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管理哲学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一、引言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化教化为导向,以正己正人为途径。这对于现代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0、管理哲学与中国儒家。管理,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任何管理活动,总是受到一定管理理论的指导;而任何管理理论,又总是受到一定管理哲学的制约。所谓“管理哲学”,就是管理人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它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一般哲学问题,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本体论、管理认识论、管理方法论、管理价值沦;又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一般管理问题,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本质论,管理人性论、管理组织论、管理行为论、管理控制论、管理目标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管理哲学是二十世纪的产物。但历史上的管理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先秦时已称为显学.从汉唐到宋明,儒家思想的传播虽经历过一些曲折,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是居于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特点,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称“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即通过纲常伦理关系以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正是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所体现出的社会功能,其目的有如司马谈所指出,是“务为治者也”,即为治理好国家而工作.  相似文献   

4.
CI战略:现代企业管理新潮流曾坤生,廖廷弼1、世界正在进入靠形象赢得市场的时代当今世界经济,日益从狭小的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到全球性的世界性大经济。企业、区域和国家间的竞争也从局部的单项竞争发展到全面的整体性竞争──形象竞争。今天,形象已经具有巨大...  相似文献   

5.
儒家人本哲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建民 《船山学刊》2001,(4):87-89,96
本文从分析儒家人本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论的共同点或相似点入手,得出二者对“人”的认识的趋同和在理论上可供对接的五大楔口,从而提出将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设想,并勾勒出这种管理模式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6.
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儒家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1、何谓“后现代”当前欧洲思潮环绕着一个重要名辞讨论,就是所谓“后现代”的争论和界定,卡平灵(kaplam)在其书《后现代主义的“非内容”理论及实践》中指出,后现代的观念是从现代发展出来而对现代文明的“文化突破”(culture break或译作对现代文明的“文化中断”),也可说是对启蒙运动塑造的科学和理性文明加以全面反叛.“后现代”一辞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社会科学角度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指现代以后的“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另一是哲学、艺术与文化角度所谓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指对现代文化加以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7.
管理哲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在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伦理道德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也是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道德律作为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与儒就并称“显学”的墨家人称“历史有惊人相似之处”,但历史绝无重复之可能。偏执历史循环论的人,今已鲜见,但重蹈前车之覆辙者,古今中外,所在多有。因此,以史为鉴,从墨家法哲学对儒家法哲学的抗争中得到一些启迪,或可对当今崇儒之风日炽的流弊,不无纠偏补弊的助益。儒、墨两家并称先秦“显学”。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①但儒、墨的“显学”是对立的。在中国法学史上,墨家法哲学最早对儒家法哲学进行了否定性的批评。墨家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是墨翟即墨子,约生于孔子死时,约…  相似文献   

9.
儒家管理哲学博大精深,它对当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已明显地被日本等国所证明,也引起了西方经济界的研究和效法,而我国对此却显得落后,这与我国企业制度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有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们要积极借鉴儒家管理哲学,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成为我国企业文化内核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务实主义。在认识论层面,中国务实主义相信真理的性质是历史和具体的,而认知思维是情理交融的,认知系统是开放、现实和融合的;在实践论层面,中国务实主义从目的出发,相信如果目的是合意的,则手段就可以随情境而变。中国务实主义可以还原为儒家的人性论。不同于西方单一和不变的人性假设,儒家的人性是世俗的,因而也是流变和可塑的。人性的世俗性否定绝对真理,人性的流变和可塑性为手段的多样性提供哲学基础。然而,儒家并不提倡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而是强调个人修养以及礼仪对个人机会主义的约束作用。儒家人性论无法推导出法治,这不能不说是儒家的一个缺憾;如同民主政治一样,儒家政治必须佐以法治才可能保证良政。  相似文献   

11.
儒家哲学的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价值论又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分析儒家哲学的价值论,对于认识儒家哲学在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深刻影响,把握传统哲学的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哲学范畴 ,其精义在于执中、求和 ,体现儒家的最高哲学智慧与理想目标。经剔除糟粕、弘扬精华 ,儒家的中和观在环境伦理哲学方面也给我们以启示 ,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界开始关注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去年,高清海先生从人的存在方式的独特性及其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内在联系的角度,明确提出了作为哲学当代形态的“类哲学”及其思考,并就此作出了较系统的阐释.应当说,类哲学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内在精神创造性解读的结  相似文献   

14.
李会富 《理论界》2014,(6):84-86
儒家哲学作为指导儒者生活的方法论原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以日常生活为存在境域,以生活问题为基本内容,以生活语言为话语系统,以提升生活境界、完善生活方式为价值归宿和立言宗旨,在本质上成为一种生活哲学。这使得儒家哲学与传统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一种融入生命体验的生活方式,展现出浓郁的生活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李翔海 《文史哲》2006,(2):67-74
现代新儒家哲学既肯定科学理性的重要性同时又将之收摄于道德人文精神之中的取向,代表了对如何不使科学理性被逾越本分地绝对化的问题作出的中国式的回答。随着西方后现代转向的出现,西方哲学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安顿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中国现代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相比,立足于民族本位的现代新儒家哲学更有利于将中国哲学以“哲学”的面貌示人。作为面对相对主义所可能有的两种基本选择之一,现代新儒家哲学的终极关怀价值系统具有借鉴意义,但同时亦存在着以历史的总体性消融人的自主性等内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可译为“企业统一视觉识别”。它是流行于发达国家的一种广告宣传谋略。所谓统一视觉识别,是指在与外界的沟通中,以突出企业个性的、统一的视觉传达设计,给公众灌输一种一贯性的统一视觉形象,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巩固宣传效果。为提高企业整体识别性所进行的一系列规划,设计和应用(如商标、标志、包装、广告、制服、旗帜等)称为企业统一视觉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S)。CIS的系统目标是:对外树立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对内增加员工的凝聚力,塑造进取、向上的企业精神。  相似文献   

17.
儒家行恕的路径是以心度心。度由己出,度的对象是别人,度的方法是通过心、经由情而进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类推、比照。孔子之后,后世儒家一直试图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升为一种具有绝对普适性的黄金价值,但如何及时清除自我对他人的暴力与强权,则又成为一大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尼采严厉指出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隐含的"人对别人的行为都能够获得同等的回报"的虚妄预设,人与人之间并没有"行为等值性"。而在莱维纳斯看来,自我意识总把自己确定为一种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绝对性存在。人心的"自律"倾向在主观上已经把他者看作是一种必须予以整合和消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启良 《船山学刊》2010,(4):90-94
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儒家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其目的在于限制王权的膨胀和保障社会的和谐。然而,此种崇高的学说由于其内在学理的悖论,从而使美好的理想非但难以实现,而且还是专制主义的政治传统得以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前期儒家的生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中国思想史肇始于“青铜时代”,即殷商西周时期。伴随殷周之际文化上从神本到人本之观念转换的,是主体“优患意识”的诞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日文》)忧患意识的实质,是对人之作为主体的自立性和相应的责任感的觉悟。这种觉悟乃最终导致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先秦人文思潮。 孔子富于一种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这种性格的生动写照。所以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以下该书只注篇名)坚信“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子性格的另一面。比如他时常感叹:“死生有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如同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一样,当代哲学的出路也在于转型。基于被迫性质的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有遗憾,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财富,给人以启示。一、从思想准备上,要运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对现实和中国现状有个清醒认识,重新对哲学进行定位,关注现实生活,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价值功能。二、具体操作上,采取中西合璧的辩证转型模式,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三、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要求,弘扬主体意识,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吸取近代的教训,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