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何斌  刘奕  方煜 《城市观察》2021,75(5):52-59
在多年的城市更新实践中,深圳探索出了一套"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更新模式,该模式在高效推动城市的存量空间再开发的同时,也带来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城市不堪重负等问题.在反思深圳市场运作式更新的基础上,以深圳的非典型更新样本——罗湖口岸枢纽片区两轮更新实践为例,总结归纳了它所代表的公共产品导向型城市更新的模式及其演进.进而提出从更新目标、更新理念、更新财务模式三个方面实现转变,迈向公共产品导向型城市更新,并结合国内外经验进一步提出探索推广公共产品导向型城市更新开展的多元途径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刘刚  沈清基 《城市观察》2012,(6):33-45,75
基于对生态化进程的普遍性、旧城更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以及对相关案例城市的旧城更新中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旧城更新生态化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旧城更新生态化的步骤,构建了旧城更新生态化的支撑体系。从旧城建筑生态化更新、旧城基础设施生态化更新、旧城道路交通生态化更新、旧城绿地系统生态化更新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旧城主要物质要素生态化更新的意义、内涵、措施等要点。  相似文献   

3.
苏南、温州、珠江三角洲这三个区域的乡村城镇化发展过程及其成功经验,被概括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本文通过对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城镇化道路的比较分析,指出了乡村城镇化模式的不同特点,说明了实现乡村城镇化的不同途径及其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进入存量规划时代,城市更新为主的城市规划将面向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从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到主体与物质空间相互叠加的"社会+物质"空间规划。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作为协调多元主体需求和意愿的平台和手段,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北京旧城保护区更新实践的为研究对象,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更新和社区主导型更新两种模式,选取四个典型案例,参考政治科学和政策科学理论,将公众参与过程看作一个政治互动过程,建构多主体博弈系统模型,研究不同价值取向的多主体及其博弈过程,进而对其公众参与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并提出城市旧城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域性的空间认同以及人情味的社区建设,一直是老城更新的追求理念之一,在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向着存量规划以及精细化设计迈进时,这一目标尤为突出。城市更新中的事件空间理论,以活动为线索,串联空间组织,可以有效增加更新片区的空间认同感,但在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以重庆白象街旧城更新为例,以理论和案例结合的分析路径探讨问题,包括城市更新过程中事件空间理论运用的适应性,如何挖掘与组织城市多样性的事件活动,以及如何运用规划手段,激发市民对更新后片区空间产生认同感,为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更新在一系列制度转型下,开始抛弃了之前福利性更新方式,转向增长主义的更新方式。就主要特征来看,表现为如下方面:其一,更新价值不再注重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而是强调经济增长的效率认识;其二,地方政府在更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三,依赖市场更新(房地产)成为主要手段;其四,居民在整个更新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妥协。当然,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益于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增长逻辑下的更新行为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比如,居民空间漂移和绅士化、更新成本的转嫁和剥夺、加剧居住空间分异等等。特别是在2004年之后,受到基本农田保护和经济危机的内外羁束,使得城市更新成为取代城市空间拓展的另一重要开发方式,并随着大规模推倒重建所带来的历史文化丧失、弱势群体权利难以保障,以及利益分配不公引发的拆迁冲突等社会问题将城市更新推上了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在以上背景下,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我国城市更新的现状进行剖析,寻找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更新运作机制——城市更新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其"增长主义"逻辑,向更为"包容性"的增长方式,即城市更新的主体之间享有更为公正的权利和利益分配。总得来说,笔者是从如下疑问开始研究线索:产生更新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即城市更新的运作机制存在何种缺陷?面对这些缺陷,如何实现这种"增长主义"更新逻辑的转变,即其解决之道又在何方?城市更新发展思路"包容性"转变的关键在哪里、具体途径是什么?本文围绕该线索,对当前城市更新特征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城市更新反映在宏观和微观的空间影响,究其内在矛盾则主要可以概括为更新机制在更新主体间权利和利益分配的非正当性安排。而究其困境根源,笔者认为当前城市更新理据于伦理学的功利主义,它用对经济增长"好"的要求来规范更新的具体运作机制,这也就成为当前更新运作机制在具体更新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包容性增长理念,它所理据于义务论公正观,强调增长过程性的公正逻辑要优先于对经济增长"好"的认识,形成对功利增长的理论应对。笔者充分借鉴其理念的逻辑思路,明确包容性增长的要点:对增长结果(目标)的可持续要求——增长的综合性;对增长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增长中落实政治权利、实现经济利益共享、保障弱势群体。在此基础上,将包容性发展理念的操作性要点应用于城市更新的过程分析当中,重新梳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更新实施的组织模式、更新利益的分配和保障方式等与更新实施过程密切相关的行为逻辑,从而提出包容性城市更新的概念,建构其理论框架。