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乃坚 《北京纪事》2014,(12):10-14
南城,一直是古玩字画市场的主阵地。以琉璃厂为中心,往南,红桥市场、古玩城、潘家园,以及东南的十里河文化市场,再绕个圈儿,到广安门内的报国寺古玩市场,整个链条宛如一串儿珍珠点缀着咱北京城。买古玩字画到南城去,多少年来,已经成了咱北京人的共识。隔着门缝儿吹喇叭,如今连外地人和海外游客都知道北京的古玩字画市场是在南城。  相似文献   

2.
4岁的王润润是北京某幼儿园的小朋友,爱吃麦当劳,爱玩电脑游戏;31岁的王晨和28岁的王璐分别是润润的爸爸和叔叔,他们爱玩的则是驾车郊游。本文主人公、59岁的王树声是王润润的爷爷,王晨和王璐的父亲。与儿孙辈的爱好截然不同,6年来,他倾其所有,在南城潘家园买地盖房,建起了“华声天桥”京城民俗文化城,为此“烧掉”几百万积蓄,举债千万圆。王树声为何要做这“赔本买卖”?  相似文献   

3.
商振 《人力资本》2009,(10):78-79
从警8年,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嘉奖2次,2006年被群众票选为“百姓心中好交警”。有人偷拍了他执勤的视频,放到网上,被网友亲切地称为“京城最帅交警”。网络成名的他,前段时间更是上了《新闻联播》,从而为更多的人认识与熟知。他,就是就职于北京宣武区交警支队广安门大队的80后交警孟昆玉。  相似文献   

4.
品味无所不在。等到有一天,你根本不用依靠西装革履等全套行头,仅仅是亮出一支笔就能代表你的时候,你就真的是很有品味的经理人了。知道并尊崇周恩来总理的人,大都知道周总理的用笔习惯:日常办公的时候,他只用“中华牌”铅笔(上世纪中国最好的铅笔品牌);而在重要的外事场合,他会随身携带一支朋友送给他的、从朝鲜战场上缴获的派克金笔。作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绅士”,周总理细小的用笔习惯自  相似文献   

5.
顾城是一个不大好捉摸因而常常引起争议的青年诗人。 天真,孩子气,执着地营造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童话世界,这是他的艺术活动给人以鲜明印象的一个方面。人们根据这一印象习惯地把他称作“童话诗人”。但是,顾城还有另外的一面。这就是他有时候似乎有点“鬼”,有些故弄玄虚,甚至近乎神秘怪癖。 新诗潮刚刚兴起时,在那场势所难免的诗歌论争中,顾城的几首笔记型小诗就作为“朦胧诗”的标本被人猜索,引起争论。上海诗人王小龙后来还颇有趣味地描述过当时  相似文献   

6.
侃爷小传     
王玉 《北京纪事》2010,(3):47-49
老北京人习惯把一些能说会道的,上至国家机密、下至油盐酱醋,无所不知、无所不谈的人称为“侃爷”。而我高中时代就有这样一位“侃爷”。侃爷人如其名,还真就单名一个“侃”字,他的姓氏在哪朝哪代都绝对属于恶俗的那一类。  相似文献   

7.
人住莲花池     
北京叫莲花池的地方可不少.我就在两个莲花池附近居住过,一个在广安门外,另一个是位于延庆县的莲花池村.  相似文献   

8.
朱吉红 《社区》2013,(6):37-37
在北京东四大街这片寸土寸金的大街上,有一个老人60年始终如一地坚持修理小小的钢笔,他的lO多平方米的“广义修笔铺”,也因此成为京城唯一一家也是最后一家修笔的店铺。他的名字叫张广义,被誉为京城最后一位修笔人。  相似文献   

9.
论四字语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指出:“现代汉语里有大量的四字语,这是一种特殊的短语。”其后,《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也提到了作为一种固定短语的“四字熟语”。其实早在60年代初,吕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中就有过“四字格”的说法,他说:“四音节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这存在着大量的四音节熟语即‘四字格’这一事实上。”①“熟语”即“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由此看来,《问题》中的“四字语”同《初探》中的“四字格”以及《提要冲的“四字熟语”基本上是同一概念,即四音节的持珠短…  相似文献   

10.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又称盱江先生,北宋中叶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出身没落的庶族地主家庭。在范仲淹的大力推荐下,他曾被宋仁宗朝廷授以“将侍郎太学助教”,曾充“太学说书”、“海门主薄”。逝世前曾任“权同管勾太学”之职,但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讲学和著述活动。李觏青年时期就开始著书立说。他的著述丰富。其中多为“愤吊世故,警宪邦国”的政论,充满了对当时腐朽政治制度、传统迷信说教的揭露和批判,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被称为“医国之书”。他的著述涉及到政治、  相似文献   

11.
关于“相”和“见”字的词性归类问题,语言学界历来就有争议。鉴于这两个词不仅涉及到古汉语教学和对古代典籍的整理研究,也还涉及到活跃在现代口语中一些语言现象,因此,对“相”和“见”字的词性归类问题,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对于这个问题,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中是这样说的①:《马氏文通》把“相”字归入代词,刘复以为应该归入副词。我们认为后一说是比较正确的。但是,我们还得承认它是带有指代性的副调。乍看起来,“相”字的词性归类问题似乎是得到了解决。但是,细细推敲之后就会发现,这种解决乃是在“代词说”和…  相似文献   

