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春节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年年岁岁,每个人都曾拥有过不同年代的每一个春节。自幼在北京城长大的我,留在记忆里最深的,仍然是20世纪50年代童年时在四合院里过春节的日子,那浓浓的、满是胡同里年味儿的时光……  相似文献   

2.
浏阳蒸菜     
小丘 《社区》2015,(9):62-62
春节期间,一位湖南籍好友留在北京过年,我怕她一人太过寂寞,主动邀请她和我一起逛庙会,感受北京的“年味儿”。逛罢庙会,我俩已是饥肠辘辘,问她有什么想吃的,她说想念家乡的蒸菜,品种丰富,味道鲜美,她的一位老乡在北京开了一家蒸菜馆子,诚邀我一同前去品尝。  相似文献   

3.
离2010年1月3日的那场大雪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所遇到的烦恼和兴奋也随天气回暖,像积雪寒冰一样慢慢消融。眼前更多的是积淀在国人血液里千古不变的春节情结。对于北京人,一场大雪、二十多年的年夜饭“春晚”、凝聚了众多京味民俗的厂甸庙会,成了媒体和文化社会学人的话语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年味儿好像现在喝的啤酒,越来越淡了。不像以前,人们在过春节的时候总要喝一点包含祝福的浓烈的酒。  相似文献   

5.
《北方人》2006,(5)
人长大了,总是喜欢提起小时候的事情,不是故意矫情,只是因为失去的、一去不复返的东西总让人觉得珍贵,又总想翻出来与别人共享,进而的目的是得到一些共鸣。就像这北京过年的味道,因为越来越不如从前浓了,所以才会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提起来,至少可以缅怀一下。不过,幸好,这年味儿是可以被找回来的,幸好,它不会一去不复返。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如今却没有圣诞节、情人节,甚至万圣节、感恩节等洋节来得热闹,要不是因为有国家规定的公众假期,真怕有一天我们会忙得连春节都忘了过。其实,老北京的春节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讲究自然也不少。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  相似文献   

6.
馁尔,白云观     
白云观,首都一处千年古迹,全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春节期间有例行庙会,热闹非凡.前些年"打开西厢"交通工程竣工,原本处于绿木环匝中的道观,环境大变.在周遭巨厦高楼俯视之下,白云观成了被掩埋的木乃伊.然而庙会期间这里景象惊人,也警人,汇在人流里,你大可以体会12亿人口是什么意思,什么滋味.  相似文献   

7.
老北京的庙会,有一种是"借佛游春"式的庙会.此种庙会以游乐为主,宗教与商业活动为次,参加游乐的人多为女性.老北京过去农历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庙会和正月初一到十九的白云观庙会,都属于此类庙会,并且很红火.上世纪60年代前后,少年时的我家住东花市小市口,曾多次到那里疯玩,因此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8.
仁斌 《新少年》2009,(1):18-19
爆竹声此起彼伏,年味儿越来越浓了,人人脸上溢满笑容,心中荡漾着难言的喜悦,过年了! 已是大年三十的中午,彰武县城中,家家户户都忙着过年。一桌丰盛的年饭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对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期待。可此时此刻,彰武县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却都在自己家中守着电视机,盯住荧屏,连眼睛也不肯眨一下。  相似文献   

9.
曾成 《老友》2008,(2):46-47
北京:春节庙会北京地区流传的许多春节前后的风俗大部分是根据节令的顺序而延续下来的。有这样一首民间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呖呖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  相似文献   

10.
年味儿     
过年,讲究有年味儿。什么是年味儿?年有味道吗?当然有。
  所谓年味儿,就是过年的气氛。这种气氛有过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的氛围装点,有人们忙着回家、忙着买年货的过节心气儿,更有飘逸在城市大街小巷过年的味道。  相似文献   