除此之外,本文还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实现这个过程的包容性提出具体实现途径,涵盖了对现有城市更新的价值观、参与权、共享权以及保障权的完整层次,对现有城市更新的运作机制提供了实践指导。本文基于包容性增长理念,对我国城市更新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借鉴国外城市更新理念和案例分析,对包容性城市更新进行了理论架构,并对包容性城市更新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将包容性增长理念注入城市更新的研究中,从伦理学的义务论公正观出发,突出城市更新在运作机制上的正当性安排。在理论上拓展了城市更新研究的视角,提出了包容性城市更新的概念和框架:包括更新目标价值包容、话语表达的包容、利益共享的包容、结果差别的包容四个方面,并明确了这一关键概念特点、构建思路、基本要素。(2)按照包容性城市更新的分析框架,提出包容性城市更新的实现路径,涵盖了对现有城市更新的价值观、参与权、共享权(众筹)和保障权的完整层次,对现有城市更新以及城市规划提供了实践指导。(3)本文研究中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城市宏观层面,对城市更新安置房源的空间分布提出评价方法和模型,并将其运用于重庆主城安置房源空间分布的选择上,提出较为可行的安置房源适宜度模型,为政府实施结果再分配提供了可供实际运用且较为科学的方法和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7.
宋迎昌 《城市》2022,(9):14-23
笔者通过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以及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数据库数据分析发现,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相伴而生,城镇化中后期大城市化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化推动城市规模结构“金字塔型”—“橄榄型”—“倒金字塔型”演进。据此,笔者提出:实施城镇化政策应关注大城市化发展,根据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适时调整城镇化发展重心,推进多种形态并存发展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广东省实现"三个定位"和"两个率先"目标的最大挑战。自2013年7月正式启动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以来,作为重要抓手之一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显现出诸多问题。其原因有些是源于认识上的偏差,有些则是实际工作中的失误,由此而衍生出的后续问题严重束缚了辖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影响到促进省域内各地适度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整体推进。本文试图对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中新型城镇化战略存在的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索并剖析引发相关问题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背景之下,寻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已成为普遍共识,由高碳粗放的发展模式向集约高效的低碳乡村发展模式的转变将是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现有乡村"高碳排"与"低碳汇"的现实问题基础上,认为保护乡村生态空间布局,协调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价值平衡是构建低碳乡村人居环境模式的关键所在。随后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核心技术,构建了适宜乡村的绿色基础设施评价体系,同时将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评价体系中,并对所研究区域的乡村人居环境进行分析评价。最后,结合"增汇减排"的低碳目标,进一步提出乡村景观格局优化和重组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探索适合生态敏感区乡村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目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仍处在十分复杂的状态:一方面,经过30年来的努力,其保护规划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又面临城市现代化发展与旧城更新的诸多压力。亟需我们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走出专业部门、专家精英主宰的现状,由单纯的技术层面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经济层面,从多维视野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路、策略与途径。论文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总结了前三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南京大规模发展与旧城结构调整的现实背景,讨论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从新型城镇化城市文化传承的角度,就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作用、格局保护、疏散政策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新的规划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中华历史文脉传承以及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受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村落发展缓慢、亟待振兴,近年来国家尤为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笔者基于片区式保护与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利用的关系,选取传统村落高度集聚的冀中南地区进行片区式保护可行性分析,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抓取划分传统村落保护片区,总结传统村落现状及其片区式保护面临的困境,提出打造魅力、活力、绿色、宜居的传统村落保护片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吴金泽  赵大鹏 《城市》2019,(6):47-50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笔者对过往城镇化中"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对因地制宜在乡村振兴规划实践中的时代意义进行了探索。