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爱情诗》是美国诗人塞克斯顿的第四部诗集,也是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诗人笔下的爱情极端激烈,或撞击自我灵魂使之浴血重生,或撕心裂肺使其坠入深渊;诗行中空间意象丰富流露、俯拾皆是.本文结合文本解析“盒子”“小屋”“身体”等意象,从诗人及读者两个心理层面探讨意象的空间感如何帮助诗人建构和书写爱情观,以及帮助读者拓展想象空间,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于日前闭幕,五百余家出版单位、十五万余种图书亮相,近干位中外作家、学者和各界名人汇聚,近七百场各类阅读文化活动举办,展会入场观众人数屡创新高……书展成了上海的“文化黄金周”。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数字发行和网络书店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正发生着转变——走进书店选购书籍的脚步似乎越来越慢。可就在大家担忧实体书店如何才能留住文韵书香的同时,每年火爆的上海书展又似乎在打消着人们的疑虑:读者其实也随时期待着回归传统阅读的狂欢。  相似文献   

3.
实体书店是一个城市的形象符码和文化地标。随着网络书店的冲击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中国实体书店经营困难、举步维艰。面对出版市场的不景气,中国实体书店的经营者纷纷以实体书店+为基点,从书店服务、书店业态、营销科技、信息资产及书店场景等方面进行营销创新与转型升级。实践证明,实体书店+是有效的,转型升级后的实体书店均取得可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学术连锁书店经营的概念与组织形式,学术书店连锁的政策,经济,技术环境,潜在竞争者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学术书店连锁的优势所在,阐述了学术书店连锁需要的问题,对专业书店的连锁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特别重视读者,她不仅不断以自己预期的读者接受来调整作品,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构建作者与读者的良好关系的理论.读者的阅读期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张爱玲的艺术创作取向,她的写作模式主要有:“传统+现代”、“东方+西方”、“边缘+猎奇”、“人性+兽性”四种,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的读者,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6.
胡晓靖 《南都学坛》2005,25(6):67-69
文学鉴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也不例外,从一首诗歌的诞生到意境美学的实现,应该分为三个环节、两个阶段。三个环节即诗人、作品、读者;两个阶段即作品诞生阶段与诗美实现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各具特色:诗人与作品之间,作品看似被动的,但文本自身的规律使得诗人也不能不顾其余;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也是明显的,首先,诗歌文本贮存的种种信息或意蕴使读者流连忘返;其次,读者在诗歌文本意蕴的感召下,又调动大脑中已储蓄的与诗歌文本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反过来激活作品,正是这种双向“互动”最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弥漫成意境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的扬州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空间:在地理向度上,唐诗塑造清俊秀丽的扬州都市“第一空间”,彰显“江海扬波”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宗教气息浓郁的“江南气象”;在情感向度上,唐诗构建了及时享乐、颓废感伤的“第二空间”,包孕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怀,对商妇辛酸生活的精细体味;在审美向度上,唐诗以艺术化的方式构建无限意味的“审美空间”,超越了诗人个体的心理情感,具有“情感的形式”的意义,和历史性的时间感勾连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融时间向度的历史性和空间向度的质感于一体的“审美时空”.  相似文献   

8.
田慧 《华人时刊》2010,(8):16-19
很多个性书店创立都是因为创办者的一个梦,一个关于书、关于文化、关于理想的梦。基本上每家个性书店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美丽与哀愁。虽然大部分个性书店经营困难,但它们对于中国的全民阅读推动力,不可小视。"让人们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可以永远停泊的港湾",单是如此,个性书店的创办者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就足以让人感动敬佩。  相似文献   