11.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广大中华儿女厚重的集体记忆。春节庙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缘起和发展,源于华侨华人的文化自觉、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当地多元的文化氛围。参与主体多元化、春节文化符号场景化和记忆媒介实践多维化使春节成为当地民众的共享节日,这形塑和重构了华侨华人群体和阿根廷民众共同的集体记忆,促进了文化交流交融。春节庙会不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和阿根廷实现价值观共通共享的过程。春节庙会传续和弘扬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推动了以团圆为核心的家庭价值观在国家之间共通,以“和而不同”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在群体之间共享。春节集体记忆是华侨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亦是推动族群价值构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姜少勇 《社区》2008,(7):56-57
也许是随着年岁的日益增长,也许是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的心目中,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没有了过去那种每逢春节就兴奋不已的心跳感觉。过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辛苦劳作一年,只有在春节时,才能穿上一件新衣,吃上几顿酒肉和水饺,小伙伴们才能由着性子撒着欢儿地疯玩几天。所以,民间才有了“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梁文渊  李丽平 《社区》2013,(4):46-46
过年了,很多人采购了烟花爆竹。尽管燃放烟花爆竹有这样那样的弊端,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但过年若是缺少了它们,无疑少了一些年味儿。所以笔者认为,对烟花爆竹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在燃放的基础上确保安全。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家小区里燃放烟花爆竹的,但从过往的经验来看,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北京兴起了京味货声吆喝叫卖的演出活动.电视、报纸、庙会,商业演出频频介绍北京"叫卖大王".我听后感觉这离地道的京味货声吆喝叫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5.
李翔 《新天地》2017,(1):36-37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对于很多民俗学者和老百姓来说,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是需要过而且必须过的,而且因为春节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还必将延续下去.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老祖宗的东西别轻易丢掉.但是反过来,我们也必须直面春节不可避免的变迁,知道春节变了什么,我们过春节的环境变了什么,就会明了“年味儿”到底去哪里了.  相似文献   

16.
白族本主庙会及其文化内涵李东红,杨利美本主是白族村寨供奉的保护神,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宗教。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诞辰,这一天便是本主庙会。在白族聚居区,本主庙会是牵动千万人的盛大宗教祭典,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搜集了大量有关本...  相似文献   

17.
柏邦妮 《社区》2012,(35):59-59
在我二十岁出头的那几年,胃口好得出奇。每天深夜。我们都聚集在烤串摊前。我们扯淡,喝酒。夏夜,在隔壁摊上叫上一打啤酒半个西瓜。毛豆。花生,兔头,鸭爪。整夜在浓烟滚滚中度过。烤串其实并不好吃,但是当时我爱得要命.以及那人间烟火的味道。不吃串的日子里,我们自己做饭。冬天,我们自己腌酸菜。最冷的日子,酸菜白肉粉丝豆腐锅。做酸菜猪肉饺子,搁大量的油。油多肉满。酸浓可口。满屋子的朋友,欢声笑语,面粉飞舞。  相似文献   

18.
离2010年1月3日的那场大雪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所遇到的烦恼和兴奋也随天气回暖,像积雪寒冰一样慢慢消融。眼前更多的是积淀在国人血液里千古不变的春节情结。对于北京人,一场大雪、二十多年的年夜饭春晚、凝聚了众多京味民俗的厂甸庙会,成了媒体和文化社会学人的话语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进了腊月,我们中国人最重视最热闹的"大节"——春节就要来了,天气虽然越来越冷,但人们的心却是热的、暖的,因为春天要来了,新的一年要来了.无论过往的一年是好是坏,一切将从头开始,万象更新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八宝粥的香气和着浓浓的年味儿,一步一步走向我们.不经意间北京的大街小巷,忽地就多出了一抹扎眼的红色,大红的春联贴在了各家各户的门上,大红的窗花也贴上了各家各户的窗户,而各大超市也开起了无限循环 "恭喜你发财,恭喜你精彩"的春节必放金曲模式.这首欢庆的歌曲要整整持续十几二十天,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它的声音,欢快、祥和的节日气氛弥漫在整个北京上空.  相似文献   

20.
春节期间逛庙会,是北京人传统的游乐项目。庙会,最初是善男信女到寺庙观堂进香还愿的宗教活动,然而商家最重视人气,隆福寺、护国寺、清真寺、白云观这些地方香火盛,人气旺,卖香烛、风味小吃的商贩便趋之若鹜,久而久之,卖玩具的,拉洋片片的,撂地献艺的武打杂耍也参加进来,到了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