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琨 《北京纪事》2010,(4):85-87
装亲近 清代有个文人叫夏仁虎,祖籍南京,光绪二十四年以后来到京城做官,从此久居京师,也算我们北京人了吧。清末,他在刑部、邮传部、农工商部打工。民国初又在国务院、财政部干活。他的《旧京琐记》里面写到,在清代,妇女出来见客是常有的事。不仅旗人,就是汉人也如此。见就见吧,可夏仁虎第一次来北京就碰上这样一件怪事儿——  相似文献   

2.
平远县老促会副理事长曾俊英的人生经历充满了神奇色彩。他中学未毕业便参加了革命;虽然水电科班出身,他却在水利工地上工作了20年;离休后,他身上的担子越挑越多,越挑越重,在县老促会、县老战士联谊会、县关工委及《平远诗社》等都担任一定职务。  相似文献   

3.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常给我讲一个故事,到后来这个故事我都耳熟能详了。故事是这样的:我家小区旁有一个菜市场,大约有20个摊位。其中只有一个老人家的菜最好卖。每天向他买菜的人络绎不绝。老人家的蔬菜种类齐全是其中一个原因;而最根本的原因是顾客们都反映老人家特大方。比如,你跟他买一斤西红柿,在称够一斤之后他还会另外送你一个。买其他蔬菜也如此。比起那些斤斤计较  相似文献   

4.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10日来到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建设工地,把1000本《建设领域农民工权益知识读本》(以下称《知识读本》)送给了正在忙活的农民兄弟手上。“这本小册子很有用,它教我怎样能拿到工钱。”杨国华边翻书边说。  相似文献   

5.
鲁石 《中华魂》2010,(2):I0002-I0003
满含着热泪,在1978年的秋风里,我告别了父母,离开了故土,从家乡走到省城、从省城走到京城、又从京城来到澳洲,在一条看不到终点的征途上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岁月匆匆。  相似文献   

6.
落日     
小时候,常随父亲一起去看落日。和父亲看落日是在一个小小的水塘边。即将落山的太阳光把我们父女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就像院子里父亲亲手种下的两株一高一矮的白杨。也许由于我那时候还太小,实在看不出那即将落下去的太阳里蕴藏着什么奥秘。惟一能够引起我兴趣的倒是父亲的故事。我紧贴着父亲强健的身躯,搂着他,坐在岸上被太阳照耀了一天的土地上。每当这时我便感到一种温暖、一种依靠。父亲总爱给我讲故事,对父亲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我都喜爱,尤其是夸父,那个为了子孙后代的光明竟然去追赶太阳的人。只有在看日落的时候,父亲才肯摘下他那副…  相似文献   

7.
我能从一个贫苦的孤儿,成长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县委书记),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同时也和我的老领导——当年的绛县县政委(县委书记)陈波同志分不开 。我祖籍山东,是父亲用担子挑着我来到山西的。不幸的是,在我刚刚4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离开了我和姐姐,从此寄人篱下,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1942年10月,我参加了革命工作,被分配在县大队当战士,我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日夜苦练射击和投掷手榴弹,几个月后,就掌握了射击和投弹的技巧。打靶比赛,我不仅打得准,速度还快;投手榴弹,我的动作迅速,扔得远、 投得准, 经常受到同志们的好评和领导的表扬奖励。 没多久,我就被县政治部调去当县政委陈波的警卫员。  相似文献   

8.
李德辉 《老友》2008,(12):58-58
幼年时期,父亲曾经对我讲过一个故事:清朝年间,宁波有个徐宝来,16岁时一贫如洗。后来,他跟人到南京玄武湖给道观挑砖,看到一名七十多岁的老道士也在挑,而且  相似文献   

9.
儿时记忆     
李计春 《北京纪事》2015,(12):108-110
1941年秋季,我两岁,父母亲为了谋生,从东北白城子来到北京。听母亲讲是在北京谋事儿的姑父让父亲到北京来,父亲原本在白城子铁路上谋事儿,但是我想父亲携全家来北京,一定是有更好的差事做。  相似文献   

10.
微风 《百姓生活》2013,(8):39-40
头22年,他救人从不留名,只想做幕后英雄 现年68岁的宋立明出生于河北黄骅市一个普通农家。他小时候家里穷得连水桶都没有,父亲去借乡亲的水桶,用完总要挑一担水送还人家。父亲的勤快、热心赢得了乡亲们的称赞。那时候,父亲常对宋立明说:“做好事,不吃亏,乡亲们心里都记住哩!”这句话影响了宋立明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正1993年我在中山公园举行的北京黄埔同学会上,认识了李老先生。他身体健壮,很是健谈,他知道我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让我带他向我父亲问好,并让我有时间多到他家聊聊。于是,我走入了李老人的生活,也了解到他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经历坎坷,但他始终力排众议,坚持为黄埔做了许多事情,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他曾在湖南、海南出资办学,为北京黄埔大学捐资助学,主张开展民办教育来振兴四个现代化,还在北京成立了黄埔敬老院……  相似文献   

