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提出,翻译研究要不再局限于对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把目光投射到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来研究翻译。利用此理论,分析赛珍珠本人、美国当时的接受语境,可以解释其在翻译《水浒传》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译本在当时的美国大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语境效果对附加义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语境效果对附加含义翻译的启示,应用Sperber和W 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语境效果出发,释解其与翻译的关系,并探讨其对交际中附加义翻译的启示,认为要准确翻译附加义,首先要理解正确,这不仅要求考虑语言的语义结构,还要考虑诸如知识结构、语言使用者、交际场合、文化背景等产生附加义的非语言因素,在处理带有附加义的话语时,应尽量从多个方面考虑,以使目的语读者所提取的假设、所产生的语境效果能与作者所期待的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的实践中。语词的翻译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在研究语词翻译的时候。其与语境的联系又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语境是影响词汇意义的主要因素,忽略了语词提取时意义与语境的结合。不能达到对句子的充分理解。就不能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翻译。词语的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语境包含的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直接影响着词语的翻译。本文作者就语词翻译与以上诸多因素的联系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晚清翻译小说的修辞策略有着较明显的"后现代"色彩。作为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交流的中介,当时的书刊发行对这种"后现代"修辞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书刊编辑的视野决定了晚清翻译小说对原著及原作者的关注程度,书刊定位使翻译小说经常成为"可写文本",而书刊读者接受水平的差异性则使翻译小说的意义不断"延异"。晚清书刊成为翻译小说实现"双重解构"的重要推手,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直接相关。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这种"后现代"修辞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渐被"现代性"规训。  相似文献   

5.
根据哈蒂姆梅森所提出的语境三个层面:交际层面、语用层面和符号学层面探讨了语境与翻译的关系,认为语境对翻译而言非常重要,其作用大于任何法规和基本词义,进而指出文化语境在翻译中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安徽对外宣传以及旅游翻译做得并不够,许多相关旅游资料中频频出现翻译失误.文化在入境旅游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旅游翻译中的文化性失误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就愈加恶劣.不顾及译文的功能和文化的差异,一味滥用拼音翻译景观名称、生硬地死译文化特色词、非充分翻译、盲目地忠实于原文都在文化性翻译失误之列,对其进行深入梳理及探讨有助于提高旅游翻译质量,有助于拓宽旅游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7.
由一则误译看语境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离不开语境分析,如果忽略原语赖以产生的特定语境去进行翻译,则往往会导致误译。从分析一则误译出发,运用语用学理论,探讨如何在翻译中进行语境分析,并阐明语境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语境分析中最重要的是上下文的分析,在分析上下文仍不能确定原语的语用意义的情况下,还应该分析其文化语境。做到了这两点,原文的字面语义和语用语义就能准确地传译到译文中,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得到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得到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词语内涵丰富,翻译时极大地考验着译者的语境认知能力。语用学主要研究语境中的意义,而语境是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基础,因而语用与翻译的联姻可以使翻译研究获得启示与解释力。从这个意义上说,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其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极其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语用学与翻译研究密切相关.脱离了文化语境的翻译难以精确传达原文的精神与要旨,甚至会产生许多重大的失误与矛盾.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对于翻译原则的把握、翻译特殊现象如不可译性等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以及方向性的指导.因此,只有在跨文化语用学的视域范围内进行翻译研究与实践,才有可能将翻译研究引入更高的层次,也才能进一步拓展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0.
语境是指影响语义和表达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翻译是语际间的信息转换过程,对语言行为的准确理解要依靠语境,而翻译是在对语言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依据认知及非认知语境的内涵,探讨其在参于对语篇的分析、理解、重构时存在的可及度的问题,着重研究语境对语言获得意义或传递信息所起的功能及其在翻译中的制约作用和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表意汉字不随语音变化而变化的属性及汉语文化的共时态特点出发,文章对"能指"和"延异"之于中西方文字及文学文本所具有的不同意义进行对比,指出解构文学语言之无谓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之偏颇。  相似文献   

12.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科技翻译过程中的心理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在翻译研究过程中 ,对心理因素的研究和调查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 ,排除译者的心理因素的干扰 ,本文试图通过认知的框架和基本概念来讨论译者在创造性翻译时的心理活动规律 ,并分析其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译学界发生了所谓"文化转向",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化研究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根据和背景。它使得翻译研究从文本分析走出来,走向文本背后的社会话语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从而拓宽和深化了翻译研究的维度。我国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由来有其特定的根据和背景,文化转向更多地说是翻译学科建构的策略,而不应当是翻译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因为文化研究的"反学科"性消弭了翻译研究的学科性。文化研究只能成为翻译多元研究中的一元,脱离语言本体,翻译研究将迷失自我。我们应当加强学科意识,向文化研究学习其开放性,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保持自我反思,谨防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  相似文献   

15.
翻译界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进行反思,但是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我国的进程进行反思的则很少。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得与失入手,反思我国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背后隐藏的原因,认为我国翻译研究需要的是扩大文化视角的维度,而不是进行“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历史、译者、翻译版本、翻译方法、国外传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以下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中外译者对毛泽东诗词文学性的态度;中外翻译的目的;集体翻译与个人翻译的差异;不同版本的"副文本"特征;"文革"期间,毛泽东著作对外译介"空前绝后",为何国外的毛泽东诗词译本基本上也集中出现在这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习语隐含的文化信息是习语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关乎能否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通过详细分析习语翻译例子,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异同,从两种语言文化匹配程度这一新视角探讨英语习语汉译的最佳策略,有利于教师跨越文化障碍,提升习语翻译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篇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学中的移植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语篇视角诠释翻译的本质,拓展翻译的意义,使翻译学的研究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文章针对我国现有的高校外语翻译教学,分析了语篇翻译理论对高校翻译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作用,提出语篇意识的建立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浅析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对纯语言的正确理解是正确解读《译者的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翻译观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纯语言的概念入手来分析纯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本雅明基于纯语言原理下的直译观,文章最后论述了纯语言翻译观在翻译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