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到民族学──中国民族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科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到民族学──中国民族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科优势黄惠焜1995年9月15日至19日,中国民族学学会在大连召开了主题为“中国民族学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学术讨论会,着重研讨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口民族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问题,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民族地区现代化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国内的变化,为许多学科研究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些学科的研究在“文革” 期间曾一度中止,民族学就是这些一度中止的学科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在开展中国民族研究的科学工作方面已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一九五六年初,成立了全国民族事务委员会;为研究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进行了普遍的民族考察工作。他们的工作成果使得编撰中国历史和中国民族学系列丛书的任务有了可能。“文化革命”一开始,民族学就被宣布为反动的资产阶级的伪科学,这一学术领域中的研究实际上已被停止,专题学术著作和有关刊物也被停止出版。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十年内乱时期,我国的民族学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66年为第一阶段;1976年以来为第二阶段。 关于第一阶段,前几年已有不少文章介绍、总结过其成就,这里只略提一下最主要的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理论科学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用列宁的话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是“历史的理论”。民族学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向前发展。民族学的形成有一段漫长的历史。彭尼曼(T·K·Peniman)写过一本《人类学百年史》(包括民族学),实际上,无论人类学或民族学的建立,都远远超过一百年。民族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民族学资料的发现和搜集远在公元前2550年到前2095年左右,我国历史上黄帝到尧舜禹的传说中,就发现华夏联盟以及东南部的九黎、三苗,北部的熏粥、山戎、肃慎,西部的蜀山氏、羌、西王母、四岳,东部的岛夷,并纪之于书。  相似文献   

5.
前进中的中国民族学——对新中国民族学发展历史的回顾马启成中国民族学,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近20年,在党的基本路线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在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经过老一辈...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民族学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 ,但始终没有脱离各民族的实际 ,在为中国各民族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面对新世纪 ,中国民族学的前景、研究取向 ,只能置于新的世界格局中来加以审视 ,在全面深入地研究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的前提下 ,建构自己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 ,在为西部开发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做贡献的同时 ,也可进一步丰富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李绍明先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民族学学者,他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建国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他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曲折的发展历程.作为建国后的新型知识分子,李绍明的学术研究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亦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以及区域学术传统对其研究的形塑.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知识的任何一个科学领域里,都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工作构成了本国科学发展的一个完整阶段。杨堃教授富有创造性的一生经历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的一生反映了中国民族学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迈出第一步开始,直到今天的全部发展过程。这个几乎与本世纪同龄的人(生于1901年10月8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动荡的十年,现在仍然是中国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民族学学者之一。每次翻开新出版的中国科学杂志,你都能读到他的研究论文,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从1956年到1981年该学者发表了将近二十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  相似文献   

9.
台湾民族学的祭祀圈与信仰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民族学在西方欧美学术传统的较深影响下,特别重视田野调查,其在吸收西方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时,也注意与田野调查实际相结合,这显然是一条有利于创新的学术路线。本文所论及的“祭祀圈”和“信仰圈”原本是台湾汉人社会组织的一种,属于民间信仰范畴,是客观自在的社会现象,但在其研究中,以施振民、许嘉明和林美容等为代表的学者却将其深化为一种有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很值得广泛地借鉴和学习。本文主要叙述了这一理论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内涵及其所适用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现状与前瞻宋蜀华中国民族学学会第6届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民族学学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这次会议能在这风光如画、热情好客和驰名中外的西双版纳举行,不仅体现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领导与同行之间的密切合作和...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模拟方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手段,已经在国外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这种现代化的研究工具与民族学和人类学传统的经典方法相结合,为学者们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国内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世界学术信息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我们奋起直追还不算晚.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问题开始超出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关系范畴,这就为中国民族学研究不断拓宽学科的“国际视野”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民族综论》正是紧扣这一时代脉搏所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该书具有研究框架综合、研究内容新颖、点面分析结合等特点,在将民族学理论方法应用于国际民族研究和深入了解世界各民族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学的学术渊源、整合历程与当代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学是直承西方民族学而来,从学科特征上来说,它与西方民族学有着学科上的一致性,但中国民族学由于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本文在对中国民族学的学术渊源、整合历程与当代开展等三个时代或三个方面作详细考察的基础上指出,一个新兴的民族学派———中国学派,已经初具规模,并在中国的学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学科角色。  相似文献   

14.
[提要]从《严复研究》开始,林耀华始终将“科学”贯穿于学术工作与人才培养。在林耀华的学术生涯中,他以科学树立规范,以科学服务社会并以科学开拓新领域,履行了一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先驱者的使命。林耀华的学术生命折射了整个中国百年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反映出社会科学学术生产的动力与价值。20世纪9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学科建设的科学坚持造成冲击,实验式、感悟式、自省式的民族志写作和研究影响了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规范性,影响了学科公信度,也使学科的学术地位逐渐边缘化。回归科学的学科发展,坚持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践行联系实践的人才培养,才能让民族学人类学融入学术服务现实的主流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9月21日至27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19个民族成分的代表170余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56篇。 这次讨论会以“民族学与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议题,突出两个重点:第一,中国少数民  相似文献   

16.
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民族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学。在这一口号的激励之下,民族学家努力工作,成绩显著。昔日几濒绝灭的学科,一时间起死回生,朝气勃勃,出产品,出人才,又开始赢得声誉,赢得信任。中国民族学已经起步走向世界。 但是,要实现建立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愿望并不容易。不仅要求我们看到成绩,还要求我们反思历史,明了现实,规划未来,切切实实地自我解剖,而不要让口号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在西南民族研究方面建树卓著,是中国民族学界具有跨时代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围绕李绍明先生如何定位与表述"西南"以及怎样推动"西南研究"等问题,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进行了学术回顾,思考当代中国民族学的西南研究如何在前人开创的区域研究传统上,获得研究视野和范式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将这些方法予以综合概括就形成了该学科的方法论框架,民族学自不例外。文章拟对民族学方法论体系进行必要梳理,阐释西方文化人类学发展历程以及“民族学中国化”探索之路,针对中国民族学方法论体系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予以正视和思考,以期对中国民族学方法论体系的合理建构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地理民族学是介于地理学和民族学的一个边缘学科,最初在苏联形成。六十年代我国翻译家将介绍文章译成汉文在刊物上发表,当时译为“民族地理学”,我觉得若按学科本意译作“地理民族学”(Geogethnography)比较确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五十年代末苏联出现了地理民族学,以特定地区社会历史发展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各族人口和民族成份的变动及引起变动的原因为研究对象。不久引起普遍重视。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们对它还不很了解,更未开始系统地研究。为使人们知道这门学科是干什么的,研究意义何在,仅就本人肤浅之见写成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设成就进行提纲挈领地回顾与展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四川哲学学科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峥嵘岁月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奋斗之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哲学学科经历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前进阶段,自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末的繁荣发展阶段,从21世纪以来直到目前的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新时期这三个历史阶段。在新时代里,四川哲学学科还将紧随国家学术热点,扎根巴蜀、放眼世界,立足传统优势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宗教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