笔者以闽北地区近郊型乡村--小鸠村的规划设计为例,介绍了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和指导思想进行村庄建设规划的具体规划思路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进程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之间具有强烈的关联性.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促使产业结构转变升级.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密切,但两者又不完全一致,吉林省产业结构演进水平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此分阶段,对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的关系进行协调性、 相关性以及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得出第一产业与城镇化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不代表第一产业不重要,而是指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不会提高城镇化水平;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与城镇化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总体偏离程度也越来越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提出吉林省应加快第二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推动城镇化进程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颖  王振坡  杨楠 《城市》2016,(7):72-79
小城镇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平台。新形势下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迫在眉睫。笔者通过梳理美国不同城市化阶段小城镇发展特征及演进规律,总结美国小城镇在规划、建设和管理3个方面的发展经验,反思我国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从强调规划引领,突出协同化规划;把握建设规律,探索多元化建设;深化管理改革,注重信息化管理3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镇中村"现象在各地逐渐涌现出来。由于"镇中"的特性,"镇中村"受城镇影响,聚落物质形态发生改变,乡村集体记忆逐渐模糊,"非城非乡"所带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的更新与发展。以莫干山镇"中村"的改造规划研究为例,基于村落发展的现实需求,接续当地历史文化的脉络,提出重塑当下乡村集体记忆的"镇中村"改造与营建策略,以期激发其人居环境自主更新的活力与动力,推动其在物质、生态、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青舟 《城市观察》2013,23(1):1-1
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原有体制框架下,忽视了城乡有机联系,孤立地进行城市和乡村建设,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我们只有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才能促进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进而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我们只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才能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官遥  文剑钢 《城市》2016,(8):34-39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顶层设计的出台与落地推进,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艺术家等许多主体都将目光聚焦于乡村,注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建设研究与实践。北京“绿十字”以创新的方法开展乡村建设,打造了一系列成功的案例,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建设理念和方法。笔者通过梳理“绿十字”的乡村建设模式以及落地方法,以湖北郧县樱桃沟村为例,总结经验、教训及启示,探索具有普适意义的乡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一、更新单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旧城更新中对土地采取单元划分和开发的策略,是基于土地的区域开发策略、用地功能组合调整、开发成本和收益平衡、经济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平衡等内容提出的,在国内外已有研究和应用.更新单元制度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规划单元开发制度.传统的区划制度作为土地使用中的一种土地分区规划,是对每一个地块逐一进行设计与控制,面积较小,无法满足整体旧城空间的统筹规划安排,由于无法应用于大规模土地开发,后来被新型规划单元开发替代.单元的划分根据更新要求而定,范围可大可小,增加了更新设计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立交桥下区域,已成为城市的"失落空间"及城市双修阶段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区域。本文首先梳理了城市进程中的失落空间以及更新方式,然后以杨公桥立交为案例对重庆市立交桥下失落空间非正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使用者行为需求和空间运行机制,探索当下规划政策应对的盲区,并对此类空间的更新策略与治理手段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晶 《城市》2012,(4):53-56
城市改造在西方被称为"城市更新",合理的改造往往可以给城市带来重生,调整、改善城市旧城区的功能可以提升或再造城市的功能、活力和环境品质,使城市更具魅力.然而在城市改造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城市改造.在客观方面,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城市人口规模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在主观方面,则受对城市改造认识程度、城市改造方法以及城市管理是否得当等因素的影响.客观方面的因素难以改变,但主观因素的良好运用却可以发挥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