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般所说的新闻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深度报道的出现,无疑为这一定义增添了新的内涵。深度报道,已不满足于单纯的“事实”报道,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代之以立体的、多维的、思辨色彩浓烈的剖析性报道。也就是说,在写出新闻的五个W同时,深度报道更重于对事实发生的原因、趋向加以剖析和揭示,从而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一、深度报道的特征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深度”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的程度。它是个动态概念,在一定阶段保持相对稳定,随着客体的暴露程度,以及主体认识…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从新闻文体到报道形式已日益发展完善。近年来,“深度报道”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被新闻界所采用,不论是报刊,还是广播电视都很重视这种报道形式,本人是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经常遇到如何搞好,搞活深度报道的问题。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搞深度报道首先要在新闻性上下功夫。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来龙去脉,揭示实质意义的报道方式。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揭示新闻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它是一种新闻文体,因而,理所当然地应该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具有新闻的基本特性,即它要客观真实地反映新鲜事物,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是我国新闻媒体中近年来十分流行的报道形式 ,这种报道形式一方面要求分析事实 ,另一方面还要展示新闻事实的背景 ,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该文论述了深度报道的特点、产生沿革的原由以及制作深度报道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社会责任理论”作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流行的新闻传播理论,逐渐代替了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可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媒体出现了严重的失实报道,为争夺所谓的收视率、点击率而夸大事实报道,导致媒体伦理失范。尤其是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存在失态报道谣言信息“满天飞”、新闻标题瞬间“两重天”、媒体道德缺失促使大众冷漠等道德缺失现象。为重构媒体伦理,强化媒体形象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传递真实并且符合媒体伦理的信息;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加强媒体自律;完善新闻立法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新闻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即只有从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角度去写新闻,注重经济新闻的“消费指导性”,才能赢得读者。而传统的经济新闻存在着罗列数字、见物不见人等问题,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支配下的经济新闻采写的“老路”。因此,要正确地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的特点、规律,在价值趋向、报道范围、报道时态和事实运用方面实现四大转变。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呈现出多样、复杂、广阔等特性,加之人们主体意识的增生,信息变化的迅捷,使得新闻报道逐渐从表层向深层发展,从事件型向问题型发展,从微观向宏观发展,从单一信息型向信息密集型发展,深度报道即应运而生。这种以力求深入新闻事实内部剖析矛盾提示本质的报道类型,已经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关注,并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它被西方学者称作“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一天比一天流行的报道趋向。”当前,深度报道在专业报的新闻采写中也得  相似文献   

7.
要寻求电视民生新闻的最佳社会结合点,就应当在定位上,确立民生新闻依靠品牌生存的理念;在选题上,认真策划,确立在党和政府与老百姓之间寻找共振点的思路;在栏目设置上,强化调查性、评论性的深报道,使栏目丰富多彩;在采编制作上,要围绕“三满意”和“三贴近”下功夫;在队伍建设上,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新闻素养。  相似文献   

8.
有关民生类电视栏目,大多以贴近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与焦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并以鲜明的地方性和生动的可视性,培植着观众对媒体的信任亲和力,其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它从民生新闻、民生法纪到民生经济,涵盖了老百姓的大部分生活。在有关民生电视栏目持续升温的同时,冷静思考这股热潮,对于电视节目的研究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贴近”是党中央对加强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报道群众身边事。各报纸传媒贯彻落实“三贴近”,最显眼的是增加了新闻评论,使报纸评论形式多样化,因此,报纸新闻写作必须创新,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真品、精品。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与“三贴近”原则的结合“度”问题,以便在发挥新闻传媒喉舌作用的同时能够积极介入现时代的社会生活,成为真正的民生话语类型。民生新闻的这一诉求也就意味着要在新闻素材、报道方式、舆论监督等方面保持与社会生活的有效对接,谋求自身的现实有效性,进而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定义向来是一个存在着争议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在梳理我国20世纪新闻定义研究沿革的基础上,对新闻的定义作了语义学的探讨,从而阐明事实说和报道说作为一种"释义性"解释,都有各自特定的使用场合,不能相互取代;信息说科学地揭示了新闻的一般本质,相对于事实说和报道说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新闻在阶级社会中的特殊本质,即新闻是报道新近变动的事实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新闻策划是对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对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走势作了透彻分析后,对新闻的主题思想、报道基调、新闻规模以及新闻发表进行的一种有机规划。它包括追踪新闻策划、专题新闻策划和为配合这些新闻策划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策划。它一方面有利于对信息资源披沙拣金,突出报道主题,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新闻资源的挖掘增值,获得最佳深度效果。从而实现了媒介既定的舆论引导的目的。1.吃透“两头”,抓好选题新闻策划作为现代新闻工作中的一个新领域,并不意味着它对每一个新闻素材都要进行策划,新闻策…  相似文献   

