熟.无论是摆脱了抽象类本质的异化劳动理论,还是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论述,都表明马克思这时在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异化理论已经成为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及发展趋势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4.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在“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中的双重“自我异化”展开的存在论批判.因此,从现代哲学的生存论域出发,重新省思和审察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建构前提,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到马克思异化理论中长期“被遮蔽”了的初始见解和本真涵义,还马克思异化理论以真相,使其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把握,分析“市民社会”观念产生的社会现实根源,剖析“资产阶级社会”的结构,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中.其实,《57-58手稿》里以“kapitalistisch/capitalistisch”作为定语出现的概念极少,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达,马克思使用的基本是“资产阶级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因为这种揭示建立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上.在《57-58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重要成就,即价值理论以及在此之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得到创立.价值理论是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结构的关键且科学的入口.通过对蒲鲁东主义者和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商品交换需要价值作为一般性的中介,而在交换之中,价值最终采取货币形式.在价值理论之上蕴含了资产阶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劳动一般成为商品的价值,是以充分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为前提的;而资产阶级社会的前提则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之上,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交换之上.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宗教作为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具有“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双重表现。宗教的秘密,既在于与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辨哲学“同谋”,更在于与资产阶级的现实社会关系“联姻”。而这正是由于“意识领域”和“世俗领域”的双重颠倒所致。因此,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实质上也就具有双重使命不仅是意识领域的颠覆,更是现实世界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在《巴黎手稿》的研究史上,卢卡奇曾提出过一个黑格尔将对象化等于异化,而马克思则严格区分了两者;黑格尔肯定了异化,而马克思则否定了异化的命题。但是,如果仅就《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部分而言,这一命题是正确的;而对《第三手稿》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而言又是错误的。卢卡奇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没能看到马克思对异化概念所做的狭义和广义之区分,没能看到《第一手稿》和《第三手稿》中异化概念的差别。因而,重新解读的意义在于指出卢卡奇命题的适用范围,重新定位早期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蕴含在其批判逻辑之中。近代哲学发展经历了上帝自然化、理性化以及人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集中于对宗教异化表现形式的揭露上,并没有实现彻底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重新以宗教批判作为前提和起点,转向对尘世的批判,彻底清算了"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最终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完成了对"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历史批判,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超越了"彼岸世界"的"真理",实现了"此岸世界"的真理。这种批判的逻辑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表征。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的哲学是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以理性代替上帝的过程 ,其实质是以理论的方式表达了人的独立性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生存状况。现代哲学的使命则跃迁为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把异化给理性的人的本质归还给个人 ;马克思哲学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历史大尺度 ,为当代哲学确认了消解对物的依赖性的历史任务。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自觉地承担起把人从抽象的普遍理性中解放出来的使命 ,承担起了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使命 ,正是这一哲学使命理论地塑造和引导了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形式隐蔽着一种针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伦理观上的颠覆、批判和革命.马克思伦理观基于“劳动的立场”而非“资本的立场”,这一立场既呈现在青年马克思关于劳动概念的人类学理解中,亦隐含在《资本论》关于劳动概念的经济学理解中.《资本论》是马克思“劳动的立场”的最终确立,且通过“劳动的立场”而非“资本的立场”看待、剖析和批判那种建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资本剥削的经济一伦理体系.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伦理体系的结构性的不正义,马克思宣告了“资本剥削的经济一伦理体系”必然终结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在早期马克思研究史上,人们对《巴黎手稿》异化劳动理论评价很低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它存在着无法解决的"aporia",甚至可看作是循环论证。其实,在《第一手稿》"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这一节的最后,马克思提出的应该是这样一个关于资本出生的历史理论:人的"对象化活动"("异化劳动Ⅰ")带来了"基于自我劳动基础上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Ⅰ"),这种私人所有又带来了"属于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Ⅱ"),而这种异化劳动最终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Ⅱ")。因此,从形式上看,这根本就不是循环论证;从内容上看,这相当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但是,要完成从异化劳动推出私人所有的逻辑证明,马克思还必须将解释框架从"孤立人"的主客关系转变到社会关系上来。