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辽西处于今冀、蒙、辽三省区交界地带,域内山水纵横、地形多样,地质各异,生态环境区域特色鲜明,可大体划分为滨海平原区、山地丘陵区、黄土丘陵区。秦汉辽西生态环境区域差异影响史地状况,三区域内交通干线的通行效率有高有低,城邑群的总体规模有大有小、功能偏重不尽相同,对发展社会经济、吸纳内地移民的贡献有重有轻,对郡县治所的设置与变动、郡县辖境的划分也有不小的影响。以生态环境区域差异为视角探讨秦汉辽西史地若干问题,或能一定程度上突破相关文献史料稀缺所造成的学术困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原一样久有中华民族居住其间,生息繁衍,生产劳动。据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沈阳市的新乐文化遗址,还是辽宁省凌源县的红山文化遣址,均可证明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带从远古以来就息息相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东北地区已出土的辽宁省金县营城子汉墓,辽阳市北园汉墓与迎水寺古墓,已出土的辽宁省北票市北燕大将军冯素弗墓等与史书所载同可鉴证当时的东北文化教育与中原文化教育的思想主流是一致的。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西北方以匈奴为强,东北地区以东胡为劲。后至中原楚汉相争之际匈奴冒顿杀父自立,东击东胡,一举灭之。东胡余类分散于辽西、辽东及大、小兴安  相似文献   

3.
王海 《南都学坛》2013,33(1):18-23
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密切联系着中原民族与东北各族,在地区民族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卢龙—平刚"道的盛衰与汉匈关系变化有关,汉族和乌桓、鲜卑曾在"白狼水—渝水"谷道展开激烈纷争,辽西"傍海道"是中原政权处理东北民族关系的"高速路"。辽西走廊是中原民族与东北各族交流的通道,民族人口、特色鲜明的民族物质文化借此南来北往,甚至在此碰撞融合,对走廊内外民族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包山楚简所见之“正阳”即两汉之慎阳、隋唐之真阳、清以来之河南省正阳县;“宜阳”当即两汉平氏县义阳乡、魏晋义阳县,在今桐柏县东北境与信阳县两北境;简文之“荇”当释为“项”,为春秋古国,地在今河南沈丘县城关一带;“庐”当即汉晋中庐县,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境。  相似文献   

5.
包山楚简所见之“正阳”即两汉之慎阳、隋唐之真阳、清以来之河南省正阳县;“宜阳”当即两汉平氏县义阳乡、魏晋义阳县,在今桐柏县东北境与信阳县两北境;简文之“荇”当释为“项”,为春秋古国,地在今河南沈丘县城关一带;“庐”当即汉晋中庐县,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境。  相似文献   

6.
我国许多地名是由古民族名音译过来的。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及辽西古地名的考察,论证从商周至战国中期,古句丽民族曾居住在辽西一带,并用本民族名称呼居住的山川。医巫闾山之名,即由古句丽人一部族之称谓音译而成,且沿续至今。  相似文献   

7.
武王伐纣的进军路线问题,自从战国秦汉以来,或曰师渡孟津,或曰师渡汜水;时至今日,史学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笔者不揣冒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师渡孟津 武王即位后,遵照文王临终所嘱的“吾所保与吾所守,传之子孙”的遗言,“继文王  相似文献   

8.
西辽河为辽河的正源。其干流为西拉木沦河,主要支流北有查干木沦河、乌尔吉木沦河,南侧有老哈河和教来河。整个水系流域处在大兴安岭南行余脉和燕山北麓的夹角地带,大致位于东经117°至122°,北纬41°至45°之间。在燕山北麓和老哈河中间,夹有一条独立的河流,这就是大凌河,虽然这条河流不属于西辽河水系,但历史上大凌河流域与西辽河流域始终属于一个共同的文化区系之中,故本文以下将要讨论的西辽河原始农业诸问题,包括大凌河流域在其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术界掀起了探索秦汉“直道”的热潮。继史念海教授在《文物》1975年第10期发表《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后,《瞭望》周刊、《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于1984年8月先后发表了画家靳之林沿“直道”作画的消息,从而对秦汉“直道”经地的一些看法,引起了大家的关注。1986年夏,陕西省交通厅史志编写委员会又组织省、地、县有关人员对子午岭一段“秦直道”进行实地考察。接着,王开同志在《西北史地》1987年第  相似文献   

