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毛泽东的意境观是对中国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和自己诗词创作经验的正确的理论概括。意境理论是对中国诗歌创作创新的理论概括。“兴”中意象的独立性及其创造性组合,形成意象的虚实关系,是意境诞生的前提条件,是诗形成言外之意,韵味无穷的奥秘所在。毛泽东强调意境要高尚,从动态营造意象,写出事物的性格,使之“有变化”,“见出诗之波澜”。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善于营造意象,构成意境,因而意蕴丰富,意味无穷,富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不少人对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存在着误读 ,故从三方面重新解读 :一是诗中的“莽莽”并非“茫茫” ,实表现气势磅礴雄浑 ;二是该词并不是一首咏物词 ,而是以咏物言志的方法将山水、咏史两个传统统一起来的作品 ;三是诗中“文采”“风骚”不应解作“文治” ,还是属于文章学术 ,这里应指思想理论建树 ,所以“风流人物”包含着毛泽东追求的更高的理想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3.
西方自然诗人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自然,使自然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境界。一是"无我之境",强调自然的愉悦功能,注重反映和再现自然美本身,"无我之境"是西方自然诗中最为普遍的情形;二是"有我之境",突出自然的寄情功能,诗人将自我情感外化于自然,使自然"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在西方自然诗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三是"忘我之境",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物我关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把一个人说过的话用作他的两句诗,仅有孔子独享此等殊荣。毛泽东学文化是从读孔子书开始的。孔子的有些思想,如重视学习的思想、“敏于行”的思想,毛泽东坚持了一辈子;孔子的有些思想,如君民关系思想、中庸思想,毛泽东是有取有舍的;孔子的有些思想,如轻视劳动的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毛泽东批判了一辈子。  相似文献   

5.
<游山西村>一诗的尾联从字面看来是写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留恋和向往之情的,但诵其诗不可不知人论世,诗人因力主抗金而遭贬,满怀爱国热情却被投闲置散,无所事事.岁月不居、生命荒废的焦虑使他满腔悲愤、抑郁,诗的尾联字里行间就隐含着诗人这种报国无门而又无可奈何的愤慨之情.  相似文献   

6.
七律《答友人》是毛泽东建国后诗歌的代表作 ,该诗以湘妃踪迹为纲 ,层层铺展 ;又善用“闲笔” ,浅而入深 ;诗中用语典事典较多 ,而似乎毫不经意 ;诗中多用平声 ,摧刚为柔 ,韵律优美。理解该诗的艺术美 ,可以对毛泽东诗词 (尤其是后期诗 )的艺术成就有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诗味说”浅识杨从荣毛泽东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五十余首诗词珍品,这些诗雄奇、豪放、华美、瑰丽,具有惊天地、撼世人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国诗词之瑰宝,将永远载入中国的诗歌史册。毛泽东诗词创作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他半个多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离不开他...  相似文献   

8.
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①毛泽东诗词中长征组诗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词充满了乐观主义与进取精神;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诗史结合、哲理入诗,具有崇高美感。长征组诗以阳刚之美为主,豪放大气之作见长;典雅与通俗相结合,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不乏文学涵养;一言以蔽之:毛泽东诗词极具崇高美。  相似文献   

9.
诗的美与文体的美是相互依存的.从文体学的角度对佛罗斯特的诗<雪夜林中驻脚>进行剖析,通过解读此诗的文体形式,来品尝诗的艺术之美、内容之美,使诗的内涵得以充分的呈现,深层地揭示诗人所表达的复杂的情感,从而使读者意识到诗意的美与诗的文体形式美是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10.
评点之兴,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独特形式。本文根据以诗评.大文本的传统方式方法等现象,在梳理毛泽东评,点诗作的基础上,论证了毛泽东评点诗创作的几种主要形式,以及其主要创作特点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是毛泽东同志《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词句。在诗词中,秋雁常常是诗人笔下的景物,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云:“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天。”大诗人李白涛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往往借助于这一典型的景物,勾画出一幅幅富有典型特征的画面,寄托着自己特有的思想感情。诗和画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北宋画家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所谓诗情画意,往往是艺术家们所着意追求的。且不论诗中之画,但仅就我所见的清代花鸟画家边寿民的芦雁画,对他的画中诗,  相似文献   

