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句法理论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活动进行科学的解释,被广泛运用于空间分析、交通污染控制和寻路过程等领域。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空间句法理论为研究基础,选取重庆市2010年公布的28处市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安居古镇为研究对象,采用轴线分析法对安居古镇的街巷空间形态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对整合度、选择度以及可理解度等变量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安居古镇街巷空间特征及演化规律。作者还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当地政府的规划现状,提出了具体的街巷空间改善建议,旨为安居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地河谷型城市是在一定地质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城市形态研究可以揭示其发展过程,为优化城市形态、改善城市环境和完善城市功能提供重要依据。选取9个典型山地河谷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两个典型平原城市为参照,采用基于标准化变量的空间句法线段模型对城市形态影响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河谷型城市穿行度略高,但可达性极低,反映该类型城市以降低整合度来换取较高穿行度的发展规律;山地河谷型城市前景网络由一条或两条空间影响力高值轴线构成,但其影响力较低,且分布范围有限。山地河谷型城市破碎与分散的形态对城市物质空间具有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向快节奏、机动化发展,体力活动缺乏引发的慢性病对公共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科学选择运动类型和运动量是改善慢性病的重要途径,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体力活动空间,其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体力活动水平。基于“慢性病—体力活动—空间供需均衡”的内在逻辑,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本研究量化评估了两类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特征及差异,并针对特定群体需求偏好,探究不同空间类型供给与老年人、青少年需求的格局特征。研究表明:第一,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第二,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供需均衡度较高的社区分别聚集在北部和南部,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第三,体力活动空间供需均衡并不代表空间类型供给和群体偏好相互匹配,部分高均衡度的社区也难以满足老年人绿色锻炼或青少年中高强度的活动需求。建议从人与空间精细化匹配、绿色空间运动化、绿体空间耦合、完善空间共享模式等方面进行空间优化,为城市规划的公共健康促进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通过简述现代博物馆定义及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与广义概念,认知促进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的三方面城市公共文化艺术动力基础,初步探析基于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的集聚共享、混合使用、走向开敞、转化消极这四种类型的博物馆整合发展策略,以及其相关的典型案例,并藉此思考博物馆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前景。  相似文献   

5.
杨东荣  石文华 《城市》2013,(9):50-52
一、引言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的相关规划理论已成为当前许多学科关注的对象,凯文·林奇曾描述过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的概念: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性公共空间。城市开放性公共空间是城市接受各种事物、吸纳各种外来物质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购物、休闲及娱乐等必不可少的场所。另外,开放性绿色公共空间对提升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局部小气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19世纪,美国景观专家唐宁就指出城市公共绿色空间  相似文献   

6.
建筑空间城市化设计是城市观指导下进行建筑创作的重要体现.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系列复杂的都市空间问题也相应被激发,尤其体现在都市空间联系断裂、城市公共空间丧失以及历史遗存面临危机等几个层面上.本研究力图从整合交通体系、织补城市断链、补充公共空间及保护历史遗存四个方面,探讨在应对不同都市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7.
低收入人群作为经济弱势群体,多数居住在城市中相对劣势的区位,公共配套相对匮乏。城市游憩绿地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设施,能显著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其合理配置对城市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至关重要。笔者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模型(2SFCA)建立低收入人群的绿地空间公正评价体系,并以昆明市主城四区为例,评价低收入人群与绿地项目的空间匹配程度。研究显示,低收入人群聚集区与绿地可达性高值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是城市绿地供给的薄弱区域。笔者据此提出相应的城市绿地空间优化布局策略,以期为城市绿地资源公平合理配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提升城市活力的空间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构建“人群—环境”城市活力模型,运用多源数据测度城市活力系统中人群与环境活力的协调程度。研究发现,广州中心城区正面临边缘地段城市活力较低且功能组成较为单一、城市“人群—环境”活力耦合协调度有待提升的问题。基于此,从公共空间营造、边缘地段产业空间活化、完善多层级治理渠道、促进公众参与四个维度针对性地提出面向活力全球城市的广州城市空间治理策略,为建设和提升活力广州提供思路,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空间治理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如今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民族村落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时期,古村落旅游发展建设以其高效而便捷的收益方式逐渐渗透与取代着原有的村落结构与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平衡居民、游客之间的冲突与地域文化感知差异,使传统村落空间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以认知地图法采集居民、游客的地域景观节点主体感知度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了不同半径下的标准化角度整合度与标准化角度选择度两个句法变量值与人群感知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对人群感知解释度最高的句法分析半径。在此基础上分析羌寨空间与人群感知之间存在的偏差,最终基于主客体偏差提出传统民族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见解。  相似文献   

10.
刘中起 《城市观察》2012,(6):156-167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既是一种物理空间,又是一种制度与文化空间。上海G社区探索楼道公共客厅与楼道居民自治,通过楼道公共空间的拓展与构筑,增强居民归属感,构建居民交流、共商机制,改善社区认同,让社区从一个生活的共同体演变成一种信念的共同体,维护了社区的和谐和稳定,推进基层社会的动员整合。这种社区自治性的成长不仅是社会力量内部整合的基础,也构成了社区共治的基础。由此,未来社区治理的方向是如何建立起社区事务协商参与的多级公共空间,形成共治、自治衔接的有效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基层社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群众自治相衔接的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正被逐渐破坏殆尽。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以视觉为中心的倾向,本文对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进行了分析,引入了声景观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并指出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点景"、"障景"等手法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可使空间景观更加完整和富有场所感。  相似文献   

