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哲学心理学依赖理性与经验思辨,对人类的精神领域做了基本的划分,为现代心理概念的诞生准备了智性基础。在自然科学的洗礼下,关注人的灵魂的哲学家掌握了分析和考察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于是现代的“心理”概念诞生了。因而整个现代心理学也就成为科学方法论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历史展开。内省与经验、观察与行为、隐喻与认知及潜意识等构成了这对关系的主要内容。心理学发展的实质就是变革心理学的方法论,进而扩展心理学的视野。对现代心理学而言,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从实证的方法论原则向隐喻的方法论原则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原作家群"的创作灵感、创作激情、文学表现与原乡故土、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其文学创作深植于故乡田园、本土经验和乡风民俗之中,在诗意守望民族精神家园、自觉链接地域文明基因、深刻揭示中原文化内涵中,内嵌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隐喻,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挽歌情调、寻梦心结与怀旧意识.作为深耕中原文化的主要创作群体,"中原作家群"以浸润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的文学乐章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倾心打造,擦亮了历史的眼睛,唤起了时代的记忆,启示着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弗莱通过探讨<圣经>的隐喻性,将原型与文学联结起来,并指出在由神话所构成的思维框架中,"隐喻"是惟一的表达途径.弗莱对<圣经>及其隐喻的系统研究,既是其批评理论的重要基石,同时也体现出他对"隐喻"这一概念的多重理解与运用,对理解当代文学批评的"隐喻"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修辞原型和隐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作为分布极广的修辞原型,广泛延伸至艺术、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领域,与人的社会活动紧密联系。汉字“大”,是以正面直立于天地间的人的形象,指称天地人的属性。古人对于“大”的认知在天地人这一巨系统中开始和延续:天地与人互为隐喻,古人对宇宙、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审美体认交融会合,通过“大”奇妙地关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人们往往通过具体的、熟悉的、有形的概念去认知和体验抽象的、复杂的、无形的概念.隐喻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诗歌重要的表现形式,隐喻在诗歌中普遍运用.唐诗中关于"草"的隐喻可以说比比皆是,并且隐喻丰富;与其它时代诗词中"草"的隐喻相比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6.
英汉"快乐"情感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乐"作为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是人类最重要最普遍的人生体验.在日常语言中,除了直接说出I am happy 外,我们更多地运用隐喻概念来表达"快乐"情感.英汉语"快乐"的基本隐喻概念是相同或相似的,这是因为对情感的认知和语言表达都是以生理现象和心理体验为基础的,而人类共有的身体构造和体验机制,决定了语言间具有共性.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因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民族历史背景,英汉"快乐"情感隐喻存在着一些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带有民族风格的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7.
空间概念和身体部位是我们形成抽象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本文分析了从"上/下"域向非空间域的映射过程,对空间隐喻的经验基础和拓展过程做了认知分析,试图通过对时间、数量、状态、等级、背景条件、行动方向这六种目标域揭示"上/下"空间概念对非空间概念的认知隐喻作用.  相似文献   

8.
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以汉语垂直性方位词"上/下"和英语垂直性方位词"UP/DOWN"作隐喻对比研究,解读汉、英在时间、状态、数量和地位这四个概念域内,从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到反映的认知模式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规"矩"本是画圆和方的工具,连用时上下文中常有"方"圆"分承,或有"工"匠"限定语境,证明了它是名词性并列短语."规矩"由短语演变成表示"准则、法度"的名词,与隐喻的思维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密切关系."准绳"和"绳墨"的衍生和演变途径与"规矩"相同.  相似文献   

10.
“转换生成”、“边缘书写”与“文化隐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时段内(1923-1949)最为突出,而又具普遍代表性的美学现象。离岛写作、边缘题材、边缘文体等构成了多种边缘书写样态;语言的转换、身份的转换、文学内部与文学外围文化及外围书写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转化等形成了不同的转换模型。这些“边缘”与“转换”现象是处于不断地流动缠绕、纠葛共生之中的。而通过隐喻机制来持守、传达的中华文化则是台湾现代文学始终不变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德勒兹仍然坚持自己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断言,凸显了德勒兹与马克思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德勒兹认同于马克思,继承了其革命与历史的基本主题,并沿用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术语;同时德勒兹却通过政治隐喻的研究方法颠覆了马克思术语的原初内涵,从而导致了对马克思思想的实际背离.德勒兹之所以仍将自己视为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应是一种决不妥协的拒斥,并伴随着强烈的颠覆性.他在不断调整中继承了68革命的某种精神.  相似文献   

12.
叙事作为旅行的假设旨在寻找隐喻背后的叙事连贯性与叙事结果的关系问题。叙事即旅行的隐喻主要扮演两种角色,即通过活动和感知世界的主观角度,将时空经验个性化,从而赋予一系列时空以身份,并生产进一步的叙事,从而增加叙事性。在连贯性和结果关系上建构旅行叙事的一个明显方式是地图和旅行线路。地图不仅仅是指涉世界中的一个典范,因为它强化了旅行书写的指涉协议,也可能预设了一个叙事。而旅行书写个性化的,主观的视角是建构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论证莱可夫和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单向性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整合西方体验哲学、中国传统心学思想和当代神经心理学的感觉统合理论,提出以隐喻认知思维体验性特征作为隐喻源域类型划分标准,通过汉语"人生"的隐喻认知机制这一个案,探讨从单一目标域指向多种源域的反向映射认知模式,从而与莱可夫和约翰逊从单一源域指向多种目标域的单向映射认知模式构成双向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非常X"最典型的用法是用于包含时间性的抽象名词."非常X"也存在着去范畴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由时间性的抽象名词到不具时间性的抽象名词,由抽象事物名词到具体事物名词,由表事名词到表人名词,由名词到动词."非常X"的去范畴化的修辞动因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  相似文献   

15.
豪情盛宴之下的"第三代"诗歌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军 《学术界》2005,(3):143-148
过盛的理论言说能力与逻辑的混乱使"第三代"诗人不可避免地招致了文本贫血的猜疑,其运动的、集市的极端形式,反叛的姿态与旁若无人的自拉自唱无疑遮蔽了自身的丰富性.与现成的经验与规范的决裂实际上是在形成着新的经验与规范.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以一生的时光架构、经营山水,山水不仅是诗人表现、渲染气氛的场域,也是他寄托、等待各式各样的生命情境的实现:或是重现家族风范的苑囿;或是释道玄理的证悟道场;或是理想世界(净土)的展现;或是守候赏心的约会场所。但可叹的是这些期望最终却全都落空,然而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见诗人的不平凡与平凡。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一种用一个事物或一个理念直接去代替另一事物、另一理念的修辞手段。隐喻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价值。修辞隐喻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为文章平添色彩;语法隐喻能使人们使用的句法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8.
隐喻在日常语言中到处存在,是构筑概念系统的必需手段.本文以修辞格隐喻为切入点,探讨并区分了从修辞学领域研究的"隐喻"以及从认知学领域研究的"概念隐喻"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并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的特征、类别及映射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生态隐喻是生态语篇中的重要手段,通过概念化的方式将生态观念传达给公众.习式话语中的生态语篇采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隐喻表达.功能语言学在功能研究的卓越成绩,为剖析生态隐喻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视角,以2012-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的会议、考察讲话等为语料,对"习式"话语中生态隐喻进行概念元功能分析,剖析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借助生态隐喻,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并进一步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倡导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