13.
一、概念所谓“三件套”,即新闻主体、背景新闻、新闻点评。新闻主体,即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事,它是“三件套”编排方式的载体与核心,新闻背景、新闻点评依此展开,故称其为“新闻主体”。背景新闻,即对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一种补充、点染、解释或阐明,它有别于新闻中的背景部分。背景新闻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它所反映的内容要比新闻中的背景部分要广、要深。背景新闻是“三件套”编排方式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入世”带来了传媒格局的喜人变化。与此同时,传媒低俗之风“愈演愈烈”的严峻现实也对理论界提出了挑战。本文借鉴西方的社会建构理论,提出了以“新闻精品”为诉求点建构新的传媒现实,从而取代传媒低俗化生存状态的假想;继而以概念界说和理论解释进行新闻精品理论的建构。研究显示,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五个一’精品工程”背景下的“新闻精品”,本质上源于新闻人对于新闻和精品的一种“新的认识”和基于新闻报道文法的一种“理想类型”建构。其认识和建构存在三个维度,即事实显度、思想深度和人文高度。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党报深度报道的目标定位是“深刻成就影响力”。党报深度报道的读者既包括社会精英,也包括普通群众,党报深度报道目前的读者定位策略可概括为“巩固显在读者”和“争取潜在读者”。党报深度报道的内容定位是,通过独特的视角、详实的资料、深刻的见解来剖析社会上的主流新闻。党报深度报道的风格与党报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与读者严肃阅读、深度阅读的心态相对应,具有大气又不失细微、高雅又不失通俗、理性又不失感性、严肃又不失亲和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传播时代,面对民意喷涌与市场竞争,市场化党报创新出深度报道这一独门利器。在新媒体环境下,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市场化党报深度报道也受到宣传逻辑、市场逻辑、新闻逻辑等多种制约。市场化党报在深度报道领域深耕探索,在两舆论场互动中呈现出民本化报道趋向,在市场化导向下也催生出以中性题材、故事化讲述为主的报道模式,在新闻呈现方面,“受众观”驱动下实现了版面形式从易读到悦读的蜕变。  相似文献   

17.
新闻内在规律包括新闻的形成规律与新闻的传播规律。新闻的形成规律包含如下内容:新闻与事实之间体现为一定的可以把握的关系,所报道的事实应当确有新闻价值,对事实的报道应当不失真,新闻要确实有“新”可“闻”。新闻的有效传播是传者、媒介、受传者三者协调互动的产物。新闻的传播规律可以归结为:传者受到媒介和受众的双重制约,传者与受传者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双向交流,传者和媒介对受众负有满足其需要和提高其水平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8.
从联接新闻传播三要素的关键因素———新闻信息出发,用新闻信息流量原理分析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增加深度报道的信息量,并且在原有原理的的表达式中增加一个函数,使新闻受传者能对深度报道的有效信息量予以全面合理的考量,最终为深度报道创造了一个行文理论基础,使新闻传播者能够制作出真正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作品。  相似文献   

19.
关于“深度报道”的各种思考充斥于新闻传播学领域,遗憾的是,诸多的讨论却由于本体思考的缺失或倒错,最终偏离了期望的轨道,反造成知识上的混乱。究其实,“深度报道”是人类规避简单思维求取生存真相的一种努力。它一头扎进复杂的现实背景中去,该背景深入到事实的每一个原子中去,以至于特别的偏好事实的模糊性。它所追寻的是历史记忆的官能,它所采纳的是社会学的思考,它所贡献的是强烈的批判性。它是人类在“极速主义”时代求取清明的一种负责任的大努力。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出现了“深度报道”、“短新闻”、“文学化新闻”等新形式 ,其变革的原因在于 :报道内容的多样化、受众要求以及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媒介之间的竞争等 ,导致了新闻报道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