10.
辽西方言是东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辽西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哈阜片;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分别是辽西方言语音与其他方言语音的比较研究、辽西个别方言点的语音描写研究以及基于语言教学的辽西方言语音研究等。从方言归属、语音概貌、形成原因等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不但能够对辽西方言的研究现状有整体的把握,而且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找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便对东北方言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汉置徒河县,展辽西郡。多年来史学界关于徒河县的位置一直存有几种说法:1.在营州(今朝阳市)东北。2.文锦西市女儿河北岸的邰集屯汉城址。3在锦县《今锦州市》西北。4.在锦州市。决于梁平说。。用V汉书;地理志》狐苏条载:“唐就水至徒河入海”。可见徒河县起码应近于人海口处,而《太平衰牢记》谓在营州东北,不可信。关于第二说,《读史方舆记要》及《通典》均载:“徒河城在营州东百九十里”。尽管我国历史上记方位有着。“东包括东南”的特点,但就锦西邮集屯汉城址的地理位置已超出了以营州作参照的东向的最大范围,说它是南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中国疆域发展过程中,辽西走廊发挥着重要的榫卯作用。自燕秦汉以来,中原农耕民族与东北游牧渔猎民族、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以辽西走廊为交流、交往、交融纽带,通过自然凝聚与政权整合,完成从多元到一体、从分立到一统的过程,而独特的区位和地理环境为辽西走廊及其辐射地带诸民族三交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基础。辽西走廊地区诸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地方证据,是中国诸民族通过自然凝聚、政权整合实现大一统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认同与高密境内的鲧、禹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秦汉以来发生于全国各地的大量大禹的传说和禹迹,大多存在不少可疑之处。“殛鲧于羽山”及“鲧娶有辛(莘)氏女”的传说,反映了族群流徙及通婚,为夷、夏之间渗透融合的重要渠道。发生于高密一带的鲧、禹传说似与战国、秦汉以来东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与对华夏民族的大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我于1926年出生在山西省离石县(现离石市),1942年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1949年12月初随一八四师五五一团从甘肃岷县入川,经石棉翻菩萨岗直插冕宁。为了进军西昌地区,我们在部队上就学习了党的民族政策,大体上了解了彝族同胞的风土人情,彝汉一家的观念已深入我脑海。  相似文献   

15.
湘西文化源流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作为中部地区的五溪蛮地和土家、苗、侗、汉等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之地, 文化呈多元一体之格局。湘西文化作为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是以土著文化为潜流,以楚文化为主流, 以巴文化为干流, 以汉文化为显流的多元一体之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渤海国初建之际的国号究竟是“震国”或“振国”,还是“棘辐”?中外学术界始终未能形成共识。鉴于这一问题在渤海国史研究中的地位异常重要,确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求索,笔者虽曾在《东北史地》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渤海国号初称‘棘辐’考》,但仍有言犹未尽之感,故作此文以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和商榷。  相似文献   

17.
《南都学坛》2015,(6):6-10
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过程中,地合南北,遍寻古迹,每至一处,有闻必录,广辑碑文,于注中就著录汉魏时期各种石刻文献众多,其中卷三十《淮水注》"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条载有"汉桐柏淮源庙三碑",为南阳地区汉碑之名品。"汉桐柏淮源庙三碑"之碑文内容、碑石之传承等,既能拓展金石学研究之领域,亦充实南阳历史文化之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以前,能被称为"高平"的只有山阳郡的高平侯国和安定郡的高平县,因此,1980年绥德出土的"大高平令郭君夫人室宅"画像刻石中的郭君,只能是与陕北毗邻的安定郡高平县令,其县治即今宁夏固原;东汉地方守令任职虽有极严格的籍贯限制,但大抵遵循就近原则,边郡尤其如此,因此西北边郡之人很少有机会到兖豫一带任职。持陕北东汉画像石山东来源说者,认为陕北籍人到山东一带任官因此将山东汉画像石带入陕北,这一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9.
《秦汉国家祭祀史稿》一书存在着对基本史料的误读、误用。如其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史记·封禅书》所说秦国诸畤祭五色帝有误,进而判定"秦不祭五色帝",汉初才确立五色帝之祀。该书将武帝时代歌颂天地合祀的《惟泰元》《天地》两篇郊祀歌曲解为单纯歌颂"太一"之辞,进而认为太一地位甚至高于"天",这无疑拔高了汉武帝创立太一之祀的意义。在探讨西汉末年元始仪时,《秦汉国家祭祀史稿》还忽视了《三辅黄图》中关于元始仪的核心史料。此外,在阐释秦汉祭祀演变时,该书过度诠释了相关史料,夸大了秦汉东西祭祀格局之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古代文献材料所载与春秋时期齐桓公西征相关的西河、大夏、流沙、西吴(虞)等的地理位置及水陆交通路线重新进行考证的基础上,认为齐桓公西征最西仅达于今晋、陕两省交界处的陕西韩城县一带。其征伐的地点主要位于今晋南平陆县一带。依春秋时期的交通状况分析,其根本不可能进入今陕西北部地区,更不可能长途跋涉进入今新疆境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