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的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能否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决定着作家创作的成败,也直接影响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关于主体论的争论已旷日持久,但作者认为,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文艺活动中毫不犹豫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此作为创作活动的理论指导.本文着重从创作的主体、创作的对象以及二者的关系来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一、主体的反映文学,作为作家认识、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手段,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对生活的反映不是主观对客观的机械摹写、“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观对客观的把握.主体在反映中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参与反映的过程,其反映的结果,也不是“镜像式”的纯客观的映象,而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渗透了主观的因素.两种反映论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认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反应的产物。作者采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反映作者的政治倾向,塑造出各种典型环境里的典型形象来为社会服务。而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着力研究语言,采用清新刚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以作品的完成为终点,但从整个文艺实践活动过程看,作为文艺创作终点的文艺作品又成为文艺接受的起点。所以,文艺作品既是创作主体的对象,又是接受主体的对象。所不同的是,文艺创作以创造艺术形象为指归,文艺接受则是以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意象再创造。所谓审美意象就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经验,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照,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审美形象。审美意象形成的过程,就是接受主体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使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一维因素,读者的阅读是文学的再创作。文学的“误读”是文本解读的常态。“误读”现象的产生既受社会与时代因素的影响,又有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个体性差异,其原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当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各自分别存在的时候,它们都还是处于文学之外。这时它们仅仅是潜在的文学因素,仅仅具有进入文学之中,成为文学内容的可能性。犹如H和O在它们化合之前并不就是H_2O(水)的构成因素一样,处于各自孤立的静止状态的主体或客体本身,也不就是文学内容的构成因素。然而,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各自孤立的静止状态仅仅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而事实上是维持不住的。所谓文学创作,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运动,意味着它的各个因素的转化、结合。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一旦结合,文学作品的生成过程便开始了。那起点我们称之为“受孕”。  相似文献   

6.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文学观念才能匡正我们的创作实践,繁荣我们的文学事业?无情的无可逆转的现实迫使我们去思考。 我以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描写的内容和对象,既不是游离于创作主体意识之外的纯客观的社会生活,也不是脱离客体,不受客观社会生活的制约,完全和现实基础相割裂的纯主体的主观意识,它是作家艺术家感受生活受孕于生活而生成的“心灵屏  相似文献   

7.
从后现代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入手,指出文学出现边缘化状态是后现代主义发展使然,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文学创作格局和研究视野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创作格局上,接受主体对创作主体的中心地位进行了颠覆;在研究视野中,理论被偏置,而文化研究渐居上位。但是,处于边缘化的文学同样有其自身的机遇和活力,其出路就在于坚守文学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读者成为文学活动中的动力系统,作品通过读者影响世界。在消费文化视野下,这就为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以读者的维度,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以图给作家创作以积极的启示。一是读者是"文本世界"意义的最终生成者;二是在阅读和接受过程中,读者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三是在消费时代,读者的文学接受效果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活动固然离不开客观情境的激发,但只有当这种激发被创作主体所接受,并转化为主体内部的自愿要求或心理动力时,创作活动才能实际地萌发和进行。因此,不了解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力就不可能真正搞清创作的心理根源和心理性质等重要问题。对创作心理动力的研究至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侧重研究这种动力的具体内容,主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外文学研究史上受众关注中主体间性的缺失,结合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语境对文学研究主体间性的要求,本文从大众文学问题、研究文本问题、传媒平台问题和跨文化研究问题等四个方面,依据主体间性的理论,论述了文学研究的受众指向。文章认为,文学研究是研究主体、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主体性互动的结果,是广泛交流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论文与论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文心雕龙》中,他不同于传统文论大多从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方面阐述文学,而主要“是就作者之人而为言”。通过对创作思想活动、文学起源、主体修养、风格表现等问题的详尽论述,刘勰建立了他的主体性文学理论。刘勰在文学中强调主体性,就是强调主体精神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充分尊重和肯定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2.
文学接受的审美效应是指文学接受活动对主体所产生的审美作用和影响。由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和虚化倾向所引起的接受主体想象力自由驰骋和再创造的喜悦,是文学审美效应的特点。它既表现为文本中在文学时间中生成过程对接受主体审美情感和想象力的激发方面,又表现在文本结构与世界人生的异质同构引导接受主体对世界人生的感悟和认识方面;既表现在诗情作品的审美接受中,也表现在情节和人物命运类作品的审美接受中。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不仅是中国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世界文学巨人。鲁迅何以能取得如此卓著的艺术成就?这除了他自身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头脑等因素外,还与他一贯坚持开放的文学意识有关,那就是多方汲取,博采众长。《故事新编》正是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作品集。《故事新编》的出现,可说是独标一格。它打破了宋朝以来我国传统历  相似文献   

14.
谢冰莹与外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冰莹在“五四”大潮冲击下走出湖南新化偏僻山镇 ,在包括世界文学名著译作在内的新文学影响下成为作家。在她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尤其是 30年代她两次留学日本 ,与日本文艺界的交往 ,使其创作受到日本文学的明显影响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 ,宫本百合子以及林芙美子的创作因素深深渗入谢冰莹的创作之中 ,这是谢冰莹主体期待中的接受  相似文献   

15.
"文学文本"是文学实践活动的对象,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状态.文学文本分析的实质就是着重强调文学文本客体的能动性,但是文学文本分析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或语言分析,它并未与主体或文学文本外的客观世界隔绝.  相似文献   

16.
文学描摹世界、表达客观世界和人类经验认识,其需要传播,在传播中获得意义,实现其价值。文学在人际中传播,关系是人际传播的核心。从关系传播来探讨建安文学发展的动因及文学的意义对于了解建安文学的面貌是无法回避的途径。研究发现,权力关系、友情关系、亲情关系传播下对促进建安文学的繁盛和文章观念的变化有巨大推动作用。权力传播促使文学创作环境和创作观念得到改变,并实现了经国大业的功用;友情传播形成了文学风尚,促进了文章观念的深入;亲情传播则继承了文学齐家的传统,也实现了文学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因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诸种差异性所造成的文学接受过程中的隔阻现象,其中视听感觉经验的不同,生命体验情感体验的差异,分属于不同的文化时空造成的不同的审美价值判断及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定势等等,是造成文学接受隔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认知是大脑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学认知功能是指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读者认知和经验的参与,而且需要读者与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世界发生互动,从而理解了文本,深化、扩展了读者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和经验。文章阐述了文学认知功能中的隐喻认知功能,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理解隐喻时利用了头脑中有关的世界知识和经验,同时读者对隐喻的理解深化了自身知识和经验并形成概念、进一步完善了自己对隐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创作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在审美特性和人物塑造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郁达夫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欣赏与借鉴,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即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创造性地汲取异国文化影响,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在一个世界文学时代,郁达夫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这种富有成效的接受,已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0.
文学批评作为审美话语的一种方式 ,其基本功能和目的并不在于提供关于客观世界或文学现象的某种知识 ,而在于对文学活动过程的介入和干预 ,并通过这种介入和干预 ,推动文学活动的审美化和社会实现。这一推动作用 ,主要表现为一种观念的冲击力 ,即从审美观念上影响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活动。因此 ,观念性是文学批评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