12.
登临诗是唐代诗歌中的精华部分。主题丰满多义、博大深厚;情感色彩斑斓、复杂多端。言志抒怀诗,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感情豪放,充满阳刚之气;怀古感今诗,感时抚事、忧国忧民,深沉而凝重;感怀身世诗,撼天动地、仰天长啸,字里行间充溢着痛彻心肺的愤懑抑郁之情;思亲怀乡诗,低回呻吟、真挚感人,是诗人一颗四处飘零、疲惫不堪的焦灼之心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呼唤,寄寓了深沉的悲凉伤感之情。  相似文献   

13.
关于日本平安时代汉诗<渤海入朝>的作者、写作时间、写作缘起等,历来有不同的推论.本文确认,此诗作者大伴氏上乃日本嵯峨天皇至仁明天皇时之廷臣,与圣武天皇朝之犬养并非一人;其诗写作时间,乃在嵯峨天皇弘仁五年十月至十二月间,而非日本天平十二年十月;其诗并非赞扬唐与渤海之亲密关系,亦非与渤海聘日使之唱和,而是因闻渤海国使王孝廉到着而献给天皇的颂诗.  相似文献   

14.
学诗先学对,知诗先懂联.诗词,是毛泽东生活中的一部分,楹联亦是毛泽东生活中的一部分.毛泽东在其80年楹联创作、阅读、评点、书写、关注的生涯中.创作、吟诵、书写、题赠联语达212副之多,圈点、评析、关注、推荐的楹联珍品达285副之数.通过对这些联语的研究,可知毛泽东对楹联的爱好与关注情况,可知毛泽东楹联的主要题材和基本内容,可知毛泽东楹联的主要特色、主要艺术创作手法及其对楹联的吟咏、欣赏、评说等情况,可知毛泽东对中国楹联的巨大贡献.毛泽东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一个研究不竭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竞赛论>这一诗译新论对古汉语诗词翻译的指导意义,认为这是诗译理论的一大突破.但同时认为"竞赛论"须根植于"等值论",使之避免偏颇,从而使诗译理论更趋完美.  相似文献   

16.
唐末诗僧皎然想给诗歌创作树立一个理想的艺术准则,于是创作了《诗式》,使之能“庶几有益于诗教”,能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但是《诗式》对谢灵运的诗歌评价与对唐代诗人的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重诗,在人的生存境遇层面上发现了诗既是人之镜,又是人之灯.中国古代诗学关注的焦点不是形而下诗艺、诗法,而是形而上的诗心、诗魂;换言之,在言说诗作品层面的同时,充盈着深沉的哲学内涵和人文情怀;与其说是对诗作的品评,毋宁说是对人的诗化活动和人生境界的哲学性反思.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曾谦虚地说自己的诗词“诗味不多”,①他在谈及宋诗时,说“宋人多数”的诗“味同嚼蜡”。②很明显,毛泽东是主张诗词应有“味”的。“味”,在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字眼。当其作名词用时,指诗的一种审美特征,与诗的含蓄美相当;当其作动词用时,指对诗的审美领悟与欣赏,有“品味”、“玩味”、“体味”、“吟味”之意。毛泽东说的“味”,是指诗的审美特征。他要诗词应有“味”,实即要求诗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品评诗歌,主张"先钻进去",然后"再爬出来",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他认为"诗有达诂",赏诗者应"以意为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赏诗过程,也是一个诗境与赏诗者心情相统一的过程,即寻觅知音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写伟人毛泽东的书 ,可谓汗牛充栋 ,但第一本《毛泽东传》却是外国人撰写。而今第一个为诗人毛泽东立传的专著———《诗人毛泽东》问世了 ,作者刘汉民 ,地地道道的炎黄子孙。他以诗家、史家的浓墨重彩 ,将毛泽东的诗心、诗魂、诗人气质描绘得出神入化 ,光彩照人。诗人风采跃纸上毛泽东宛如“横空出世”的巍巍昆仑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他是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也是学问家、史学家、书法家……不论从哪个角度为他树碑立传 ,毛泽东均是一座高峰 ,令人“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毛泽东更是一位诗家 ,他的诗篇家喻户晓 ,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