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不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创造性和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这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实践中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恢复农民有限权力为主要内涵的农村第一步改革,成功地运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根政策杠杆,唤醒了在“一大二公”体制下沉睡的中国农民,使长期蕴藏在广大农民中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快迸发出来,从而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腾飞。然而,遗憾的是,接踵而来的、旨在向农村深层推进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却并没有起到人们预期的效果。相反,自1985年以后,农业连续萎缩徘徊。原因何在?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尊重、维护农民的个人利益和要求,来分析我国农村第二步改革受阻的原因,并从中悟出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3.
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农村工作的主题。农村第一步改革从放宽经济政策入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在经营权限、经济利益等方面,调整了国家、集体与农民个体的关系,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积极性,释放了家庭能量,使“六五”期间农村经济出现了一次飞跃。这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事实,无须繁述。  相似文献   

4.
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1984年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初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初步解决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长期短缺的问题,并由此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生产力大解放、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大大加快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为中国的重新崛起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但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农村第二步改革没有跟上,农村形势时晴时阴,变化不定。总结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经验,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必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增添新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5.
十年来的贵州农村改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对贵州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及购销制度进行的重大调整,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成功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建立发展商品经济的新秩序开辟了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农村改革的十年,是贵州解放以来生机最旺的十年,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十年,也是  相似文献   

6.
保护农民利益与深化农村经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农民利益是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内在动力。我国农村经济的第一步改革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于尊重了农民的选择,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近年来出现的农业比较利益趋于下降的分配格局使农村经济改革举步为艰。因此,要继续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必须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多年受束缚的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使农民占80%的中国大大地向前进了一步,农村经济和农民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第一,农民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积极性得到大发挥、大提高。人在生产力诸因素中是最活跃的,特别是我们湖南在农田生产机械作业水平低、基本靠人力从事简单劳动耕作的情况下,人的积极性更具有决定作用。人多地少的中国靠农村经济改革带来了农业大发展,实现了解决“温饱”而向“小康”目标前进。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生产多少、好  相似文献   

8.
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对调动农民积极性进行了不懈探索,这深刻体现在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政策上。调动农民积极性不仅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提,而且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刻剖析党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途径,即:利益刺激、制度解放、引导和教育农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结合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坚持和发展了小农经济理论:指出农民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农村市场化建设的主体,而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农民同时也具有经济理性和经济利益;提出"三位一体"来实现小农经济的规模经济;通过提高农民,用科技武装农民和农业;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产业融合以及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等来实现小农经济的现代化。习近平在小农的地位、性质和特征、小农经济规模路径和现代化路径等方面坚持、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小农经济理论,为马克思小农经济理论中国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万里同志在农村书记会议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农村的形势这样好,农民的积极性这样高,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三中全会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其中关键又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么,为什么农业生产责任制能够调动和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呢?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农业生产责任制把农民进行生产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因素统一了起来。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决定因素,要发展生产力,首要的就是要调动人们进行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进行生产的极大劳动热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使广大农村孕育和产生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但是,由于“重农轻商”的传统文化严重桎梏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广大农民世世代代被捆在土地上,始终摆脱不了贫穷的困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一场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农村经济大变革迅速席卷了全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久被压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治穷治富的热情,给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农村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固有而贫瘠的耕地上分离了出来,投入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有力地推动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这不但使中国农民从此找到并走上了致富之路,而且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经济学界称“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为第三世界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2.
农民经济行为的二重性与土地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具有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积累和土地资金投入,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功能的土地制度,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而进行土地制度建设,必须从目前农村生产力的状况出发,着力于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的经济行为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土地制度只有适应它的要求,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深入考察农民的经济行为,分析农民经济行为的性质、特点和内部矛盾及其与土地制度的关系,才能把握土地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构思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中央提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并确定把“多予、少取、放活”作为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多予,就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少取,就是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放活,就是要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央把农民收入问题放在了“三农”问题的核心位置,并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工作侧重点放在了做“减法”上,亦即旨…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与出路1.1978年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系列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推进和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1978年至1986年全省农村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左右,尤其是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记录。以无锡市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地方虽然已开始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实践,但是,如何正确认识规模经营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怎样解决规模经营中的相关矛盾,以及规模经营应当坚持哪些条件等,仍是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一、土地规模经营的客观必然性土地规模经营作为农村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井非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即农村由第一个飞跃向第二个飞跃迈进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可归结为三个方面:1.农村改革深化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逐步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同时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这是一项适合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应当长期保持稳定.但是,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的路子尚未明朗,联产承包责任制还不尽配套,一些农民因怕政策变更而产生短期行为,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只顾抓眼前经济发展而忽视整体大局,农村中人口膨胀、水土流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农村普遍实行,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经济模式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积累融为一体,使农民家庭变为从事农村经济运行全过程的生产和消费单位。随着农村经济的这种转变和突破,农民开始注重生产效益和经济利益的结合和统一,这就对农户生产、消费、积累及其关系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期导读     
《理论界》2001,(2)
农村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做好全方位的农民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起广大农民奔小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改革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在改革的大潮中,所有制结构的改革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最先冲击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集体经济模式,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从此,集体经济以它特有的新面貌率先将人们逐渐导入对传统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思考之中。循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云南省在改革中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和发展特点,提供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思路,就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以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发端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城市改革和更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地回顾农村改革的历史,清醒地认识和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