马克思是在《第一手稿》的最后才意识到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性,并在《穆勒评注》中通过对"交往异化"的研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转变,从而最终解决了异化劳动理论的"aporia"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异化和拜物教分别是《巴黎手稿》和《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两者内容表达的相似性与其所在文本语境的差异性形成显著对比。在以往的研究中,或认为拜物教理论是异化理论的发展延续,或认为拜物教理论在逻辑方法上已经否定了异化理论。其实,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固然有着内在关联,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的关系。从总体角度来看,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结构统一。一方面,拜物教理论在形式上实现了经济学范畴的革命,使异化理论的批判意义在经济学理论中得到辩护和检验;另一方面,异化理论包含的阶级分析使得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拜物教理论得以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联系起来。正是通过向异化理论的回溯,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从“批判的武器”迈向了“武器的批判”,两者共同组成一个批判整体,给予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彻底的、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在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发展史上,如果说《伦敦笔记》和《经济学手稿》(1859—1858年)中的《货币章》是一个过渡阶段,那么,《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则是最后形成阶段。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即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以下简称《批判》)完成于1858年下半年,出版于1859年6月。该书是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问世前出版的一本主要的经济学著作。恩格斯在评论马克思的《批判》一书时说,这是马克思“多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成果”。“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有系统地闸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受非神圣形象———资本统治的异化生存状况,主张通过实际的反对和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物统治人的颠倒的社会关系,进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最终使人获得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一解放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 胡乔木同志在其重要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区分了马克思在他创立马克思主义以前和以后使用异化概念的两种很不相同的情况,说明了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只是“把异化作为表述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包括某些规律性现象)的概念”。这个论述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中使用异化概念的情况完全符合。一、《资本论》中的“异化”是表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定现象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使用过异化概念,但只要仔细推敲就不难看出,它们都是用在  相似文献   

16.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理论界长期没有形成共识,其原因是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特的商品拜物教性质.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致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其生产关系的颠倒表现.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中,将两者分开单列.通过透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马克思揭示了背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实质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和假象做出科学解释,对集中反映拜物教性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拜物教意识做了深入批判.在理论批判上,把资本主义生产颠倒的社会形式再颠倒回来,是《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一生有三大手稿之谜:早期的《巴黎手稿》、中期的《伦敦手稿》和晚期的《人类学手稿》。而《伦敦手稿》作为《资本论》的第一个草稿,正是将青年马克思的哲学人本学和他成熟期的政治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关键.目前,对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的研究,总的来说,存在两个缺陷:一是仅仅在狭义的历史范围内探讨社会存在概念;二是没有站在一般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和西方哲学史的长河中,去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本文的宗旨在于克服上述两种缺陷,以《巴黎手稿》、《伦敦手稿》和《资本论》为依据,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对社会存在概念的定义、地位及其对传统哲学的扬弃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卢梭针对基督教的世俗化倾向,提出具有意识形态效用的“公民宗教”范例,旨在通过重塑宗教精神来实现现代政治秩序的重建。但是马克思面对卢梭的政治方案并没有接受。马克思认为,宗教批判应自觉地提升至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高度,由此展现为“神圣形象”批判和“非神圣形象”批判的两种批判进路,并将这两种批判贯彻在政治经济学的深刻剖析当中。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阶级,只有深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运行方式内部,并自觉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自身时,才有可能在现实的意义上为现代政治社会和未来文明探索出一条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进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异化”范畴,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反映,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哲学唯物主义本体论方面的科学表现。从《手稿》到《共产党宣言》,都有异化范畴和异化思想。事实是,继《手稿》之后,在1844年9月~11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一书中,就把“异化”、“对立”、“矛盾”等哲学范畴,同时运用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关系的阐述之中。在这本书中,毫不含糊的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马尔库塞的人学思想。通过对比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的理论分析,主要以《巴黎手稿》为文本依据,在人的本质、本质的丧失、异化的根源等问题上,梳理出马尔库塞人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分析马尔库塞人学思想对当今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