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良  路立  刘颖 《城市》2010,(12):43-46
近年来,生态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协调环境与发展重要的公共政策,现有的规划编制体系面临着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定量深化不足、生态建设内容单调、编制方法与技术有待创新、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际调控能力亟待提升。作为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之一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将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引人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推进其生态化转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黄光宇先生是我国山地城市学与生态城市研究的开拓者,在山地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有着极深造诣,其学术思想对现实山地城乡规划具有极高的借鉴与指导价值。山地城市生态系统较平原城市具有更高的环境多样性、系统敏感性与功能复合性。文章从回顾黄光宇先生对山地城市环境问题及生态特征的基础认知与研究入手,尝试从自然资源综合评定与生态环境保护、山地城乡整体空间结构塑造,山地脆弱生态系统管治三个方面,解读黄先生针对山地生态特征的城乡适应性规划思路与技术方法。结合相关规划案例,文章进一步阐释了相关规划规划思想的落地应用:地方营建与适应性规划、整体格局导引局域规划、建设与非建设空间共轭规划控制。通过黄先生相关学术思想回顾,希冀同行展开更多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扩张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城市建设的强度、速度不断提高,如何寻找和应用新的规划方法论,以解决由此导致的环境、生态、社会、文化等综合问题已成为学术热点话题。本研究将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设计的方法论,对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底线运用GIS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综合分析,而后对内生发展情景、外生发展情景、历史外推情景三种城市扩张典型情景的影响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优化城市扩张模式的合理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发展过程与生态安全格局在各自相异的扩张情境下,矛盾较深,差别较大;以历史惯性模式的优势驱动力的空间特征效应为基础,依靠外生发展模式的驱动力空间效应,使得因城市集聚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得以分散缓解;可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绿带、交通、工业等要素的布局调整以及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与管制等方面着力城市扩张模式的优化。本研究期望能为城市合理扩张提供规划方法实践,为促进城市生态修复,以及城市修补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基础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璐 《城市》2018,(7):36-42
针对山水城市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城市双修"的目标、 内容和方法.以天津市蓟州区老城更新规划为例,明确了重塑"山—水—城"生态景观格局与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策略,提出了挖掘存量用地资源、 创新城市治理手段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对绿道规划方法的研究已成为景观生态学、城乡规划学以及风景园林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在现有对绿道规划研究过程及成果中,重点聚焦于对绿道的历史及发展、旅游及休憩功能以及绿道使用者行为与需求的分析,对于绿道对城市生态功能的影响关注较少。当前,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过度的开发建设活动使得城市的生态本底不断破碎化,进而导致城市的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城市绿道是重塑城市生态本底,提升城市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成都市为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技术方法,以城市发展导向变更的时间段为节点,分别从2000年、2008年以及2016年对成都市的生态本底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以提升生态功能为导向的绿道规划方法,探索构建同步提升城市美观与生态服务功能的规划路径,其研究结论对于综合型、多目标、市域尺度的绿道系统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天甲 《城市》2016,(11):34-38
文章深入地反思了国内低碳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重规划理念、 轻空间品质的普遍问题,通过生态都市主义理论的引入,尝试对"低碳生态"的概念内涵进行更综合全面的诠释和解读.通过天津滨海新区中加生态示范区城市设计的实践,尝试创新思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探索将"低碳生态"的概念落实到空间形态的设计方法和途径,并提出设计思路、 现行规范、 管理模式等的相关思考,力求提供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创造一个和谐、 活力、 高效、 宜人的城市时代的优美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7.
以协调人与自然为中心的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重大研究课题。笔者通过生态城市--城市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实践困惑与破解思考、生态城市专题研究探索的案例分析及生态城市建设的统筹与优化等论述,思考与探索破解生态城市实践困惑的方法与路径,提出创新生态城市相关规划及建设重点项目的整合、协同与融合,以及完善跨城市区域范围的相关合作机制,促进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实施过程优化,以形成新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领下一盘棋的生态城市建设局面。  相似文献   

