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的体大思精之作,然而正所谓白璧微瑕,书中也存在一些略显矛盾的内容.在<文心雕龙>的不同篇章中,刘勰关于文学史观、建安乐府诗、言意之辨等问题的看法隐含着若干不一致的表述.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界对《文心雕龙》的文体学内容关注不够。笔者通过简要分析,认为《文心雕龙》的文体学思想具有视野宏大、内容丰富、体系严密、方法科学的特点,有待于学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史传》四处引用《诗经》,涉及《大雅·文王》、《大雅·荡》、《小雅·天保》三个篇目,可分为以别称代《诗》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两种类型。这既是刘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又是刘勰创作观念与创作实践双向互动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文心雕龙》,约在齐明帝建武/三、四年(496-497)写定以后,人们对它的评价是跟着文学风尚的不同而变化的。从《文心雕龙》在历代的遭遇来看,当本书所用的骈文受到古文家的歧视时,它就不被重视;抛掉了这种歧视,就越来越受到看重,越来越看到它在文学理论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的核心观念是宗经,宗经在全书的各种理论系统上具有贯通作用。在宗经观念之下,刘勰阐述了五经为各体文章源头的思想,揭示了宗经的六义之美,论证了经书具有文章范本的地位,同时还把宗经的思想融入到文学发展史论中,以稽古通变的方式考察历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形成了全书文学理论纲领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6.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莫衷一是。通过对关于风骨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梳理,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风骨产生的哲学根基——气化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即有记载,自西晋以来,以“自然”论文艺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直到魏晋六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发生上的“自然感吟”,文章风格上的“自然之势”,文学创作上的“率直委和”、自然“情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体系化、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8.
"风骨"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对它的解释可谓莫衷一是.通过对关于风骨的一些重要的说法进行梳理,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风骨产生的哲学根基--气化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对"刘勰是个什么家"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代表了不同时代学者对刘勰接受的不同结果,而这种结果又往往代表了不同时代学者对刘勰之文化成就特别是其流传于后世的代表作品的接受状况。因此,考察不同时代学者对"刘勰是个什么家"问题的回答,对我们认识《文心雕龙》在不同时代的传播与接受状况是非常有意义的。基于此,本文对齐梁、隋唐、宋元和明清等不同时期学者接受刘勰的情况进行了考察,指出刘勰在齐梁之时被接受为一位"佛学家",在隋唐宋元时期被接受为一位"文学家",而在明清时期则被接受为一位"文评家",这与今天我们赋予刘勰的"文学思想家"或"文学理论家"身份已经比较接近了。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古今学者从文学、哲学等角度对该书进行了广博的研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在撰写《文心雕龙》时,对文学的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语言也给予关注和研究,近年来,笔者从语言学角度对《文心雕龙》作了考察,将一得之见,呈献于学界,求教方家。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原道》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仰观吐…,依察含章,高插定位、放两仪既生吴;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c,‘c生而言丘,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德开宗明义,从语…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评述了对《定势》篇中"势"的五种理解,包括"法度""标准"说、"体态"说、"表现形式"说、"风格倾向"说和"文体风格"说,并认为"文体风格"说的思路大体正确,但提法似可商榷。同时根据对"文体论"的系统思考,指出刘勰所要定的"势"是语体之势,并通过与徐复观文体论的比较,进一步确认刘勰的"势"属于文体系统的语体层面,还概括了刘勰运用语体之势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2.
“唯务折衷”是刘勰《文心雕龙》的基本研究态度和方法 ,过去学者一般以为它就是儒家的“折中”方法。这是不确切的。“唯务折衷”的“折衷” ,乃折之于“素心” ,即以研究主体独立、公正的主体精神去进行学术研究和鉴赏判断。刘勰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折衷”说 ,与当时哲学思想界佛学取代玄学地位而注重心识作用、向中国传统哲学心性论传统回归这一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诗论思想散布在《文心雕龙》对诗体的各种论述当中。《明诗》篇对诗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是刘勰诗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行的观点把"持人情性"理解为讲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非诗的含义,既没有把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独特论说方式,也没有将刘勰诗论和其"标自然为宗"的文学观相结合,因而造成了误读。刘勰不仅用诗"持人情性"的新观点重申了自己的"自然"文学观,还对孔子"思无邪"思想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觇文见心”说法,溯源“知音”原典意蕴,可知刘勰旨在论述品文鉴人的难度及途径。通过考察文情而知其人其心,从而求得情志的帖然相契,便可谓知音。尽管达到这种状况殊为不易,但刘勰仍然提供了“觇文见心”的若干原则及操作方法,即俗鉴与妙鉴。两者有难易和高下之分,妙鉴是“觇文见心”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意象创构看成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关键,论述了艺术语言与意象传达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意象创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和谐一致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肯定了道在意象创构过程中的本体意义。同时,刘勰还从想象和比兴的角度论述了意象创构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尤其突出了主体情感在意象创构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主导作用,解决了意象创构过程中主客观辩证统一的问题。这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审美意象观,由此形成了中国文艺美学思想中重视意象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研究已经有了230余种专著和3000多篇论文,形成一门较为系统的学科:"龙学"。然而,准确把握《文心雕龙》这一独特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和未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文心雕龙》之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关系和意义,不仅是"龙学"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关键。站在魏晋南北朝"为艺术而艺术"之时代的制高点上,刘勰遍搜"文场笔苑"而建构起一个"以情为本,文辞尽情"的文论话语体系,以此形成了"神用象通,心物交融"的创作论话语中心和"风清骨峻,即体成势"的审美理想。这一"言为文之用心"的"情本"论的话语系统,使《文心雕龙》集中而典型地展现出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之独特的话语风貌,成为中国文论和美学的话语之本和理论之源。这是《文心雕龙》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研究者的关注,并因而形成所谓"龙学"的原因所在,更是"龙学"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根本。 相似文献
17.
郑丽玲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6-90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多次提及贾谊且对贾谊十分激赏,并多次以“清”组成的词语来评价贾谊的作品。贾谊文章给人以“清”的审美感受,除了文章运用的技巧使然外,与其心智也有很大关系。贾谊文章之“清”大致可包括文辞之清和心智之清两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会通适变"说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篇提出“会通适变”说。对于《通变》篇的主旨,前人提出了“复古”说、“常变”说和“继承革新”说等。本文按照《易传》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穷”、“变”、“通”、“久”的顺序来阐明“会通适变”的文论内涵,并提出了“运动”说,认为“变”是文学创作发展的横向运动,“通”是会通古典作品的纵向运动。“通变”的关键不是“博览以精阅”,而是“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