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过汉乐府《陌上桑》者,无不为罗敷生动而美好的形象所吸引。人们喜爱罗敷的形象美,更喜爱罗敷那白玉无瑕的品质。因为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历来都会受到善良的人们的喜爱。迄今为止,有关教材和资料大都把罗敷这一形象的性格归结为:勤劳、机智、勇敢、反抗强暴、蔑视权贵。但,笔者对此深有疑惑,不敢苟同。现就罗敷这一形象的性格,谈一些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汉乐府《陌上桑》所塑造的罗敷和使君两个形象是比较典型的,人们历来称颂罗敷是坚贞美丽的民间采桑女,斥责使君是愚蠢无耻的轻薄之徒。这是极不公允的。本文从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内容本身予以探索,指出罗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贵族女子,使君也并非轻薄之徒而只可算是一个中间人物。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析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所体现的平民人格,采用历史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平民个体精神的角度,认为在汉代社会文化背景下,《陌上桑》通过描写采桑女罗敷与上层统治者使君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平民人格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在斗争中以喜剧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格上的优越,这为后世讽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陌上桑》在乐府诗中属于艳歌,前有艳,后有趋,充分体现了乐府诗的音乐特征。女主人公罗敷把与“四十专城居”的夫婿年龄相仿的老太守作为戏弄教育对象,与当时社会宣扬贞烈之风的需要密切相关,也是汉乐府表现现实的基本要求,显示出汉乐府的讽谏与娱乐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汉乐府民歌,诗中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烘云托月人物美,二、夸张渲染风趣美,三、朴素自然语言美.诗一开题,就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红艳艳的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明媚的晨光笼罩着秦家楼院.可是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美好的景色烘托出我们的主人公——“好女”秦罗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喜爱与赞赏.“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一句,对罗敷的情况作了简略的介绍:她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姑娘,经常从事劳动,擅长采桑养蚕,体现着我国人民的勤劳的美德.  相似文献   

6.
释“五马”     
“五马”一词,古代诗词中习见,一般都用来代指州郡的长官太守,后来又用以代称刺史或知府.在诗歌中用“五马”来称太守,大概源于汉乐府《陌上桑》.《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陌上桑》“五马立踟蹰”下注释说:“五马,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用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果真用五匹马吗?《骈字类编》、《辞源》在“五马”条下均引《汉官仪》说:“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看来这可能是朱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文的根据.但是,今查《汉官仪》,实无此记载.  相似文献   

7.
本文不仅从词语的训诘角度对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鬑鬑颇有须”这一诗句进行了辨析,而且对汉代社会人们的审美习俗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桑中故事,塑造了一个美艳、聪慧、风流、机智的桑中美女形象。这首诗歌与它的主人公在经过从汉到隋的600余年的流传后,到唐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喜爱与推崇。人们对它的接受除了创作中的用典、借鉴、模拟以及研究这些与前代相同的方式外,还有了前代所没有的新的接受方式,表现为类书的收录、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的吸纳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接受。这些接受方式表现了唐人的浪漫气质、创造精神和独特的审美风尚,是《陌上桑》接受史上极有特色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精品。后世许多文人雅士以相同的题目,或以其中的女主人公罗敷为题材,写出内容相近的诗作,被称为《陌上桑》的"拟作"。从汉代以后,直到清代,"拟作"不断,其风格深受诗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唐前及唐代的"拟作"唯美而浪漫;宋朝至明朝中叶之前的庄重;明朝中叶之后再现浪漫。同情蚕农疾苦和表现真善美则是《陌上桑》"拟作"之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陌上桑》“采桑女婉拒太守”主题的确立,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儒家主流文化思想的影响。罗敷形象是民间反对桑林野合的现实主义意愿的集中体现;《陌上桑》是两汉社会风气由开放转向保守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引领篇章,是两汉文学思想发展的关键性标志,罗敷的形象推动了汉《乐府》德美兼备女性形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羽林郎》在人物肖像描写上,以华丽衣饰映衬女主人公身体之美,却失之于人物的身份和劳动场景的协调,造成作品内容的缺陷和矛盾。从农耕民族的心理结构、风骚抒情传统的崇德因子、两汉靡丽多夸的社会风尚三个方面尝试分析形成乐府诗中人物肖像"夸饰"描写的思想根源,可以从多角度阅读和欣赏汉乐府民歌。  相似文献   

12.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一期登载有徐洪火的《释“五马”》一文.经过他的查证文献资料和考核出土文物,认为目前流行的汉乐府《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的注译——“五马,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用五匹马”;“‘五马’,指太守所乘的车马”,不合乎历史事实.断定“古代无驾五马之说”,《陌上桑》诗中的“五马”不是表实的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诗化的民族。在古典诗歌的宝库之中,民歌是其中的瑰宝,而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则是这瑰宝中韵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相似文献   

14.
《陌上桑》是五言诗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成于何时?罗敷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如何评价“使君”这一人物?诗的基调怎样?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汉末建安转型期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和以《庄子》、《楚辞》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中国诗歌长河的大势流变为"二源"合"一流"。曹植诗櫽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这"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这是曹植对中国诗史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诗《陌上桑》几千年来一直活在人们中间,解放以后它被选入中学课本作为教材,广播电台“阅读与欣赏”的节目中也曾加以介绍,可见它艺术魅力之大,使读者能够超越时间和文字的障碍。但是这些障碍毕竟还存在着,妨害我们去透彻的理解这首名作。解放以后对乐府诗注释颇有影响的首推余冠英先生的《乐府诗选》和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  相似文献   

17.
《陌上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乐府《陌上桑》的研究,可分为奠基期、繁荣期、停滞期、复苏期和发展期,它是中国文学发展中采桑母题表现男女相思相恋到互相冲突的一个转折点,而作为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陌上桑》,是经历了历史的流变,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曲折蜕变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谈凤梁同志的文章《简析乐府诗<陌上桑>》(见198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阅读和欣赏》第三册),从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对《陌上桑》作了通俗、精湛的分析,对理解这首乐府名篇帮助很大。只是对“来归相怨怒”这句话的理解和分析,我想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以就正于谈凤梁等同志。  相似文献   

19.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是一篇很有趣味的作品,论者一般认为,其主旨是描写一个采桑女子对太守调戏的嘲讽,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云云。但透过该诗,结合当时社会现状等方面情况看,其实这首诗只是反映了汉代地方政治之一般特色。它虽是一首民间歌谣,其所反映的内容却与汉末政治社会之情况暗合。由此可以看出,它绝不是普通老百姓唱的,也不是歌颂劳动人民坚贞不屈、批判统治阶级荒淫无道,它只是熟悉汉代政治的地方大姓人家子女之间互相谐谑嬉笑的欢唱。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在论及汉代乐府创制与生产的情况时,指出"朱马以骚体制歌",其中"朱"指朱买臣,"马"指司马相如。汉代文人有很多摹拟"骚体"的文学创作,司马相如在文学创作中对"骚体"有着较为熟练的掌握,骚体赋在他的赋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郊祀歌》十九章是汉乐府中的重要篇章,关于这些篇章作者的归属,目前尚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通过考辨,推测其中的《朝陇首》和《天马》(其一)两首大致可以认定为司马相如创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