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推动了黑色幽默这一文学表现形式在中国作品中的广泛应用。许三观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充满痛苦的生活以及令人苦笑的挣扎经历给读者以震撼,而这正是黑色幽默所要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风中那首歌久久不散——《许三观卖血记》精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三观卖血记》以十二次卖血仪式,抽象出傻子许三观的一生。仪式化的小说像戏,像诗,也像歌。举重若轻地勾画出无休止的生死锁链中生命的本然情态。此种情态往往潜隐着神性。  相似文献   

3.
谢汝朵 《肇庆学院学报》2009,30(4):10-12,93
余华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关注现实、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的作品。作者凭着他卓越的想象力和极大的温情描绘了卖血这种磨难的人生并由此而产生的悲情。  相似文献   

4.
余华擅长重复叙事的运用,几乎驾轻就熟,其名作《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叙事不仅是作品结构的主要手段,也是构成细节的主要手法,并造就了作品一种无尽的意蕴:形式的审美和主题的深邃。  相似文献   

5.
曾被誉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的创作越来越注重人物和叙事。《活着》是他创作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继续保持了他对生存的肯定与温情。虽然余华尽量要淡化时代背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创造纯民间的场景,但从作品的事件描述上读者依然清晰地阅读出了那些时代因素。这是越中小镇城市贫民的生存状况。主人公许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写成。作品中质朴无华的人物对话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不仅表现出鲜明的民间意识,而且构成了一部活生生的民间历史读本。同时,余华在小说中尝试了一种众人发言的“他们说”的话语方式,也就是一种“群口”的话语,让更多的人发出声音,这也是一种集体话语的展示,从中透露出某个群体的观点与看法,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民间话语,使民间话语得以最大限度地呈现。  相似文献   

7.
余华坚守以人为本体的乡土叙事。本文将以余华的乡土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个案文本,通过平民生存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三方面,分析作家余华的乡土文本如何重构了乡土文学本真的平民生存叙事。  相似文献   

8.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主要由人物直接引语叙述修辞来展示的小说,大量直接引语的配备增强了文本的直接性、生动性和戏剧性,对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文本中也存在许多有悖于相关准则的直接引语现象:从直接引语的结构来看,文本中存在少量直接引语的变异形式;从叙述的流利性来看。有的直接引语并不干净利落,显得相当笨拙;从人物对话原原本本的记录来看,有的直接引语不符合现场对话的叙述语境;从特殊的音响效果来看,有些直接引语与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不相吻合,等等。这些具有“前景化”特征的直接引语,对凸显文本主题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九十年代初,以《在细雨中呼喊》为开端标志.中经《活着》,再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创作立场从此前的先锋漫游终于走向民间回归。作为体现真正民间回归精神之作的《许三观卖血记》。其回归的彻底性体现在民间叙事话语、民间记忆中的历史形态以及民间平等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许三观卖血记》在“无所事事”的叙述里逼近民间的生活事实,在对两个人的故事的讲述中表达了作者对民间不平等的生存法则的看法,借助许三观这一形象,余华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生命主题。《许三观卖血记》与余华前期先锋小说比较,不同的是它由超现实的虚构转向呈现客观事实,而满怀温情和揭示残酷是余华不变的情感和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为了彰显语言张力,增强文本表现力,先锋作家余华进行激进的语言实验,创作了一批极力突出能指形式的文本,广受好评。其作品语言呈现出的鲜明的音乐性特征为学术界所津津乐道。本文对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一个地主的死》中的叠音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其叠音修辞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余华近作《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和分析,从四个方面说明余华受西方作家影响较深:受博尔赫斯的时间理论影响,余华在叙述时采用重复与循环的叙述结构;罗兰·巴特的“零度理论”让余华在写作中情感零度介入;川端康成清丽的语言一直影响着余华,让他的语言风格从“铺张扬厉”转变为“清新质朴”;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存在主义对苦难的超脱和激烈态度,被余华分别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许三观卖血记》以卖血为主线勾勒出一幅以身体为中心的苦难图景,从血与生命的紧密联系来凸显对内在血缘血统限制下的身体的重视,展现出传统的对身体无限崇拜的身体观。生存之下的身体成为存活的支点,苦难的载体以及肉体享乐与寻求偿还的对象。与此同时,以极端的方式——卖血来获取生活资料使得身体商品化,商品化下的身体是对传统血肉神圣性的背离,打破了纯粹以血缘血统为纽带的传统的身体观,并以情与爱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叙事修辞学理论,对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进行了文本细读.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声音距离的变化中,发现了作者的隐退及其情感的转变,并探索到其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性因素.对小说历史叙事的分析,不仅发现其构成了虚构故事的现实性依据,进一步则透过意识形态的壁障,深入到故事的"潜文本".声音的距离与历史叙事共同为虚构叙事的可靠性提供了方法与意义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风格不同于以往,他运用的是一种具有本初性特征的内部语言。作者介绍了内部语言和它在小说创作中的优势,以及它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旨在通过对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进行分析,揭示出造成主人公苦难命运的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和人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对余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作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许三观卖血记>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两部作品都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描写普通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遭遇的苦难,呈现出"含泪的微笑"的阅读效果.但<许三观卖血记>重在透过时代的演进将人类的生存困境定格在沉重的历史底蕴中,从而揭示人类内在精神状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则侧重再现当今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揭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0.
电影艺术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承担着传递真知、生存关怀的“诗”之职责.电影《斗牛》(2009)是一部反传统的抗战影片,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生存境遇和复杂的人性呈现出来.影片塑造了一个存在主义英雄牛二,他用西西弗式的坚韧承担生命中的苦难,对抗世界的虚无与荒诞.他在各种境遇中不断选择、自我塑造,逐步超越自我,走向生命本真,实现生命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