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广雅疏证》因声证义的过程,往往就是揭示同源词的过程。作者确认同源词的主要根据是声纽。扩充于《广雅》之外的同源词揭示往往具有词族研究的性质。对于同源词的揭示,是《广雅疏证》为现代语言科学的建立所作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名物关系的阐释,是《广雅疏证》的一个重要内容。《广雅疏证》中阐释名物关系,重在考辨异名同物和同名异物,其阐释面面俱到而细致入微。在阐释中亦或对同源词有所揭示,亦或对有关误会和谬说有所辩驳。  相似文献   

3.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明确提出了“命名之义”的概念,对语词的孳乳派生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归纳了同源词的词义关系,其中对词义相关类同源词的分析,特别是对相因类同源词的分析,对当前同源词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雅疏证》以类比手法所说明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语言现象,表现在3个方面,即:词的同源现象、一物异名或一事异称、新词(双音词和新的单音词)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广雅疏证》的写作时间梁保尔,雷汉卿关键词:王念孙,《广雅疏证》,写作时间《广雅疏证》的写作时间,最直接的记载可见于王念孙写于嘉庆元年(1796)的《广雅疏证叙》。叙曰:“念孙不接昧为之疏证,殚精极虑,十年于兹。”①因此可知《广雅疏证》当作于1786...  相似文献   

6.
胡继明教授继<〈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巴蜀书社,2002)之后,又推出了<〈广雅〉研究>,由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著者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超越,是雅学研究的出新之作.  相似文献   

7.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集中体现了清代训诂研究的最高水平,梳理其中有关语源研究的材料对传统语源学史和当代语源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重点考察统计“转”(即转语)在该书的使用分布情况,那些涉及词(字)的语音关系确实相同相近的“转”除可能指同源词外,还可能指联绵词或名物词及其一个音节的不同书写形式,理解时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者治学的最大成就,一是辑佚,二在校勘,这两项工作是古书本子完善可读的基础。乾嘉以来经学大师的几部重要训诂著作,都是训诂、校勘和补遗的混合结晶。其中王念孙《广雅疏证》一书,诚副顾炎武所称“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不可无,而后为之”之传世佳作。段玉裁折服王氏《广雅疏证》之成就,称誉王氏“天下一人而已”,亦非过辞。综观《广雅疏证》,全书虽重在精审词  相似文献   

9.
《广雅疏证》以"凡"语所说明的各种词义现象情况,包括七个方面,即:说明词的含义、说明词义引申现象、说明正反同词现象、说明两个词的含义相近、说明《广雅》和《说文》某些词义训释的理由、说明具有某种特征之物皆有某种含义、说明在散文对文情况下词义范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和钱大昭的《广雅疏义》(合称"二疏")均集疏义与校勘于一书,是清代《广雅》注释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清代训诂学成就具有总结性意义。"二疏"体例不尽相同,补正脱文讹字各有详略,训释字义则十同八九。论搜辑之博,疏解之精,二者难分轩轾。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界对《疏义》的研究严重不足,对其内容和价值更是缺乏客观的认识。在全面把握"二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二疏"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尝试建立关系数据库,全面、客观地展示"二疏"在撰著体例、词义训释、文字校勘、佚文辑释等方面的异同,通过开展多层面的专题比较研究,以改变学界长期形成的重《疏证》轻《疏义》的研究现状和弥补二者各自研究的不足;同时,复原清代《广雅》注疏的真实样态和整体面貌,纠正《疏证》价值远高于《疏义》的认识偏误,为客观评价《疏义》和《疏证》的学术地位提供可靠的材料依据,也为人文学术研究的数字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之言"是常用的训诂术语,前人对它的含义及用法有不同的看法。《广雅疏证》是一部由训诂学向语源学推进的辉煌巨著,在考察统计"之言"在该书中的使用分布情况之后,发现"之言"涉及的词(字)除大多指同源词外,还可能指通假字、联绵词或名物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等,有时甚至只是一般性地解释词义,理解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广雅疏证》乃清代朴学大师王念孙依托《广雅》一书以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的集大成之作,堪称传统小学著作之典范。段玉裁《〈广雅疏证〉·序》誉之为:"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假《广雅》以证其所得,其注之精粹,再有子云,必能知之。敢以是质于怀祖氏,并质诸天下后世言小学者。"在疏证《广雅》的训诂实践中,王氏父子博考群籍,触类旁通,不仅整体上融会贯通《广雅》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广雅疏证》具体例证的分析,认为王念孙已能区分语言义和言语义,但在释义中王念孙仍然依照传统"依文释义",更重视言语意义.文章分析了《广雅疏证》中"依文释义"的几种常见方式.  相似文献   

