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正>引言相比于其他国家,当代中国乡—城人口迁移的最大特点是迁移的不完全、不彻底,实现了人口从农村的流出,却并未实现人口在城市的定居[1]。住房已成为影响乡—城迁移人口在城市定居主要因素之一,农民工作为乡—城迁移人口的主体,解决其住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发布为标志,中国住房保 相似文献
2.
农民群体分化与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要完成农民从体现传统社会特性的“村民”角色向体现现代社会特性的“公民”角色的转型,即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民群体内部发生了分化,而且其不同群体市民化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我国的农民市民化必须结合实际,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按步骤、分阶段推进,而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正>引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过程。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农民工向市民转化,并激发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优化社会结构、缩小庞大的底层人口等,而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力资本成为阻断代际贫困、推动社会转型的关键。其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则是农民工家庭打破阶层限制、实现向上流动极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群体分化与文学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仲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73-77
群体身份是影响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出现了强烈的群体分化 ,其中既有文化间的鲜明对立 ,也有现实中的利益悬殊。这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强烈的群体变异特征 ,它既体现在作家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评判上 ,也体现在艺术审美风格方面。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区差距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这一点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GDP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的比较可以清醒地看出来。对地区差距,应当从辩证、历史、中外比较和全面等多角度去认识,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解决。从种种情况的分析看,我国地区差距总的走势是,到2005年前,东西部差距会继续拉大;到2010年前后,差距会开始缓解;到2020年至2030年,差距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群体分化组合是一种客观现象.从政治道德的视角看,社会利益群体的合理分化将加快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社会利益群体的过度分化则会削弱中共执政的道德基础,挫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道德动力,危及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的经济改革是围绕国有企业展开的。国有企业职工在经历社会阶层地位下沉的同时 ,也正激励他们不断流动 ,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新的生存空间和新的社会位置 ,并在分化重组的过程中 ,成为多种经济成份的重要组成因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国企职工分化重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是三位一体的、同一的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新兴工人群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变化是大量农民转化为工人等城市居民,这一社会群体是新兴工人阶层与新市民.虽然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在不断改善,但仍然没有走出二元化城乡壁垒,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本文对"农民工"群体的成长性与边缘性、维护"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权益、依靠新兴工人阶层的途径、新兴工人阶层的城市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来自农民工群体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农民工并非一个高度同质性的单一利益群体,而更像是一个“潜在性”的大利益集团。相应的,农民工群体对城市化存在着明显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认知态度及政策需求,也正是这种显著的差异性事实上将中国的农民工群体区分成了三级四个“隐性”群体。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指出: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跳出“身份城市化”陷阱,对各种与二元户籍制度相联系的福利制度进行同步的改革跟进,否则,由此引发的其他政策并发症将会严重冲淡、甚至导致改革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再者,城市化必然会涉及到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在这一问题上,应避免先入为主的将农民工视为改革的天然阻力,恰恰相反,如果国家能够提供必要的政策供给,甚至大部分农民工可以成为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由于其流动性、分散性和不容易组织集中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成为了弱势群体。自这个群体出现开始,他们就因其特殊的身份成为了广州各个大众传媒中的主角之一。从“农民工”这一背着历史包袱的词语出发,到“农民工形象”再现于不同的媒介之中,被不同取向/立场的传媒所叙述,获得了不同的指认方式。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到城市谋求发展的空间。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群体长期以来都游离在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成为我国一大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究其原因主要有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桎梏、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缺失以及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阻碍等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健全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并逐步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生态学的系统化、结构化视角研究我国的农民工问题.在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人类生态系统是农民工家庭所有适应行为发生的背景.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入,为研究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社会的和生物的相结合的方法和工具,相对于单纯的社会的或文化的方法而言,生态系统的方法使我们有可能构建一个可以容纳更多数据和指标的有关农民工问题的表达和解决模式.促进和保持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平衡,会促进农民工家庭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石苏谊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6):50-5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保护这一越来越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应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财政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研究基于这样的背景:一是我国处于人口转型及人口红利时期;二是我国工业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三是长期处于二元社会结构并开始向一元并轨的探索阶段.为农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财政支持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财政支持农民工技能培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基础性教育;二是免费职业培训;三是创业培训;四是免费或由财政给予补贴的成人教育. 相似文献
16.
姜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206-208
我国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90年代初开始,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打工谋生,如今已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经常让人联系到“农民工问题”,其中就包含着农民工犯罪率上升问题,社会对之非常关注。从介绍农民工犯罪的现状入手,对农民工犯罪的若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和遏制农民工犯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CHIPS2007流动人口数据,对农民工城市居住质量与婚姻稳定性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相对于在城市独立租房的农民工而言,合租和居住单位宿舍农民工婚姻不稳定系数变动增大;与居住非城区的农民工相比,居住在城区农民工婚姻更加稳定;与居住在平房的农民工相比,居住在楼房的农民工婚姻更加和谐。随着城市住房使用面积增大、饮水条件改善、卫生设备提高以及取暖设备完善,婚姻稳定性也显著增强。同时也发现农民工城市住房使用面积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农民工城市住房产权不显著影响该群体的婚姻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当下文学受社会农民工潮流的影响,对进城农民的描写形成一个创作的潮流。当下小说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场景设置,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农民工形象心理流变的历程图。作家并没有单纯描摹进城农民生存境遇,而是把农民工放在城市与乡村两种文化的冲突下,进行叙述,展现了进城农民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池子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75-79
本文以城市为视点,对近代农民工的调节与控制问题进行考察,认为以城市为中心的调控模式,表现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的调控模式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整合成系统的社会工程;各层面的调控模式严重脱节,无法形成合力,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进城所引发的"城市病"问题.尽管如此,都有其合理内核,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玮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9):72-74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程的加快,有关以城市农民工为主体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围绕拖欠工资问题而展开的“城市农民工讨薪现象”恰似一久治不愈的社会病,时时冲击着社会的和谐。这一现象也以辛酸与血汗告诫着人们,“农民工市民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