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句老话:"开卷有益",是说阅读的好处的。可是阅读是要有阅读的方法的,不能盲目"开卷",否则,你会读着读着就读"傻"了。打开一本书的时候,也要把你自己打开,一本活的书和一个活的生命体的交流,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读过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这"卷"就算"开"了,而多年以后,那本书或那篇文章仍在你的灵魂深处起着作用,那才是"有益",因为它已经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了。  相似文献   

2.
孔见 《中华魂》2012,(22):24
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邓小平是注重实际的实用主义者,不问姓"社"姓"资",只要能把经济搞上去,怎么搞都行。"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说邓小平重视实践,这是正确的,他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反对空谈。他提出"三个有利于",把它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具体方针、政策、措施成败得失的标准。但是,说邓小平不重视理论,不讲发展的政治方向,把他描写成一位不问姓"社"姓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作文的原点?"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很显然"心声"、"情动"就是作文的原点。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见解或说法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以致作文教学成了每个教师都觉得棘手的问题。如何跨越这条鸿沟呢,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呢?一、要让孩子作文有真意叶老说过:"要让我们的孩子诚实地说自己的话",  相似文献   

4.
《老友》2005,(9)
这是人类适应自然,天人合一平衡的自然规律。人的一切生理活动有周期性的节律,我们称生物钟,生物钟紊乱就会生病生癌,甚至死亡。对人的一生民间有种"魔鬼时刻"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人类逢7年或6年有一个周期,以7年为例,第一年神经内分泌系统旺盛,精力充沛,至第七年就衰减到最低,周而复始,到84正是低潮,加之过去最多活七八十岁,就难过七年的12个周  相似文献   

5.
正上个月,网络上先是在讨论"把英语踢出高考",但有人说,英语比数学重要,学好英语才好出国,好移民,语云,"英语记不牢,终身在天朝"。后来话题就转换成"把数学踢出高考"了。后者获得的响应比前者高。"除了数钱,一辈子没有再用到数学",这个说法很有感染力。虽然不一定真有人觉得有任何可能"把数学踢出高考",但"踢数学"本身会带来快乐,可以发泄另外的情绪。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呢?说得严重一点,作为一个时代的腐朽的标志,我觉得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贬低知识,蔑视理性的境界。在成年人的世界,一本正经地面对知识已经是令人嘲讽的事情。你在公共场合偶尔会看到有成年人抱一本小说,但这种文青范也显得那么罕见。如果你发现有一个人在读数学书,仅仅是为了知识,而不是为了学位和职称,那么恭喜你,你运气好,可以去买彩票了。  相似文献   

6.
易立竞 《可乐》2008,(11):52-52
陈可辛说:"在香港演艺圈,我只会管一个人叫大哥,这个人就是曾志伟。今天的香港电影圈,起码有一半比他年轻的导演是他帮过的。我觉得电影圈没有一个人会比他更无条件地去帮人。他是一个永远不计较自己会得到什么的人。不论什么人找他,他都会帮忙。他就是为了帮别人而生的。"  相似文献   

7.
古人的解梦     
分析困扰本身是表层的基础心理技能,激发潜在能量才是最终的解梦之道不久前,朋友说了一个关于梦的故事:"有一个秀才去赶考。这个秀才去的时候,心里很忐忑,一直想会考成一个什么样子。结果就在赶考的前一天,他做了三个很奇异的梦,第一个梦是他在墙头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他在雨天出去,戴了一顶斗笠,还打了一把伞;第三个是梦见他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女人,跟他背靠背地睡在一张床上。那么他觉得这三个梦都不同寻常,于是就去找算命先生解梦。"  相似文献   

8.
梅巧玲的家世之谜 梅巧玲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寓所名"景和堂",故又称"景和堂主人".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剧学的书,说梅慧仙就是梅巧玲.有个绰号,因为他长得胖,所以又叫胖巧玲.梅慧仙小的时候很贫穷,关于他的家世,说法不一.传统的说法,梅慧仙的父亲叫梅天材,是泰州的一个雕刻艺人.还有一说,大文学家潘光旦写的《中国伶人血缘史》中提到,梅巧玲的父亲叫梅鸿浩,不是小作坊艺人,是怀宁县的知县,死了以后,家道中落.不管是梅天材也好,还是梅鸿浩也好,现在没有结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请了上海的戏剧史专家翁思再,翁思再在讲的时候,说梅巧玲的父亲是梅鸿浩,做过安徽怀宁县的知县,他的说法和潘光旦的说法是一致的.但是不管是梅鸿浩也好,梅天材也好,最后的死,都是葬在江苏泰州.因此关于他是哪儿的人,现在基本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江苏泰州人.在梅巧玲父亲死后,梅巧玲又去往何处?又有两种说法,一说他的母亲颜氏带着梅巧玲,还有另外两个弟弟来到了苏州.由于生活无着,就卖给了江姓人,江姓人对他们不好,最后江姓人又把他转卖给苏州福盛班的班主叫杨三喜的.他的母亲颜氏最后一人返回泰州,终是贫病而死,两个弟弟下落不明.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8,(22)
新加坡的一位领导人曾经在群众大会上讲过一个笑话,说有个新加坡商人来中国做生意,去一个餐馆吃饭,想吃"炸鸡蛋",但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变成了"炸弹",差点没吓着我们的店小二。原来,他不知道炸字是多音字,一个念二声,一个念四声。  相似文献   

