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层言论     
《领导决策信息》2012,(1):2-M0001
温家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2.
《领导决策信息》2012,(1):16-I000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1年12月28日在北京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温家宝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作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2,(48):16-17
“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有必要、也有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要精心设计征地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开展相关工作,明年一定要出台相应法规。”  相似文献   

4.
曹华飞 《领导科学》2013,(21):20-21
这一轮的新型城镇化,明确提出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决定了城镇化的着眼点和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农民工市民化上。农民工市民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因地制宜有序稳妥推进,不应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是强制将进城农民都变成市民,而是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降低门槛,放开政策,引导有意愿的农民落户。同时,确保他们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均等待遇。户籍和土地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产生大量因拆迁征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一新群体处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一个过渡阶段,思想观念上也处于一个由小农意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市民意识转化的阶段,而良好的社区意识是成为一个合格市民的先决条件,只有让失地农民建立起对城市新居住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社区意识,才能让他们在城市安定下来,才能让后来人对农村城镇化充满信心,才能让城镇化持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0,(8):23-23
最近.有关媒体在苏皖川等地采访时发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方通过大规模开展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解决小城镇建设“缺钱”、城市发展“缺地”的矛盾.使城镇化“变味”成了大拆大建和圈占土地,导致农民的产权、参与权和收益分配权“三权”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十年中国突破"中等收入增长陷阱"的关键抓手,也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然而,新型城镇化不能变成"赶农民进城",其关键是在土地制度改革上寻求破题。只有从根源上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扩大建设用地供给,减少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才能解决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房价高企、社会矛盾凸显、"土地"城镇化而非"人口"城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正在弱化。土地的保障程度取决于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土地提供的收入稳定性和重要程度。问题是,在城镇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农村实际有多大比重的人口拥有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农民拥有的土地是否能够提供稳定充分的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城镇化推进速度虽快,但数据下掩盖的却是丧失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躯壳膨胀的现实,人的城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更出现了人口外流的逆城镇化现象。城乡人口的流动意向展示的是土地红利的利益归属的预期,在人口红利渐退的今天,依靠土地再次分享改革的红利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尤其是土地农民的诉求,如何实现对土地红利的正义分配,实现改革背景下的制度红利由仰赖土地的外拓型、爆发式的增长到内增型、温养式的可持续增长,是当下城镇化以及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14,(17):135-136
正城镇化须解决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在过去十几年的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中国现在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非常高"。不能在城镇化过程当中损害农民利益,要解决好土地增值收益更加公平分配的问题。(《中国青年报》)转换政策思维最重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说,当前经济面临的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地权的困境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爱恋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 ,他们把土地当作命根子。但现在的问题似乎是农民想离开土地 ,他们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疏远。他们对土地粗放耕作 ,甚至造成大量良田荒芜。湖北省广水市杨寨镇刘畈村的个别村民小组有一半以上农户举家离开农村 ,数年不归。他们的责任田有的被其他农户以低价承包 ,有的干脆抛荒。[1]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土地承包给农民耕种 ,这是共产党最为自豪的仁政。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陈锡文把家庭承包经营看作是农村改革“伟大成就”之一。[2]原中央政研…  相似文献   

12.
昆山市花桥镇紧邻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是江苏省的东大门。近几年来,全镇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急剧减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缩小,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也在不断减少,急须寻找新的途径来致富百姓,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收益。镇党委、政府通过组建富民合作社吸引群众入股,利用征地补偿费等社会闲置资金,建造标准厂房和打工楼招商出租,以股金分红抵补经营土地的收益,让农民失地不失业,年年有收益。  相似文献   

13.
林劲松 《决策探索》2014,(12):58-59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近郊乡镇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过去对集体土地的使用一般采用征用的方式,新形势下这种方式将面临限制或约束。通过征用改变土地性质为国有土地,这种方式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对农民的拆迁安置。各地区主要按照本地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等文件执行。文件主要涉及的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农民的社会保障、住房等问题。从文件给予的补偿标准和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多地给予农民的补偿大约占到土地改变性质以后拍卖价格的30%~35%。这种方式为近郊地区快速推进园区建设、乡镇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张弥 《决策探索》2014,(20):22-24
城镇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但在我国现行土地体制下,面临着土地供应不足、地方财政对土地高度依赖、土地使用效率下降、农民权益和粮食安全受到影响、卖地和工程腐败不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土地应当怎样管理,怎样推进体制改革,都是下一步深化改革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最大瓶颈,要数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建设空间不足.通常的解决思路主要是通过合理布局下的集约化,节约土地拓展发展空间,但总有难以协调和解决的农民利益冲突问题.尽管有些城市采用诸如"土地换社保"等方式,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身份转换,但许多农民却不愿意以失去土地和熟悉的生活方式成为城镇居民.丽江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采用"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丽江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给我们带来以下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孟白 《决策探索》2015,(2):32-33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建筑业大省。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建筑业是一个不需要土地、不需要大量资金、不增加环境容量但地税收益多、就业容量大,能够迅速带领农民致富、带动多行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的重要时期,河南省建筑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机遇。因此,河南应以农业人口大省为基础,充分发挥人口资源优势,深化建筑行业改革,提升全省建筑业整体竞争力,努力将河  相似文献   

17.
省部声音     
正姜大明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问题,农民关心,城里人也关心。城里人关心能否到农村买块宅基地盖房子、建别墅。必须明确,城里人到农村买地建房属于"逆城镇化"行为,是坚决不能允许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大批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成为失地无业农民,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生存问题,大批农民进城务工,迫切需要解决就业岗位问题,城镇企业机制转变后,大批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就此,记者来到漯河市劳动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只见主任邵胜利,接待了一拨又一拨咨询人员,嘶哑着干渴的喉咙,招呼我先坐下.  相似文献   

19.
<正>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句话早已融入广大农户的意识里,土地促使他们越发勤劳,土地让种植、养殖成了他们的“世袭职业”。只有在土地面前他们才容易体味到自尊、自信。因此,背弃土地,远走他乡并非农民增收的唯一途径,只要在他们熟悉的土地上注入科学管理的营养液,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实现自我意识的超越,发挥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一点,笔者在西昌华宁有限公司园艺场感悟颇深。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周边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土地保障;进而传统的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受到冲击,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农村社会保障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