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说是北宗禅的修习者,北宗禅对他的心态影响颇深,表现在出处观念上,即济世之志与清净禅理的 结合;表现在文学上,即是禅思与诗情的结合。张说在山水诗融禅境入诗境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作为盛唐诗歌特质的"兴象",它所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诗境.或以自然意象表现刚健精神,并使两者有机交融;或融情入景,兴在象外,亦即追求韵味.而作为初盛唐过渡时期的诗人,张说有一部分诗歌已初步具备了盛唐诗歌的特质.他为诗歌由初唐过渡到盛唐,在创作实践上起了铺垫、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画相通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诗境画境在创造、表现、审美感知层面上的相通相融与相似,然“画境异乎诗境”,遂有“诗画互补”之说。诗画互补是中国艺术魅力生成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4.
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包,经历坎坷、创作颇丰的王安石,其诗歌中蕴含的“空灵”诗境,呈现出超脱尘世、万物一空的禅境特征,具有静淡中显灵动气韵、融自然与主观于空灵、以议论喻托之法显空灵、蕴理于空灵的特征。探究这些特征在诗歌中的呈现方式,将有利于加深对其诗歌中“空灵”诗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略论齐己诗歌的禅宗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禅宗对唐代诗歌艺术的影响甚为深远。齐己乃晚唐三大诗僧之一,800多首诗作,在《全唐诗》中其数量可观,其艺术价值亦令人瞩目。齐己以释子的特有眼光审视现实人生,其诗境与禅心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其诗境或平和古雅、或遒劲飘逸、或清新自然,把读者带入了禅宗境界。  相似文献   

6.
王维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先后以诗干谒过张说与张九龄两位宰相,前者时间为开元十三年(725),后者则在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上诗张说,纯为干谒者与被干谒者的关系,并因张说未能拔擢耿耿于怀。而王维自献诗张九龄后,即与张九龄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写下了“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的诗句,以表示对张九龄的汲引之恩永世不忘。认识王维与宰相二张关系的亲疏概况,有助于对王维相关作品的具体把握与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7.
实境与诗境     
本文就两首古代名诗在历史上引起的争论,引出文学作品中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了在阅读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时对诗境把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论语文教学中的诗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本体构成的新视角切入,多层次地论述了语文教学中的诗境解读问题:一是探究诗境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把握诗境内部的营构系统和方式;二是剖析“天地自然之象”、“心灵营构之象”的融合与统一,揭示诗境创构的形象性特征和规律;三是透视诗境营造的虚化性特征,把它作为一种“吁情结构”,领悟其不可描述的空灵美和不可确定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9.
长期不为论者所重的张说山水诗,是其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心路历程的艺术凝聚和物化折射,表现出凄婉文学的美感特色和贬谪文学的情感特色。张说不仅开拓了山水诗的诗体形式,而且创造性地将贬谪文学的情感内涵和山水诗的抒情策略融为一体,以自然山水为载体宣泄内心忧愤,确立了“山水抒愤”范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20世纪以来对张说研究的文献,从文学史意义、生平与仕历交游、思想、诗歌、文章与传奇等几个方面对张说的百年研究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张说是初、盛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文学思想可用“完美”二字概括,即功用的“完美”和艺术的“完美”的统一。加之他所强调的“风雅”、“吟咏情性”及更为具体的要求(如“风骨”、“滋味”、“文采”、“声律”等),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思想体系。在当时,张说的思想较“四杰”、陈子昂等人更为全面,也更为现实。他本人的创作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又由于他特殊的政治地位,使他对盛唐文学的影响非同一般,也使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张说的散文创作在文章体式、气格情调和文法技巧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创新.他的散文作品上追汉魏而下启韩柳,呈现出与初唐散文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为唐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诗禅合一”的角度,通过对禅境与王维诗境的分析,认为,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同时也构成王维山水田园诗“静”的意境的两极。静穆的观照即是以己虚静之心照彼境之静,飞跃的生命即是禅定、顿悟之后主体对生命作内外一如的重新肯定,自我与自然被肯定地而非否定地统一在审美观照之中。二者相即不二、圓融无碍即是王诗“静”的意境的圆成。王维“诗禅合一”的艺术实践为禅宗美学思潮之渊源。  相似文献   

14.
英国玄学派代表诗人多恩诗歌具有如下艺术特色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激情与哲理相并重。多恩诗歌建构的情感张力能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多重审美感受的整合 ,体味到玄远的诗境  相似文献   

15.
健全之哲学精神、优美的诗歌艺术是互彻交融的,诗人的功能在于做人生之哲学大梦。方东美赞同怀特海的哲学与诗境相接的观点,并以自己的人生实践着这种理念。  相似文献   

16.
由于诗境与禅境的融通无碍,使以禅境创构诗之意境成为可能与可行。以禅境创构诗境保持了诗境与禅境之间的血脉关系,利于意境的继续生长和意境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平台融媒体化使艺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新的态势,为艺术接受方式带来三个转向:一是由“在场性”向“在线性”转变,人们逐渐摆脱时空、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转而进行“云欣赏”“云体验”“云消费”;二是由“单向体验”向“沉浸体验”转变,艺术接受者接受艺术作品不再是单向理解,而是转向多模态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三是由“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变,艺术作品逐渐向大众普及,艺术接受方式的壁垒也逐渐被打破。平台融媒体化在为上述转向带来便捷的同时,其技术层面也存在内容难溯源、难识别,版权难确权等问题,并伴生出现低俗化、表面化、商业化等现象,使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消费面临一定的发展挑战。未来要充分认识融媒体对于艺术接受的双刃剑性质,努力发挥融媒体的积极作用,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融媒体互信机制,严把作品内容质量关,在充分发挥艺术接受大众化、便捷化等优势的同时,逐步提高审美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美与智慧的融集》简介王小燕《美与智慧的融集──云南民族艺术介论》一书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云南民族学院的杨德教授。作为责任编辑,我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其内容的丰厚和实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美与智慧的融集》42万字,彩色插图73帧,文间黑...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辞赋史上,南宋时期的创作自有艺术特色,其间诗人赋与学者赋所表现出的哲理与骚情融织的风格,成为北宋赋向元、明赋嬗变的转扭,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诗境之形成,受到佛学的深刻影响,但在发展中已形成自身的诗学逻辑。诗境兼容虚实,化实为虚。传统的诗境研究往往与抒情传统密切相关,这种理解是对诗境的窄化。诗境的开创存在不同的路径,如物境、情境、意境、事境、理境等等。近代诗学领域对意境的过度强调,压制甚至排斥了其他路径。诗境的抵达,不仅需要抒情传统,也需要重视叙事传统。这不仅是一种诗歌欣赏方法,更是一种值得努力的古代文学研究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