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瑞士小镇达沃斯因世界经济论坛闻名全球,奥地利小镇瓦腾斯因施华洛世奇而享誉世界。小镇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现象,正蓄势待发,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当下,在每一个温州人身边,一批特色小镇正承载着温州经济转型的梦想飞速成长。2015年1月,"特色小镇"在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自此,"特而强、小而美"的特色小镇开始登上我省经济发展大舞台。此后,经  相似文献   

2.
3.
浙江特色小镇快速发展,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动力、转化创新成果,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本文分析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状况,提出改进建议,并对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建设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体育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衍生的新兴事物,体育特色小镇产生有其思想起点、经济起点和逻辑起点。研究认为,从体育特色小镇的缘起到特色成型,需要对一些关键点予以支撑。这些关键支撑点既是出于诸如当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能力、体育特色小镇的特色体现、稳定的人力资源等内生性需求,也是源于持续稳定的金融支撑以及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外部性需要。因此,建议加快体育特色小镇政府职能改革、精准把握体育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定位、重视政策引导与小镇居民主体回应的双向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5.
6.
正春节假期还没结束,平阳宠物小镇建设相关部门就进入了工作状态。该县传统产业提升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这几天,该县主要领导将带领相关部门视察小镇建设。正月十五前后,将召开专题研讨会,商讨建设方案。用"趁热打铁"来形容这种干劲,一点不为过。上个月,平阳宠物小镇刚入围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该小镇计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建设存在衡量标准不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借鉴总结国内成功案例的基础上,通过解读特色小镇的科学内涵,设计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衡量标准并构架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对标法,以纳入青岛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夏庄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内部城乡二元对立、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愈发凸显。作为对传统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突破与超越,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培育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根据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政策目标,特色小镇将有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要素流动障碍,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群内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创建中的浙江省特色小镇,根据其空间布局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心镇、卫星镇和专业镇三种类型。可以通过产业修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三类功能的有机结合,增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社会联系,营造城乡高效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探索,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链为核心,融合其他创新资源成为"小空间大聚集"的创新生态区。在"互联网+"时代,"小实体大网络"的众创平台可以获取创意、实现开放式协同创造、孵化创新创业型企业,对特色小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色小镇众创平台的运营创新中,认知盈余是主要创新资源,小镇创客是核心创新主体,"三个端口两个转换"是重要的创新基础。特色小镇应基于全球产业发展的视角定位特色产业链,基于新生产组织方式进行相应的社区规划并加强创客服务工作,以更好推进特色小镇众创平台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自2016年国家多次发布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以来,特色小镇已成为社会投资建设的热点,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平安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至今已具有较大规模,在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和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的推动下,建设旅游特色小镇成为平安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结合平安寨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在完善特色旅游产业体系、促进人口集聚、拓宽资金来源及解决土地用地等问题的前提下,进行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以期促进平安寨旅游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场景营造对创造人地共生所需的文化空间具有形塑作用,是统合文化生产与消费、激活多方主体参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机制。特色小镇是当代中国城镇化的一种发展模式,既是打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空间支撑节点,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承接地。场景理论的应用,推动着特色小镇的建设从以空间扩张为特征的第一阶段向以文化内涵建设为特征的第二阶段演进。城市近郊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协同。在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高质量落地的过程中,以场景营造推动城市近郊特色小镇建设中主体价值的重点突出,避免特色小镇的价值分散与符号游离,重视与城市主体文化生态的协同,强化空间规划和错位发展,围绕特色符号构建产业价值链,是调整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探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小企业提升和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梳理、实证分析,发现:对于中小企业提升,特色小镇具有服务综合化、产业特色化、效用集聚化等功能,聚集产生的内在机制在于规模、协作、学习等效应,对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加速器作用。特色小镇内中小企业的能级提升又能反向促进小镇的发展,这种双向互动积极作用将有效推动我国农村现代化,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体育特色小镇的运作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I+P模式、BTOT模式、PFAS模式等三个全新的运作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其特点,I+P模式利用互联网达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时间;BTOT模式在项目的设计、规划、定位、布局、融资、建设、运营等方面进行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供者、消费者和生产者三方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和塑造;PFAS模式的现金流稳定,风险较低.三种模式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减缓政府的财政压力,把投资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同时可以保障投资者获得相应的收益.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发展机制体制创新的背景下,浙江特色小镇从提出设想到落实推进,引发各界广泛关注。有别于传统的行政镇、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特色小镇是一种新的发展主体、新的产业平台、新的品质空间和新的制度探索。在探讨特色小镇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调查,从供给侧改革的视阈阐述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和面临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出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要突出"三生融合""三品同建"以及"三创同聚"的理念,并从特色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优化、地方文化复兴、品质环境塑造、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创意理念植入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扩大供给方式,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品质,切实推动我国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准确地识别关键风险以及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传导路径至关重要。研究运用案例整理、文献分析、调查问卷等方法辨识出20个关键风险因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计算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行级位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从驱动力和依赖性两个方面深度探析关键风险因素的影响路径,并据此提出建议。研究表明每个风险因素之间都存在不同的传递关系、形成不同的强连接,凸显了风险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些风险因素互相影响、层层递进,最终会导致收益不足、人才缺乏、宣传、民众参与度低、特色小镇同质化等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可将特色小镇划分为生态型、文化型、科技创新型、金融型及人力资本型五类。生态型特色小镇内企业和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和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又将促进生态型特色小镇不断实现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型特色小镇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生态型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统筹政府、市场、智库三重保障体系,发挥三方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应构建资金保障体系,充分保障生态型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8.
特色小镇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方式。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等于或低于中位数的地区,特色小镇的建立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城乡收入差距高于中位数的地区,特色小镇的建立扩大了收入差距。在异质性检验中,按照特色小镇的填报类型将其分为产业型、文旅型和复合型三类。城乡收入差距高于中位数的地区,产业型特色小镇的设立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文旅型特色小镇的设立则扩大了收入差距;复合型特色小镇的设立扩大了所有地区的收入差距。在机制检验中,将人口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特色小镇的建立显著增加了双方的可支配收入。从增收的程度来看,在收入差距位于中位数及以下的地区,设立特色小镇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大于城镇居民,因此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特色小镇官方概念和关联概念,从创新驱动、功能融合、发展平台、布局合理等4个方面阐释了特色小镇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结构经济学原理,分别从产业甄别、政府行为、企业行为等3个方面系统构建特色小镇发展路径。在特色小镇培育过程中,还需要密切关注市场与政府的协调性、特色小镇模式适用性、培育周期及目标、特色小镇"地产化"趋势等4个问题。应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构建合适的政策支持体系、调整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目标、防止特色小镇"地产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需求导向的康养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访谈法和问卷调查及探索性因子分析,康养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的气温、空气、水和植被等自然条件,同时对康养氛围、熟悉感等人文条件和社会交际需求较强,最后才是医疗、休闲、娱乐、运动等设施需求.进一步理论探讨表明,康养旅游需求在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处于较高层级,康养旅游者倾向于在陌生的康养地寻找熟悉感,在康养及其社交活动中寻找群体归属及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因此,康养旅游特色小镇建设,首先应选址于先天自然条件适宜康养之地,再结合自然条件引入中医特色医疗和康体设施建设,最重要的则是围绕客源市场的民风习俗,培育认同康养的文化氛围和社交活动,让康养旅游者能够在特色小镇找到认同和归属,在康养过程中有实现自我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