14.
声训之出现甚早.<尔雅>就把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手段来运用.汉代学者运用声训所取得的训诂成就,把音义关系研究推进了一大步.戴侗等人运用声训把词的语源义探求与同源词揭示结合起来,拓宽了声训的用途.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运用声训广泛剔发词的音近义通现象,大量揭示同源词,创造了训诂学史上的最辉煌的业绩.王念孙以声证义,主要的根据是声纽.  相似文献   

15.
《广雅疏证》十卷,清王念孙撰.王念孙是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乾嘉学派的中坚人物,《广雅疏证》乃其代表作.他早年即广泛搜集材料,作准备工作;从四十四岁时开始撰写,“日以三字为率,寒暑无间,十年而成书.”尔后,又不断订正补充,锲而不舍,晚年遂成《补正》一卷.对这部凝聚着王念孙毕生精力和心血的巨著,前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段玉载即誉之为“不朽之作”.《广雅疏证》的内容极为丰富,成就  相似文献   

16.
对《广雅疏证》训诂术语“一声之转”“之言”“声近义同”“犹”表现的声转情况进行梳理,探讨王念孙古声类思想在具体训诂实践中的分合情况,进而深化对王念孙古音学思想和“就古音以求古义”这一因声求义理论的认识。研究表明,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基本遵循了他的古声类二十三纽的划分格局。  相似文献   

17.
《广雅疏证》中有大量的“对文异、散文通”,这种现象体现了在不同语境中言语义和语言义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反映了王念孙父子对语言义和言语义的认识。《广雅疏证》中的“对文异散文通”有两种类型:一组近义词的全部或部分词语的意义在“散文”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广雅疏证》是清代训诂学大师王念孙的代表作。在释义的过程中,王氏善于体察书证的文法微妙,发现语句的修辞方式,剖难解疑,使修辞分析成为训诂的又一利器。系统梳理《广雅疏证》中与修辞相关的术语以及修辞分析材料,对于训诂学及修辞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唐李善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方法训释《选》文,成为《文选》的不朽功臣,然而,其疏漏之处亦在所难免。对此,王念孙不仅在《读书杂志》中有集中全面的论述,而且在《广雅疏证》中亦颇多探讨。本文即立足于此,对《广雅疏证》中王氏有关《文选》李善注的质疑与指正予以爬梳整理并试加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20.
这些重出词辑自《中国古代十部词书索引》.《中国古代十部词书索引》,由杨正业、陈宜民主编。编纂人员有:陈国勇、张建川、刘莹、蒲世贵、(?)韵、曾照英、陈淑蓉、杨涛、李文生、李晓燕、沈时明。杨超参加了部分编纂工作。十部词书,指《尔雅》(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尔雅义疏》)、《方言》(据上海古籍出版社《方言笺疏》)、《说文解字》(据中华书局影印本)、《释名》(据上海古籍出版社《释名疏证补》)、《广雅》(据中华书局《广雅疏证》)、《玉篇》(据中国书店《宋本玉篇》)、《广韵》(据中国书店《宋本广韵》)、《集韵》(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类(?)》(据中华书局影印本)、《康熙字典》(据上海同文版)。除《广雅》简作“雅”外,其他九部书均以第一字作为书名的简称。部首、韵部或卷次亦相应简化。比如:丁 (?)诂下245。上雅诂(?)5.词条、书名、篇名、页码,四节标注.重出词,按《康熙字典》214部排列。《中国古代十部词书索引》不同于简单的单书索引,而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大型检索工具书。十部书共有形体20多万个,同一个汉字,形体多有差异,哪些是一个字,哪些不是一个字,既要进行整理归并,又要方便读者检索。整理归并结果,实际单个汉字只有5万左右。这种大规模的汉字楷体整理工作,过去没有人做过。笔者辛辛苦苦工作三年,全书已经完成大半。重出词的辑录整理,对汉字形音义发展演变的研究将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