12.
人群集聚发生传染,而人群流动导致传播,基于人群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大城市疫情扩散风险预测是做好常态化防疫和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前提。以武汉为例,基于移动位置服务数据(LBS)、空间聚集热点(POI)、历史疫情特征等对传染病动力学模型(SEIR)进行适应性改进,结合空间分析技术(GIS)进行街道尺度的疫情扩散风险预测,划分不同空间风险等级。结果表明,高风险街道主要在中心城区边界处成片分布,在乡镇地区也少量存在。高风险街道内防疫相关空间要素的统计结果表明:高风险街道职住平衡度较低,且大部分街道现状人均绿地低于武汉市的平均值;远城区及部分乡镇地区高风险街道15 min生活圈的服务设施点配置较少,不利于紧急时期防疫及基本生活物资的供给;社区医疗卫生设施在高风险区覆盖率低,而部分街道综合医院密集,可能加剧周边居民的感染风险。基于研究结论,初步提出促进高风险街道的职住平衡和公共绿地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配置的平疫结合、提高远城区社区医疗设施的覆盖率、分散化综合医院的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基于大众点评网获取的餐饮业空间分布和评论数数据,应用空间句法模型对重庆地铁各站周边代表商业活力的餐饮业分布状况进行了空间分析。在已有对地铁客流量数据和地面交通流量数据分析的成果之上,交叉验证了空间句法模型对交通流量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分析的适用性。研究的结论显示重庆局域空间连接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自身可以反映出城市中心的等级和作为"超链接"系统的大尺度范围交通网络的连接机制。此外,基于大众点评网上的各站周边餐饮业分布和评论数信息,对比了重庆各地铁站点周边餐馆数量与评论总数和真实各站客流量及空间句法局域计算参数的差异,研究结论显示作为虚拟空间中的"超链接",网络信息技术与真实空间中的地铁系统类似,对城市空间的既有等级起到了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建设韧性国土空间的重要性成为各国普遍共识。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风险及韧性的研究现状与现存问题,构建了基于城市安全治理五维体系的韧性城市建设理论框架,并以南京为例,开展了韧性城市建设实证研究。研究提出了在大城市韧性水平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若干策略与启示,为我国开展建设韧性国土空间研究与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城市内涝频发,由于各大城市中心城区开发强度高,不透水面积比重大,地下管网复杂,正在面临严峻的雨洪问题,需要充分挖掘内涝分布特征和规律,以新的视角和思路寻找有利于缓解内涝的途径。绿地作为透水面,可下渗和存蓄雨水,并协助分担管网的排水压力,而中心城区绿地面积有限,需通过优化其分布格局来提高缓解内涝的能力。本文选取内涝问题相对严重的八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用积水点数据分析内涝分布特征,通过聚合度(AI)、连接度(CONNECT)等9个景观格局指数来反映绿地分布格局,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Fragstats移动窗口法,统计学分析方法,探究更有利于缓解内涝的绿地格局。结果表明:城市积水点呈聚集分布,且集中分布在主城区内;积水多发生在道路沿线,并且未能排入两侧绿地内;绿地斑块密度和连接度指数的增加有助于其更好地发挥调蓄雨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菂  石一杉  王正 《城市观察》2023,(3):94-109+162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以及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文章基于詹姆斯·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从“供”与“需”的角度研究儿童与社区街道环境之间的感知—行为—交互关系,分析区域内儿童街道感知和儿童认知与行为特征,尝试发现社区街道为儿童提供的积极可供性以及儿童需求与各环境要素可供性表现之间的差异,挖掘街道空间在激发与使用者(儿童)互动方面的潜在价值,为实现儿童友好城市社区街道精细化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缓解人车冲突和构建宜步行空间备受关注。文章选取陆家嘴金融区作为案例,通过小陆家嘴的空间发展梳理、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现状调研,指出中心区空间存在空间格局机动化,主轴切割城市空间,以及公共空间节点与步行系统脱离等问题。同时采用图解和空间句法等方法,对比研究TOD模式、巴黎德方斯、维也纳多瑙新城、伦敦金丝雀码头等一组基于公交化和步行化理念开发的城市中心区,提出优化中心区步行空间的主要内容在于构建宜步行的交通结构,提升公共交通对步行者的支持和塑造能激发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基于此,提出包括立体化交通策略、站厅核策略、可见即可达的步行空间主节点策略等适用于当代城市中心区空间重塑的措施,为后续中心区建设和改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住区公共空间是女性群体的重要活动场所,安全感是影响女性使用公共空间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基于女性安全审计工具,选取H市F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在住区公共空间中女性安全感的提升路径。研究表明:一、空间要素、设施要素、氛围要素、管理要素和人群活动对女性安全感有影响,其中空间要素影响最大,氛围要素影响最小;二、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安全感认知特征不同,在绿地空间、照明设施和人群活动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三、女性的安全感体验更加细节和偏日常,在同一个场景下会产生差别较大的感知倾向。为此,提出强化环境对女性的心理支持、满足多元主体的差异化需求、促进公共空间场景的生活化转向三个路径,以提升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安全感。利用女性安全审计工具进行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挖掘环境情感意义、促进女性参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第二生活场景,在这一场景中人们要完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情感交流活动,这是人类最主要的情感生活。因此这一场景需要多维构建,在不断完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人类的情感因素,也就是人情化要素,才能创建出人类适居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0.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城市公共健康提出了新挑战,如何通过既有空间环境更新有效提升健康促进与可防疫能力建设、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当前健康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基于相关理论梳理,构建健康促进和防疫支持的"双效健康城市"框架探讨环境更新要素与设计方法,结合苏州金鸡湖环湖绿道更新案例展开应用探讨,提出了城市既有公共空间环境更新的若干设计策略与途径,以期全面提升城市空间韧性和公共健康防疫力,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