12.
王肇辉 《21世纪》2007,(1):26-27
在许多学生心目中“,开复”两个字已经是一个品牌“Google”、“开复”、“学生”这三个词语组合到一起无疑是2005年度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如果在“Google”上搜索“开复 学生”,你将得到181000项搜索结果。的确,在许多学生心目中,“开复”两个字已经是一个品牌:一个既有传统中国学者儒雅、谦逊风范,又具现代美国人自信、进取精神的品牌。而这一品牌的形成并不是因为他与哪家公司的组合,而是因为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由衷关爱。正是在对教育的关注和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基础上诞生的五封公开信和亲手创办的“开复学生网”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互…  相似文献   

13.
柳建云 《今日南国》2006,(18):26-28
“吴玉录是我爹,我拉我爹去逛街,谢谢。”老吴研制的会拉洋车的吴老二十五边奔跑边这样介绍自己。机器人,在人们的概念中,总是与科幻故事里的外星人,或是高新技术的工业应用等相联系,且每次机器人的缔造者都绝非凡夫俗子,但这种常态有时也会出现例外,一个家住北京通州漷县马务村的庄稼汉就打破了这种所谓的常态定律,机器人缔造者也破天荒地与农民身份画上等号。“假如教授说做机器人,可能别人会觉得很平常,但恰恰是我文盲吴老汉,别人不得不觉得新鲜。”现年46岁的吴玉录这样告诉记者。最近他的第27个机器人诞生了,是个会抬腿边走路边扭腰的…  相似文献   

14.
孟谦 《社区》2001,(10):54-55
在京东顺义区,有一座白色的小楼,一共3层,并不起眼。但当人们知道它是京城的几座戒毒所之一时,就对它另眼相看了。在这里工作的人中,有一位年轻人,叫宋玉生,是这个戒毒所的顾问和办公室副主任,他中等身材,健康结实,是戒毒所工作人员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但当你了解到他的经历时,就会觉得他并不普通。 “走板”与“飘” 宋玉生,北京人,今年29岁,18岁时参军,当过武警战士,复员后在北京  相似文献   

15.
科技流浪汉     
北京人大概都不会忘记,1998年初,几乎一夜间,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上、立交桥下、建筑工地上都涂写着“码根码“三个黑乎乎的大字,无论城南城北,城东城西,视野可及之处,几乎无不没有“码根码“,这些字迹统一,书写规范,显然出自一人之手。是广告、暗号、咒语,还是信手涂鸦,人们百思不解。码根码浮出水面最早注意这一“景观“的是某报一记者,他认定“码根码“既然带“码“字,就一定与计算机有关,很可能是一种什么新的发明,于是他通过国家专利局,查到了发  相似文献   

16.
“自从进入了这行,几年来都没休息日了,一个月能有一天清闲就十分难得。”第二次见到侯建晖,是在位于福州五四北三盛中央公园的“东方大院”会所。与第一次见面相比,这位“家具设计师”工作依然忙碌,语速始终温吞,谈到中式家具也总是喜欢与“慢”字有点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汉字编码的一种简便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编检(给汉字编顺序和按编定的顺序去找字),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按部首排,一种是按四角号码排,一种是按音序排。 按部首编检汉字是字典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对查字典的人要求较高,要懂得汉字的结构;而且不是很方便的。因为:①汉字部首多,例如《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重排本,下同),就有部首213个,不便记忆,需要数笔画去找,②随着汉字的演变,部首也在不断变化,例如《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北京版)的部首就有少数不同,它们和《辞源》(1979年北京版)的部首差别又大些,往往习惯于这种部首的人不习惯于那种部首;③有一些字可以属于两种不同的部首,如“墨”字,可以编在“黑”部,也可以编在“土”部,这里,编排就难免随意;④同部首同笔画数的字有的相当多,例如《新华字典》,人部八画的字就有43个。  相似文献   

18.
Pavel Sun怪DJ     
Pavel Sun,一个资深DJ;一个经验丰富的艺术表演经理人。有别于我们对“夜场人”的认知,他看上去稍显严肃了点.我们希望他能对镜头做个鬼脸.但是他却笑了出来,并且礼貌地解释道:“俄国人通常都很严肃,我们之间很少做鬼脸的,这对我来说有点困难。”我想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独特风格,这就是Pavel个人的调调儿,这同样也是北京这块土地上文化包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韩乔生老师在某一次解说中,创造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中国汉语的结构,作了一次不小的颠覆。之后,他又将这一语言特点继续发挥,让汉语向一个真正不靠谱的方向发展,每句话都让你感觉停在一个十字路口上,“不知所措手不及”。最近,王朔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人有个习惯,说话喜欢简略,一个成语,四个字。非吃掉一个字。比如,你今天的气色真好,看上去容光焕,我就不说那个“发”,憋死你。  相似文献   

20.
孟谦 《社区》2014,(6):1-1
有一次,笔者参加北京某区的社区工作的总结表彰大会,会间穿插了几个小文艺节目,其中有一位未口名的相声演员的表演,因为他在京城很“火”,所以颇受欢迎。表演开始,这位演员讲了几句“垫场”的客气话,说他要感谢社区,因为他自从搬进新居,就没少麻烦物业。听得出来,他是把社区工作者和物业服务人员的身份搞混了。其实这种“误识”很有代表性,你如果随机在小区询问,社区居委会到底是干什么的,能说清的人肯定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