12.
令狐安 《中华魂》2013,(5):53-53
几天前,我和家人为昏迷中的父亲李东冶轮流按摩肿胀的四肢时,往事不觉一一浮上心头。在战争岁月,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建国后又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复兴中华的伟大建设事业中。他平日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我们对他职务变动原因的了解,竟是来自“文革”街头的大字报。由于要求严格,小的时候我还怨恨过他。  相似文献   

13.
阅微草堂     
肖复兴 《社区》2013,(23):32-33
中国文人中,我第一个听说的是纪晓岚,那时候,我也就刚上小学。原因很简单,我父亲是河北沧州沧县人,纪晓岚是沧州献县人,两县离着不远,父亲便以为是老乡呢,很为家乡有这样一个编撰过《四库全书》的大文人自豪。现在想想,那种自豪没来由,纪家肖家,插在祖坟上的香火差远去了,父亲多少有攀龙附凤之嫌。  相似文献   

14.
“我是1995年元旦来温州当长途汽车司机的。我在温州经历了整整10个春运。”李志国说,“现在开长途车,路好,车好,一点也不觉得累。就是最忙的春运,车也很好开。”李师傅来温州前在河南太康开了10多年长途车,他到平阳鳌江后,就在一家长运公司当司机。那时候,他跑的是温州至北京线,6天跑一班,从温州出发,要三天三夜才能到北京。  相似文献   

15.
我家曾有一架唐代古琴,名为“飞泉”,它是我的父亲程宽的收藏。我经常听父亲讲起它的故事。购琴少年时期,父亲受到好友的影响,就很爱古琴。1939年,父亲在北平工作,当时他身为北平市贫民工厂厂长,兼任北京阜民建筑股份公司经理。在一次集会上,他听到古琴名家夏溥先生和管平湖先生弹琴,  相似文献   

16.
温暖的劈柴     
正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在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  相似文献   

17.
正他195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一名诗人,母亲是一名演员。1971年的一天,导演约翰·施莱辛格来到他所在的学校附近拍摄电影《血色星期天》,需要一名孩子出演,他被选中,扮演了一个用碎玻璃片把人家车划坏的小坏蛋,虽然镜头只有短短的几秒钟时间,但让他对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1989年,爱尔兰导演吉姆·谢里丹决定拍摄《我的左脚》,经过千挑万选,最终选定由  相似文献   

18.
安宁 《社区》2005,(15):59-59
不晓得天底下的父亲有多少类,反正我的父亲是属于沉默的那一种。从来没看到父亲做过什么慷慨激昂的事情,甚至从没抽过烟,唯一的嗜好就是每餐喝一小杯酒,就连做生意,都做小本的,而他那被岁月削瘦了的身子,更好像一阵轻风就可以吹倒。父亲总是一副憨厚朴实的样子,从不跟人计较长短。我10岁那年,家里要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房,村人却百般刁难,父亲便揣上几包好烟,一家一家地串门说好话。村长的儿子在路上碰到我,故意欺负我,一拳把我擂翻在地,他也被我一石头打得直不起腰来。胆战心惊的父亲操起一根黑亮的棍子把我狠揍一顿,并唯唯诺诺地哀求找上门…  相似文献   

19.
鲍建平 《山西老年》2012,(11):14-14
我的父亲鲍昌则1930年8月出生于长治县鲍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艰苦的岁月,贫寒的生活锤炼了父亲的意志。他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之志,十几岁就参加了地方武装,搞起了革命工作,在村上曾担任民兵小分队队长,后又在长治县第三区委担任通信员。1949年年初,进驻福建后,父亲随队负责南平区接管工作。最初留守南平专区区委工作,1950年被派到中国人民银行南平专区中心支行工作,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0.
带钱谈恋爱     
朋友的女儿考入北京一所大学,他这个做父亲的自然非常高兴。开学时父亲送女儿去北京,到学校后得知,和她同寝室的3位同学中,一位是贫困生,家里每月只给生活费200元,一位父亲是老板,每月生活费千元以上,还有一位叫纹纹的,父母也是工薪族,每月家里给600元。班里大多数同学家里也都给这些。于是,他就把女儿的生活费锁定在这个数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