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华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1年)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由以绥靖日本为主到以支持中国抗战为主的变化过程。本文将这一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评述,并从美国外交战略全局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对华政策逐段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对日本政策的主基调是绥靖,其根本目的是试图以牺牲中国等远东国家的利益来避免英日武装冲突。这一政策是英国长期与日本在远东相互勾结的延续,也受到美国对日本妥协政策的影响。它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也使英国自食苦果。但它并未导致第二个“慕尼黑阴谋”,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相似文献   

3.
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术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现将部分研究情况概述如下,以供参考。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学术界一般是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评价的。 第一阶段1937年7月到1941年12月,中美关系由淡漠开始走向转机的阶段。 许多学者认为,1937年到1941年间美国对日本和中国执行的是维护本国利益的两面政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一方面进行遏制和抗争,另一方面又实行妥协、姑息,即绥靖。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一方面给予同情和一定的援助,另一方面又不积极,甚至企图牺牲中国的部分权益,同日本谋求妥协。分歧在于,哪一方面占主要地位?有的学者认为,绥靖日本,牺牲中国利益占主导地位。另有一些学者认为,遏制日本,援助中国占主导地位。多数学者认为,对于1937年到1941年间美国在中日战争执行的政策还应分阶段来进行考察。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促使美国对中日战争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前一阶段,消极的方面占主导地位;后一阶段,积极的方面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由此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继续。研究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论1941年中国政府及舆论对美日谈判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政府于1941年曾与日本进行8个月的秘密谈判,试图对日本作出局部让步,以缓和太平洋局势,避免美日战争发生。此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美日妥协一旦形成,将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在美日谈判开始不久,中国政府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表示反对,中国报界也迅速予以严厉批评和谴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曾已决定对日妥协,中国政府和报界予以强烈反对和严正警告,成功阻止美国与日本妥协计划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从1937年至1949年,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两场战争,造成了异质政权割据的独特局面。抗战期间,有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解放战争期间有解放区、国统区。战争背景下的女性文学在艰难中行进。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沦陷期间,东北沦陷区、华北沦陷区、孤岛与上海沦陷区的女性文学风貌既有共同性又有不同性。就某个具体的沦陷区而言,又有随时间推移而划出的前后期等差异性。女性文学的审美追求与审美形态呈现多元化倾向。东北、华北沦陷区女性文学的共同之处是发生了审美畸变。两个区域的审美畸变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1941年12月8日,日本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挑起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无疑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的开战决策。 战后以来,珍珠港事件一直是史学家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但人们多从美国远东政策和日美争霸中去寻求日美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相对忽视了日本对美开战决策在其中所起的决定作用。本文拟  相似文献   

8.
“帕内号(Panay)事件”是“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日在华的一次最大冲突,这是美国对日本长期实行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美国对日本的退让妥协,决定了它在以后的美日交涉中处处被动,最终损害了美国自身利益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9.
1941年美日谈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外交事件,它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有密切的关系。四十年来,虽然众多中外历史、外交论著对它作过述评,但对其性质和后果仍有不同看法。较为普遍的意见认为是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的。“远东慕尼黑阴谋”,鼓励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引出了珍珠港事件;另一种意见认为很难说双方对谈判有诚意,也许目的是为了蒙蔽对方.罗斯福“尽力使日本承担谈判破裂的责任”,以激发美国人积极参战,但代价是一场悲剧性的灾难;还有一种极端的看法,认为是罗斯福故意玩弄阴谋或苦肉计,逼日本人放第一枪,造成了珍珠港事件,把美国投入战争。前两种意见可能是对这一复杂诡秘的外交事件的片面分析和判断,后者则是为日本法西斯开脱罪责的荒谬言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史,是从抗日战争时期与美国关系开始的,作为中共的最高领袖毛泽东是对美外交战略和决策的制定者实施者。 一 从1936年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前,为毛泽东对美外交的第一阶段。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也打破了帝国主义势力在远东的平衡。面对新的政治格局,毛泽东把中日战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七七”事变至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政府从其民族利己主义出发,对中国抗战奉行两面外交政策,即一方面对日本妥协、中立;一方面又支持、鼓励中国抗击日本。对于苏联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史学界看法不一,有褒有贬。本文试图对此做一探讨。一、妥协与中立1937年7...  相似文献   

12.
语篇具有参与社会实践、建构社会关系和再现社会事实的社会功能。通过对罗斯福1941年12月7日发表的政治演说的文本分析,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视角揭示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全国上下的动态,表达了对日本行径的愤慨,同时号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日本的袭击。由此可见,语篇的社会功能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政治事件中,语篇发...  相似文献   

13.
1938年10月日军攻陷广州、武汉。以此为标志,旷日持久的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粉碎了日军妄想在短期内灭亡中国的野心,日本统治者被迫放弃主要以军事手段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开始注重采用政治手段。从1939年9月德军悍然发动二战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国际形势急剧动荡,日本对华政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并与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紧密相连。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作一些简单的剖析。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把这一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从1939年9月二战爆发到德军闪击北欧和征服西欧为第一阶段;从德军闪击北欧和征服西欧到太平洋战争的开始为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不仅震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也引起了各国的强烈反响。它们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美日两国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以迅速发展的国家,为了拓宽商品市场、输出资本、掠夺原料,不断向亚太地区扩张,而中国东北则是美日争夺的焦点。日本在其大陆政策里,把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并把它作为南进和防御苏联的基地。日本这种对华政策,与美国标榜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政策发生严重冲突。然而,“九一八”事变爆发美国对日本却采取了绥靖政策。本文试图简略地分析一下“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内的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这时动员一切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胜利,成为全党的中心任务。抗战开始全民奋战,在全国形成抗日民主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三个地域。为了巩固华北抗日阵地,必须发展华中抗战力量。而要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又必须突破苏北,使我八路军、新四军共同控制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的广大地区,以壮大抗日力量,才能克服蒋介石投降妥协的危险,争取时局好转。党中央于1938年5月4日就指示新四军“进入江北地区”。9月,中央六届六中全会重申全党独立自主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  相似文献   

16.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7.
1933-1937年,从表面上看,美国政府在对日、对华政策上保持克制,不公开刺激日本,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是有限地促进苏联力量的增长,利用苏日矛盾对日本施加压力。美国此举就是要在苏日之间精妙地玩弄平衡,以此推动东亚政治局势的稳定,使美国得以实现其门户开放的目标。这一时期美国远东政策在表面静观其变之中又存在着积极影响远东局势的因素,其实质是"均势外交"。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战区工业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全中国工业基础,适应抗战需要,国民党政府组织了战区工业的内迁。这次内迁,从1937年7月开始,一直延续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持续四年之久。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惨烈,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它说成是“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绥靖日本侵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与中国结盟共同抗日的对华政策,但在开罗会议后,美军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对蒋介石政府由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而加紧对国共关系进行调处,由压蒋联共发展为扶蒋限共。1945年赫尔利使华后,美国对华政策演变成扶蒋反共。  相似文献   

20.
国统区女性文学虽然从创作数量、质量及影响等方面都无法与沦陷区、解放区的女性文学平分秋色,但关露、郁如、赵清阁、杲向真、冰心等一批颠沛流离的国统区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表现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及革命道路,描绘特殊背景下人们的欢笑和痛苦,展现了女性的悲哀和风采。这是沦陷区、解放区的女性文学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