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提供了哲学问题的基本情景:它既包含纯粹哲学的思之擢升,亦包含实践/政治哲学的在世共处。海德格尔的洞喻解读意图道说柏拉图未曾言明的无蔽之真,这种赫拉克利特式含藏解蔽的斗争面相在对洞穴火堆的神庙疏解中得到彰显。施特劳斯的洞喻解读对纯粹哲学的存在之思保持了沉默,却对折返洞穴的苏格拉底式处境(城—哲冲突)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发微。总体来看,海氏和施氏代表了后尼采时代回返古希腊的两种不同路向:一方试图开启纯粹哲学重新开始的可能性,另一方试图直面哲学与诗之争的原初政治经验,尽管这两方面并未出离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之外。海德格尔对太阳(善之相)的无视与施特劳斯对存在(西学之体)问题的沉默,使得一方堕入虚无主义(形式主义)的深渊,另一方陷入主义之争的泥潭。因此,重新回到古希腊,在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处境下拷问两位哲人的致思努力和各自偏废,对我们理解柏氏思想的丰富意涵和执两用中,恰切评估海氏、施氏哲学思考的整体脉象、眼界高下及其理论得失,具有拨云见日的解蔽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于柏拉图《国家篇》中"洞穴比喻"这同一经典文本,哲学界的三种典型解释方案,即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和形而上学哲学的解读方案,分别提供了不同形态的解释结果。支配着这一解释格局的力量主要在于三种不同的一般方法论原理,即文本重述与分析的、语境论的和创造性诠释的。这三种方法论各有特色,而对于经典文本展开真正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哲学解释,在传承和运用某种主导性的方法论时,须更加自觉意识到其他解释方法原理的某种合理性与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结合海德格尔的政治事件来解读他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谋求应对技术时代和虚无主义的政治之初衷,客观认识海德格尔思想与其政治行为的微妙关联,正视他留给现代人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助于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理解海德格尔在纳粹政权的兴起与覆灭期间思想上所发生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陈冀 《理论界》2015,(2):99-102
在柏拉图《理想国》著名的"洞穴喻"中,苏格拉底一方面肯定了洞穴外的生活优于洞穴内的处境,一方面又要求走出"洞穴"的哲学家返回洞穴中从事统治。这一要求使苏格拉底受到"行不义"的非难。如何化解苏格拉底面对的这一窘境?本文力图从城邦-灵魂类比的角度对苏格拉底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就柏拉图<理想国>洞穴比喻作一透视,以凸显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洞穴人与理念世界之张力就是哲学与政治的张力,其根源在于洞穴人对曾在之自我的向往与忧惧,向往来源于曾在为自我之先在的存在,是人无法抗拒的;忧惧的原因则是由于外在的曾在之自我的干扰,即肉体的干扰.而克服忧惧的方法一是外在的,即寻求他人的帮助,也就是柏拉图所谓哲学的友谊和法律;一为内在的,即至善之理念的获得与巩固.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就柏拉图《理想国》洞穴比喻作一透视,以凸显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洞穴人与理念世界之张力就是哲学与政治的张力,其根源在于洞穴人对曾在之自我的向往与忧惧,向往来源于曾在为自我之先在的存在,是人无法抗拒的;忧惧的原因则是由于外在的曾在之自我的干扰,即肉体的干扰。而克服忧惧的方法一是外在的,即寻求他人的帮助,也就是柏拉图所谓哲学的友谊和法律;一为内在的,即至善之理念的获得与巩固。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阐释并非以一贯之,从追随尼采到与之进行"争辩".他最终把尼采定位为一个形而上学或虚无主义的完成者,这是一个态度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德国法西斯上台和战争的环境下,它关联着海德格尔30年代到40年代的思想"转向",更与海德格尔参与政治的失败以及对政治问题的反省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进步前哨》中两个白人男性主人公被派到了西非殖民地,负责与当地土著进行贸易.二人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终造成卡利尔被凯亦兹误杀,凯亦兹自杀的悲剧.从后殖民的角度来看,"文明"与"野蛮"发生在两位主人公身上的碰撞,与柏拉图的洞穴喻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二者均包含了三段认知过程.本篇论文将用后殖民理论中的欧洲中心主义、身份认同、他者化这三个概念分别对三段认知过程进行解读与类比,挖掘康拉德对文明与野蛮超前的解构理解与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1.
人的认识的来源和正确性保证问题历来是哲学学者关注的问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从观念到物和从物到观念的两种认识路径来确保人们获得真知的可能性。马克思完成了对两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13.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通过哲学王这一思想对政治进行了哲学化的建构,实现了理念世界中哲学与政治的统一;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逐渐认识到民主和法律的现实价值,开始了政治视角的现实转向。这一转变既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是柏拉图哲学的本性使然,转变的结果不是哲学的世俗化,而只是从柏拉图的绝对理想走向了相对理想。  相似文献   

14.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是列奥·施特劳斯思想展开的一个基本前提,施特劳斯将历史主义看作是对古典政治哲学可能性的根本质疑,这种质疑诱发了虚无主义的危机.施特劳斯试图通过一种非历史主义的历史研究来消除历史主义的毒素,从而为重建古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提供可能,但他由此向普遍主义立场的回归也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变更主要表现为传统形而上学向后形而上学的转变。传统形而上学向后形而上学的转向带来了政治思维方式的变更,从而也带来了政治理念的更新,使政治哲学走出了在传统形而上学语境中陷入的理论困境,促成了政治哲学在当代的复兴。  相似文献   

16.
由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主题是“存在者在”而不关心“无反倒不在”,所以它“遗忘”了存在,随着基础存在论尝试使此在“说”出存在的最终失败,存在论就陷入了“解构”自身的危险境地,其实质是现代性的暗中操作。存在论必须在现代性问题中为自身的合法性提供证明,而这直接就是如何适当安置现代性的问题。黑格尔哲学以思辨真理的形式建立了现代性问题的完整领域,所以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展开了积极的对话。不同的是,马克思瓦解了黑格尔的内在性领域,将现代性问题拉回到“政治—经济”场域,从而构建了“政治存在论”;海德格尔则以更精妙的方式“重演”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将现代性问题收敛在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中,推出了“艺术存在论”。二者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存在论的合法性论证,适当安置了现代性,由此在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与马克思的“政治之思”之间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存在论”“争执”。  相似文献   

17.
自然权利理论一直以来都是法学和政治哲学领域的核心范畴,国内外很多法学和政治哲学工作者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是在法学或者政治哲学的单一领域内进行的。施特劳斯在这方面有过大量的政治哲学方面的研究和论著。把握其内在的自然法思想,通过一种法学与政治哲学互动的方式,可对自然权利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逻辑考察。  相似文献   

18.
19.
王升平 《理论界》2010,(11):47-48
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古今之争",是关于古典政治哲学、政治实践与现代政治哲学、政治实践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目前国内外有关施特劳斯与政治哲学的"古今之争"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仍存在着三方面的缺陷,即:忽视了施特劳斯重提"古今之争"的学术环境、忽视了施特劳斯理论的现实关怀、忽视了对其思想渊源的深度考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