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附庸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种特殊的政治实体。本文对春秋时期附庸的基本特性及其来龙去脉进行探讨,认为附庸大致可从领地褊小、自有社稷君统、依附于某个大国以及无独立出席诸侯间盟会的资格等四个方面加以把握;附庸或者由属邑置立,或者由诸侯蜕变而成,后来有的沦为属邑,有的上升为诸侯,处于由属邑到诸侯的中间状态。文章还对春秋时见诸记载的附庸国作了辨析,指出滕、薛等诸侯实际已沦为附庸,而许国南迁后成为楚人附庸的说法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春秋时期楚国推行附庸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认为楚国的附庸虽然自有社稷、君统,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严格地附从于楚国,使楚国较为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了附庸国的异族人口,并在楚国的国家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附庸政治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楚国的附庸政策也渐趋式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英国领主与附庸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分析,阐述了领主附庸关系的特点,揭示了英国中世纪社会关系的特征,以及这种关系下形成的土地保有制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的梦和占梦晁福林一作为人们习见的一种特殊思维现象,梦为上古时期的人们所重视。原始时代人们作梦的具体情况,现在已经很难索解。若论时代最早的关于梦的文字记载,当推殷墟卜辞中的相关材料。文献中有材料可以与之印证。商王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发生变化,战乱频仍,一些贵族为争夺更多的权力和利益,导致狱讼案件发生。各级司法官依照礼审理和裁决狱讼案件,使因狱讼而被破坏的礼治秩序得以回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礼”在春秋时期仍占据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6.
贞节观萌生于春秋时期,是由女性所提出。它的产生是个人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女性“人尽夫”而无婚姻自主权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忠德和明确的性道德,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女性对爱情的执著、自尊意识以及对“屈辱和难堪”的婚姻环境的不满所形成的逆反心理,是贞节观产生的个人内在因素。萌芽时期的贞节观是妇女自我保护的工具,是以人为目的的。贞节观不是父权制私有财产的直接产物,一夫多妻的婚姻家庭关系和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才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前提。  相似文献   

7.
论春秋时期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智勇 《南都学坛》2004,24(2):18-22
春秋时人在对周王的某些行为以及周王室现实处境的认识中,渗透着王室将倾的忧患意识。春秋公室间的激烈竞争引发了时人对公室生存的忧患情结。而“守宗保族”的观念在当时则嬗变为强烈的宗族忧患意识。民本思想中也暗含着特定的忧患因素。春秋忧患意识的认识根源主要有为政者品行不正、政策不当、行礼不端、奢侈贪福等几种情况。春秋忧患意识有三个特征:一是层次性,它发生在周天子、诸侯以及臣子等不同层面;二是阶段性,春秋前期忧患意识主要是针对周王室,到了春秋中后期忧惠意识则过多地加进了忧患公室、忧患宗族(或家族)的内容;三是普遍性以及批判性,春秋忧患意识波及于诸多层面与场合,春秋时人常对缺乏忧患意识者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8.
春秋媵制不是汉儒所谓侄娣从嫁或他国以女陪嫁。媵有两类:娘家嫁女之媵是以臣妾财物陪嫁。一国嫁女他国来媵是诸侯相互在对方嫁女时赠送贺礼——亦媵臣、媵妾、媵器类,属于列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活动,并非他国以女陪嫁的婚姻行为,无国数和同姓的限制。春秋同时存在媵和侄娣从嫁两种嫁女的礼制,但是二者内涵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9.
在春秋时期,龟卜作为传达神灵意志的媒介被淡化了,而在贵族阶级的政治传播、人际交往中却频频发挥作用.在许多时候,它实际上是一种服务于人事的政治装饰品,与传统"礼"法相通.贵族阶级在信息传通中把它借用来作为文饰的幌子,以增强传播的效果.卜官地位的衰落以及对自身职业的否定,昭示了隐藏在龟卜中的欺骗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楚国的县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春秋列国中,楚国灭国置县,开创了中国古代设县的先河。研究春秋时期楚国县制,对于深入探讨我国县制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春秋时期楚国不分封,而采取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可以说,中国古代官僚制的萌芽也源于楚国的县制。虽然楚国的县制还不完善,但是它为战国、秦汉以后以郡县制为地方政权组织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管仲以其卓越的胆识,辅佐齐桓公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正是由于这种全方位的改革,使齐国的内政和外交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同时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  相似文献   

12.
在春秋历史舞台上,舆人的活动颇为频繁。据《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春秋列国中涉及到舆人的国家有周、晋、郑、秦、齐、楚、宋、陈、吴等,说明舆人是春秋时期广泛存在的一个阶层。过去的经学家多将舆人释为“众人”。本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古史研究者围绕着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对舆人的身分进行过探讨,一种意见认为他们是奴隶,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国人。童书业先生在其遗著《春秋左传研究》中对舆人亦做过考证,他的观点比较接近于第二种意见。总的说来,史学界对舆人的研究是很不够的,过去的观点亦多有可商之处。有鉴于此,笔者拟对春秋时期的舆人重新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在诸侯争霸的大背景下,时有小国受大国指使,服从于大国之目的而与其他国家进行战争,这种战争乃是代理战争。《左传》一共记载了12次代理战争,据之可以归纳出代理战争的八个特征。春秋时期的代理战争与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代理战争的实质相同,都是大国争夺体系霸权的一种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春秋时期的秦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同志指出:奴隶制是薄弱的;传统的观念也认为:经济是落后的。但纵观此时地下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不仅难得出春秋秦国社会奴隶制薄弱的结论,而且可以肯定秦国的经济有着相当高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之一,这是早已为史学界所公认的事实。然而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究竟是通过哪些渠道或方式实现的?以往的讨论文章对此问题多语焉不详。本文试从夷夏之间的人口流动、朝聘会盟、联姻,以及经济、文化交往等几个方面详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人质是春秋礼制被破坏出现信危机的产物。送交人质在春秋时已经相当普遍,而且方式多样且目的不一。送交人质的背后,一方面社会需要重新构建新的礼乐制度、民族思想来适应新的社会;另一方面,随着频繁送交人质以及送交方式的多元化,预示着掠夺和战争也将日益频繁加剧。  相似文献   

18.
火灾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从失火原因、救火措施、祭祀禳灾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思想意识和特殊的社会背景,对春秋时期的火灾救治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很少有人对春秋时期人类的迁徙活动作过系统的研究,本文根据详实的资料,把这一时期人类迁徙的具体原因总结为五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春秋时人类之所以能够轻易迁徙,主要有3个基本的客观因素在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变革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开始从殷周时期原始神学天命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用理性的人文精神眼光去审视现实社会,对传统的神人、天人及人与自身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形成了兼具道德性和自然性的人文思想,进而实现了由对天神的迷信向以人为中心的新观念的转变。春秋末期的孔子与老子这两位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前人思想,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人文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