9.
诗歌大厦必须靠情感的力量支撑.情感在诗人写诗之前就已经存在,并经过诗人的调动成为创作力的主导.诗人独特的情感经验成为编织情感空间的主要材料,而情感张力的大小,则体现在呈现于文本之上的文字组织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合作倾向.读者能感受到的并也愿意与之配合的情感倾向,说明情感空间具有扩大的可能性,反之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情感空间.优秀的诗歌,其情感潜流流出地表的应该是冰山一角,而背后的情感载体更为厚重.空间距离的存在,使得文本的情感组织得以保鲜,既不会过分浓烈,同时也会有适当的神秘感,“远方”因此成为诗歌中重要的意象.诗人的情感经验有可能转变为诗歌创作时的情感素材,而情感素材汇集起来便是一股情感的力量,不同的情感素材将汇集成不同的情感力量,孤独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拉斐尔前派诗歌的“虚构死亡”叙事是其“现世死亡”的叙事变异,也是“死亡恐惧意识”到“死亡不惧意识”转化的表征。空间叙事视阈下,以叙事空间天堂或天国、地狱或冥府、墓地或家园等为“虚构死亡”的文本叙述层,解读拉斐尔前派诗歌的来世复活与生死轮回哲学观,死亡的不惧意识和不朽思想,分析诗人超然物外的“出世”境界,论证诗人在精神层面对死亡的独特认知,发掘虚构死亡意识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早年诗人在江南的社会活动空间,影响了温庭筠的齐梁宫体题材和诗风:“祖先回忆”的塞外行,促成了诗人咏史吊古,里面潜藏着一张诗人灵魂中的塞外地图;“地理学想象”的巴蜀行,满足了诗人心中寻找的“孤寂时刻”和“僻静角落”,它源于灵魂中不经意的幽微暗影。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剪报活动逐渐兴起。剪报不仅体现个体的兴味,也是一项技术,一种事业,一种社会现象。在整个剪报活动中,剪是前提,存是结果,重读是价值再现。因此,从阅读史的角度看,剪报是通过个体对报刊新闻的“位移”,在空间上生成新的文本关系,形成新的阅读链条。对于读者而言,剪存报刊资料的最终目的,在于“日后”阅读,“重访”历史场景,回想新闻事件。从探寻意义的层面看,读者在日记中留存的剪报资料,更能“活化”报刊新闻,展现“剪”与“存”,“剪”与“写”,“剪”与“思”的关系。剪贴的新闻文本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证据”,供读者在日记中予以说明和评论,体现“作文”中论据和论点的关系。与剪报册呈现的多元话题不同,日记中的剪报材料较为零碎,但它融入读者的叙事和评论中,产生了“根植”意义,与作者的言说融为一体。因此,从“剪”的角度探讨读者的兴趣、体验和想象,是阅读史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议题。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论认为:“在读者中心论的大背景下.所有文本解读的最后‘实现’是在作者手中。而读者的文化和理论背景、阅读和生活的积累、理解的状态、个人的品格等.没有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文本存在着空白.这就给读者的填空留下了各种的可能性.认为语词的隐含义是不确定的.读者的解读都可以自圆其说”。一时间.阅读课堂“热闹非凡”.各种阅读的“声音”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4.
诗的情感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今诗坛由于过份地偏执理性贬视诗人的情感个性及情感在诗中的作用因而导致了诗歌的“冷血期”与读者的远离等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诗的情感空间进行了较为深入与详尽的探讨。认为不同的诗人由于各自的天赋气质、素养、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境遇的不同,因而个人的情感空间也是千秋各异的。综观文学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诗人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独特的情感空间的确立。故而构建诗人的情感空间对今后诗歌的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武侠小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学及文化记忆之中,从港台新武侠到大陆新武侠再到网络武侠小说,载体的变革为武侠小说创作及接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极大地拓展了创作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活跃地参与其中,以“默默的强势”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以2018年武侠小说专题调查为中心,兼及2014年通俗文学综合调查,分析当下武侠小说读者的阅读选择,发现当下武侠小说阅读中,金庸作品的阅读及接受仍是“侠之大者”,其作品的流行、经典化和意义生产,都是当代武侠小说的标志性事件;在从以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为代表的纸媒武侠阅读到网络武侠阅读的变迁过程中,读者的年龄、性别在阅读选择中差异显著;当下网络文学中出现的泛武侠化,一方面与作者创作的媒介机制和读者阅读心理机制密切相关,更与“原侠”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隐喻、文化符码及心灵投影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16.
罗白特·弗罗斯特是美国现代著名诗人,也是一个复杂的、难懂的诗人,一个具有非凡力量的持久重要性的作家。他的诗具有多层的寓意,从各种角度“表示了人类生活中可怕的东西”和个人的存在体验。本文正是在该意义上来阅读他的《没有走的路》一诗的,以期取得读者、作品和诗人之间的对话与契和。  相似文献   

17.
项目下乡中的经营行为引发了景观化建设现象,研究以湖北T村为例,从空间实践、生产机制和治理效应三方面对此展开分析。从景观化的空间实践来看,T村在项目试点中的密集投入和差异化建设,导致景观密集生产和村庄空间分化,并凸显了景观的工具价值。从景观化的生产机制来看,主要源于对项目的经营。在决策层面,省级政府以行政发包配合项目下发,容易导致资源堆砌和重复试点;在下发过程中,县乡政府缺少代理人,强化了项目的集中下发冲动;在执行层面,项目捆绑产生了较强的执行压力,导致目标对照基础上的空间营造。从景观化的治理效应来看,一方面有利于空间更新、基础设施改善和组织权威强化,另一方面又导致景观的后续养护难题、对生活景观的排斥、对村民生计的影响以及村民隔阂等。这种好坏参半的治理效应体现了“项目悬浮”问题,即项目与村民需求脱节。最后,研究还提出了基层社会从“经营项目”向“经营空间”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在万物皆媒的智能化传播时代,通过对书籍的文化特征和书店空间生产进行再编码,实体书店作为一种公共空间被赋予了新的价值.通过构建链接空间、交往空间、美学空间和想象空间,实体书店呈现出从场所向空间的过渡与转变.文章以合肥市实体书店为例,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生产性,探究实体书店如何延伸与拓展原有的物理空间,成为生产城市文化、情感、美学和社会关系的来源.旨在实现文化休闲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勾连,并以此作为合肥市"大湖名城"城市空间创新下城市意象的独特展现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提要]有学者认为,中唐诗“人间化”的倾向体现了盛世之后文人“桃源”幻想的幻灭。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处理131位中唐诗人共1万4千多份唐诗中的空间方位词,可以发现“人间”确为最高频次空间方位词。然而结合计算得出的其他29个空间方位词重回文本进行阅读分析,却得出与以往阅读经验不同的结论,即中唐诗人并非如过去一般认为的因国势日衰产生了“乐园崩溃”之感,而是在唐代释道思想与中唐心性论语境影响下,转化出与人间相对举的完美仙界、隐逸山林和释道彼岸等更为丰富的乐园空间认知。  相似文献   

20.
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写了1800余首诗歌,留下的书信多达1400多封,但是她除了短暂的离家求学、旅行和治病,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父亲的家宅中.在人生最后二十年,更是足不出户,甚至被后人称为隐匿诗人.虽然她把自己隐匿在家,身处自我受到保护的家宅空间,却努力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在做家务伺候父母和照料花园之余,通过阅读书刊和书信往来,获得与外部世界接触的交际空间;她又通过具有原创性的诗歌创作,获得实现自我潜在能力的自由的诗意空间.艾米莉并没有因所谓的隐匿而隐匿,而是在有限的、不受外界过多打扰的现实空间里拓展精神空间,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位杰出的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