10.
家有中等生     
刘继荣 《可乐》2008,(1):38-39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们班共有50个人,每次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23号女生",没有一个值得炫耀的地方。他看到娱乐节目里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看到一则九岁孩子上大学的报道,他很受伤地问女儿:"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女儿说:"因为你不是神父啊。"老公无言以对。我不禁笑出声来。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09,(1):33-33
一个日本商人买下了一辆船去远航,船上搭乘六个人。途中,日本人的重要文件在船上丢失了,剩下的五个人都成了嫌疑人。第一个人是船长,他说他一直在开船,有录影机作证。  相似文献   

12.
狂热推车儿     
王曦煜 《可乐》2008,(9):16-16
"推车儿"是狂热的观鸟者"twitcher"的音译。杨顺成有个圈子,大伙儿彼此称呼为"推车儿",喊起来特别带劲。他们去哪里观鸟都喜欢说"闪",这像是一个江湖暗号。我采访杨顺成时,他正捧着刚冲印出来的斑头雁照片笑眯眯地看着。6月份,他刚去了趟青海湖。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面临着更多更广泛的精神、道德困境.同大部分现代派作家不同的是,福克纳不仅仅描写现代人的困境,他以其系列作品指出了现代人面临精神、道德困境的出路.他找到的用来拯救现代人的方法,便是回到传统,回到永恒,回到传统中有生命力的那一部分中去.他认为在传统的制度中有一种真理的观念,那便是"勇气、荣誉、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他相信只有这些"人类昔日的荣耀",才能帮助现代人在荒原般的现代社会中像人一样生活.  相似文献   

14.
刘军 《源流》2011,(15):66
2011年是瑞士驻华记者阿鹤腾先生的"本命年",他第一次来华工作是1986年,照他的说法,他在中国横跨了五个"五年计划",他用"夜与昼"来形容中国这些年来的巨变。阿鹤腾喜欢骑着一辆老旧的"永久"自行车去采访。他认为骑车采访  相似文献   

15.
《百姓生活》2008,(11):32-32
在当今的健康医学领域,有一些说法曾被奉为"真理",但新的研究证实,这些说法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科学家称,该是揭出真相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6.
正王振清这个人长得虎背熊腰,黑脸厐,不讲话时,表情很严肃,只要他张嘴说话,就很幽默、很风趣。初见王振清的人,都觉得他长得憨厚,像个大将军,也有人觉得他像个"黑脸包公",脸上"挂官相",总的评价就是个"武将"不会是"文官"。  相似文献   

17.
安顿 《可乐》2008,(1):24-24
旦旦是我的小外甥,14岁,在北京一所重点中学读书。今年旦旦过生日,我没像往年一样给他买"惊喜",把不准什么东西能让他惊喜。我问他:"你想要什么?"他眨眨眼睛说:"小姨,你觉得如果我给斯皮尔伯格写一封信,告诉他我爱死他的电影,他会给我回信吗?"我给他讲了个故事:"斯皮尔伯格小时候,像你迷恋他一样迷恋一个大导演。他去片场门外等,人家没时间见他。他下定决心拍电影,见那人。有这样的童年经历,他一定不会怠慢一个来自中国的小影迷。"旦旦眉开眼笑。我想他也就是问问。  相似文献   

18.
正著名作家木心是怎样的一个人?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作家陈丹青说,木心是一个无解的谜。虽然无解,可许多人在读木心的作品,他们都渴望了解木心。我在读木心作品的过程中,开始对他有了些理解和印象。我觉得木心是个"忤逆"却"和顺"的人。他特别有个性,一贯特立独行。从童年开始直到终老故土,他就一直很"忤逆":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是和顺的,他从不按照别人的意愿来过  相似文献   

19.
关于"OK"的出处,有20多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有一位制造干燥食品的商人名叫奥林·肯德尔,他的产品被用作军粮,每一块压缩饼干上都印有他姓名的缩写"OK"。军粮很受欢迎,因此这个商标非常著名。也有一种说法是,"OK"最初是美国铁路扳道工人的用语。当班时,如果铁路上一切正常,就说声"All correct",由于"All"音接近"O","correct"音接近"K",为了方便,工人们就直呼"OK"。现代的手机短信促使一大批缩写词诞生,但都无法跟"OK"相比。语言专家说,"OK"之所以流行了一个多世纪,是它的与众不同:单词清晰、发音简单,  相似文献   

20.
《新天地》2012,(3):43
你是否有时在答应某件事或某个人后又后悔了呢?那你可能患了取悦别人的毛病。无法说"不",是一种控制力差的表现。如果你觉得很难说"不",那你可能太在乎他人了。考虑你自己的需要,并要记住,你有一切权利说"不"。学会说"不",并享用你所得到的剩余的时间、精力和空间。如果你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