8.
针对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与开放空间系统相互割裂,土地利用布局错位的问题,提出城市规划层面,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所承载的自然、社会与经济过程多纬度整合的规划思路。立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核心环节,致力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和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系统的生态整合,趋利避害。文章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城市土地利用、公共空间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了其中存在问题,并尝试结合案例实践探索生态整合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通过可相容性分析将环境区分配给可以创造社会与经济增殖效益的建设土地用途,并以此获取环境保护的经济与社会支持;运用环境区与建设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方法,最大化环境区外部增殖效益;保护地域环境资源并融入建设土地利用,塑造地域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9.
一个城市的环境状况如何,取决于其环境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在2020年要实现"十三五"环保规划目标,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的目标,必须结合国内环境管理先进地区的经验与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提升环境保护管理水平。本文就如何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一、生态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一般是增加人文景观,减少自然景观.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工环境的无序膨胀使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在享用城市的便利条件与优越经济文化环境的同时,也在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本世纪初召开的第五次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与第三届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主题都是要建设生态城市、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并着重提出生态城市建设五个层面: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生态意识培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设计与规划界探讨最多的词汇,也成为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生态的城市不仅维护了植物及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样,也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渴望:在一种不被干扰、生态的条件下享受城市便利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城区边缘绿色空间深刻地作用于城市空间结构与生态品质,进而影响绿色低碳建设目标,然而现实中却为规划建设的薄弱环节。文章运用文献梳理与案例研究方法,结合宝鸡南部台塬区规划实践,探讨了绿色低碳背景下城区边缘绿色空间的规划思路:尊重自然过程,提升城区边缘绿色空间内在系统生态功能和外在复合服务功能;利用区位与环境优势,发掘邻近城区正向关联的空间环境与产业经济边缘效应。规划方法展现于相互支撑的三个方面:塑造潜在可能转化城区外缘绿色空间低碳功效的绿色空间结构;构筑减少土地利用过程碳足迹的绿色空间用地布局;综合考量城郊游憩与地方食物供给等绿色产业布局。最后,文章探讨了绿色空间与相关建设用地全覆盖土地利用控制方法与空间设计导引指向。  相似文献   

12.
自90年代以来,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问题日益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规划人员的高度重视。关于城市现代化的概念、内涵、特点及其目标体系、量化方法等相关研究颇多,但关于如何推进我国跨世纪城市现代化的战略性思考尚嫌不够。科学、合理的城市现代化战略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目标的关键。因此,适时地研究与探讨城市现代化战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与市情的社会主义城市现代化道路,将使我国城市现代化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学界公认的传入我国的时间大概为20世纪80年代,而经过深入挖掘,长春作为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中唯一一个寒冷地区的城市,在20世纪30代初即在东西方营城思想的共同引导下进行了城市尺度的生态规划及生态实践探索,是我国罕有的较早运用生态规划思想及生态智慧观建设实施的城市,将我国城市开展生态规划实践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半个世纪,为我国生态城市理论方法系统的完善提供了有力证据。通过对长春市经典的、已实施建设的"流绿空间"体系的提炼,也为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实践研究提供一个典型的、鲜活的范式及城市案例。且在对长春市近百年来城市发展演进史的回顾基础上,从生态规划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蒙昧嬗变进行解译,通过与同时期、同级别和同类型城市的生态空间特征进行差异性对比,剖析10余个历史时期长春生态实践历程中生态规划思想内核的特点及其变化,对长春市生态规划思想内核萌芽、波动和复兴的嬗变进行解读,能够为未来其他城市的城市双修提供新的生态智慧范式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生态平衡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纲领和管理城市的依据。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现代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的内涵,包括生态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设计和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设计是以真实地实现城市生态化目标,较好地体现不同城市拥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和城市风格为基本出发点和归结点。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一起,构成生态城市设计的三大基本设计方面。本文主要是从城市景观设计方面来探究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发挥和提升城市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生态城市中的功能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环境保护部对此有何规划?未来5年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使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更大的成效?就此,《人民日报》记者日前采访了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记者:"十一五"期间,在经济  相似文献   

16.
面对城市化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压力,城市热环境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然而较为抽象的研究结论难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目前,从方法层面和技术层面业已证明城市规划是热环境形成的内在驱动,但规划体系与热环境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尚未厘清,结合途径也有待探讨.通过界定城市空间形态、生态冷源、自然通风以及人为热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理想的城市?这是每一个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基本目标的问题。对“理想城市”虽然古今中外不少先驱者有过各种颇具启发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广州市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样本和示范,海珠生态城未来将建设成为"以万亩果园为核心、具有岭南水乡魅力的花城、水城、绿城特色生态城市样板区"。构建海珠生态城的生态安全格局极为重要,规划不应仅停留于理念、目标和方法研究层面,而应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实践,从战略构想逐步走向规划实施。本文对海珠生态城的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构建进行分析研究,对广州中心城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市生态用地遭到快速侵蚀的问题,以在全国率先划定城市生态用地保护边界的深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土地利用情况和规划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深圳市城市生态用地的管理困境及其原因。深圳市城市生态用地管理面临规模减小和质量退化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建设空间需求强劲和空间精细化管控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实施精细化的规划管控角度出发,提出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特大城市生态控制线管控制度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岱霖 《城市观察》2015,(3):164-169
建立完善的生态控制线制度已然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广泛共识。本文以生态控制线管控的先行城市——深圳和武汉为例,总结和反思了两个城市生态控制线管控制度的特点与不足,提出控制线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粗放式的线内建设指引和允许建设项目划分以及生态补偿制度缺位是目前困扰我国城市生态控制线管控的主要问题。广州作为我国第三个即将实施生态控制线管控的特大城市,总结了广州生态控制线的实践探索,建议从创新规划途径和实施保障措施两个方面破解上述难题,以期为我国其他特大城市生态控制线管控提供更多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