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第2期《青海社会科学》发表的郝宁湘文章认为,理性认识所能把握的事物是有限的,这是由其内在的不完备性和局限性所决定的。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理性认识的基本方法是不完备的。一是观察是不完备的;二是归纳和演绎是不完备的;三是分析和综合是不完备的。二、理性认识的前提和结果是不完备的。一是理性认识的前提的不完备性;二是理性认识的结果即知识的不完备性,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知识系统都不能穷尽相关的所有真理,知识的真理性在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2.
<正> 在理论研究中,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常涉及这样的问题:一个理论体系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是完备的?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对各门学科的理论研究无疑是有指导意义的。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些考察。我认为: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它必须是从对象所有因素都具备的整体之中,抽出了能规定这个对象性质的最抽象范畴,而且从这个最抽象范畴开始,向具体上升,又能说明这个对象的全部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这要从什么是理论体系谈起。马克思在阐述“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时,有个非常精辟的概括,这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抽象的规定,就是能规定对象性质的最抽象范畴。理论体系无非是从这个最抽象范畴开始将对象的丰富具体性充分展开而已。正因为这样,能否从对象所有因素都具备的整体之中抽出规定这个对象的性质的最抽象范畴,并用它展开说明这个对象所具 相似文献
3.
对于任何一个受了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种思想影响的人 ,当他面对 2 0世纪的许多科学结论时 ,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这些限制性成果中最著名的大概要数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它告诉我们 ,没有一个演绎推理系统能够回答所有的利用该系统的语言所描述的问题。我们以为 ,数学的不完备性之根源于人类心智与理性的不完备性。科学上的否定性结论并不具有许多人所坚持的本体论意义 ,而只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我们反对把科学结论看作是对真实世界的终极反映。人类的不完备性正是通过自己的不完备的创造物得以显现 ,自己的创造物正是反观自己的最好镜面 相似文献
4.
感觉的局限性和可靠性问题,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在认识论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在感觉的局限性和可靠性的关系上,如果夸大感觉的局限性,就会抬高理性的作用,否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相反,如果夸大感觉的可靠性,则会把认识局限于感觉,否认认识的发展,从而又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哲学界研讨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问题,这是马克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不少同志撰文公诸了其研究成果,我们读后很受启发。如胡象明在《关于认识运动过程的阶段问题》(《哲学研究》1984年第四期)和《试论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阶段性《(《江海学刊》1984年第五期)等文中提出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的认识过程中存在阶段性问题,并在作出肯定结论的前提下,划分出:理论具体化和理论客观化两个阶段。作者的这些看法,我们以为是很有见地的。但是由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过程中究竟包含哪些小的阶段(或环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对于这些问题似乎尚有深入探讨之必要,而且论者也众说不一,歧义颇多。为此,我们拟就此文讲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7.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他的认识,不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都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既然非理性认识是一种社会产物,那就必定有它形成的社会基础.我们认为,非理性认识的社会基础主要有:其一,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其次,构成非理性认识的要素是人们社会关系的体现;其三,非理性认识中的偏见,也是一种社会认识现象. 相似文献
8.
试论党内合作的局限性孔凡岭第一次国共合作所采取的党内合作形式,史学界向来充分肯定,笔者却持有疑义。这种内部联合,对推动革命虽曾起过巨大作用,但与党外合作相比却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已给革命埋下了隐患,"内在地决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短暂性和破裂的必然性"①...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来,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的反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任务:在意识形态中,从“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到“在思想意识形态里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在经济领域里,从“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到“铲除资本主义土壤”;在政治战线上,从“反对资本主义回潮”到“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等等。似乎反对资产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但是,令人迷惑不解的却是随着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纵深发展,在无产 相似文献
10.
试论刑罚功能的局限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论述了刑罚功能的各种局限性 ,包括刑罚作用的有限性和刑罚作用的负面性。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刑罚的性质、作用 ,克服盲目崇拜心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理论界百花齐放,赞美憧憬之词颇多.本文只不过提醒人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乐观,在对待和谐社会的认识上要保持理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要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理论界百花齐放.赞美憧憬之词颇多。本文只不过提醒人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乐观,在对待和谐社会的认识上要保持理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要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理论界百花齐放,赞美憧憬之词颇多。本文只不过提醒人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乐观,在对待和谐社会的认识上要保持理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要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在治理信息不完备不对称所引发的危害中的作用作了探讨。认为技术与制度的创新尤其是制度创新中的特定组织形式的演进能够相对改善信息不对称情形 ,能够有效约束行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5.
16.
一概念、判断、推理是有不同层次的我国过去的一些哲学著作和论文中,有这样一种观点: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是不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一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那就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以是否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标志。这种看法值得商榷。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来都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人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内容也是不断深化的。有不同深度的认识就有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概念、判断和推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运动常被称之为启蒙思想运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常被称为启蒙思想家,而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就是列宁对十九世纪俄国启蒙思想特点的分析.列宁把十九世纪俄国启蒙思想的特点概括为:第一,“对于农奴制度及其在经济、社会和法律方面的一切产物满怀着强烈的仇视”;第二,“热烈拥护教育、自治、自由、西欧生活方式和整个俄国全盘西化”;第三,“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主要是农民的利 相似文献
18.
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国某些哲学教科书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认为,从总的方面看,这种概括仍带有片面性,没有全面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种不同水平的认识。它们各具特点,在内容以及形式等方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有一种比较有影响的看法,就是把绝对真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完备认识。新编的哲学数学大纲也重复了这种观点。大纲认为“既然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活动将无限地延续下去,总是有可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完备的认识,达到绝对真理。”我认为完备认识的绝对真理是不可能获得的。 第一,这是因为绝对真理并不是与相对真理无关的、独立的一种特殊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相似文献
20.
<正>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反映认识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两个哲学范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诸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环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结合构成统一的认识过程。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在探讨世界万物本原的同时,也研究了认识论问题,并对认识阶段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赫拉克利特初步区分了感性和理性两种认识形式,分析了两者的特点及其在认识中的不同作用。原子唯物主义者提出流射说、影像论,奠定了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础。柏拉图提出的回忆说,反对唯物主义感觉论,奠定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基础。但他在分析理性认识时,提出了解和理解两种认识方式,这是后来哲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