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安徽省政府宣布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其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这是安徽省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基于历史地理学的知识,从建制沿革的角度分析历史时期巢湖市的建制沿革及其与合肥市的隶属关系,进而找到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中巢湖市划归合肥市代管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2.
在绿色GDP2.0核算项目框架下,构建安徽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核算生态系统为地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及其经济价值总和.安徽省2014年全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37892.6亿元,是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82倍.单位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较高的主要为合肥 、安庆 、池州 、黄山和六安等市.全省仅合肥 、芜湖 、马鞍山 、淮北 、铜陵5市人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低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核算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并为建立生态系统保护效益与成效的考核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给合肥市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合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发展合肥农业经济的强大经济后盾.合肥市应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采用"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共同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三县工业化进程;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加强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民非农化进程,一定能充分发挥作为省会城市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撤销了地级市巢湖,扩大了合肥市辖区的范围,势必会影响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基于组合评级构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以合肥及其周边8个城市近几年数据为样本.运用层次一主成分组合评价法得出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然后运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模型测算出合肥经济圈的实际范围。结果表明,合肥经济圈应进一步扩容,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定远和全椒。最后针对合肥经济圈内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安徽经济增长极在皖江东段城市圈(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市),它以合肥、芜湖为双核。这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发育尚不成熟,其空间形态的缺陷是"双核不对称"和"中间塌陷"。因此,要加速发展芜湖这个相对弱小的次中心城市;合肥、芜湖要相互策应,促进横亘其间的农村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使皖江东段城市圈真正连成一片,对整个皖江城市带,乃至全省经济发挥更加强劲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安徽"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快开发"大芜湖"跨江城市组团,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安徽区域经济战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合肥市已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环境.发展总部经济对合肥来说意义重大,为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合肥市要不断完善交通设施,支持和做好总部园区建设,重点引进制造类企业总部,长三角地区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的引入工作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安徽和县是安徽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县,也是南京、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四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和供应基地,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如何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加强耕地保护,必须从和县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和县城镇化进程初期确实占用了耕地,减少了耕地面积,随后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村推进等政策的约束下,耕地面积处与平稳的状态。今后城镇化发展仍然要保护耕地,保障人民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8.
合肥市地处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的省会。合肥方言属官话大区下面的江淮官话区。对1990年以来,合肥地区方言中词汇的整理和训释,所收词汇及记音以笔者出生地肥东县为准,该县城位于合肥市中心10千米处。  相似文献   

9.
在空间交互理论引导下,基于引力模型构筑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经济区位度模型,计算安徽省地级市间经济联系强度与城市经济区位度。分别以合肥、芜湖、淮南为中心选取经济联系强度大于4 000的数据绘制省内经济联系图,结合地理位置判断以合肥为中心的安徽中部城市群是存在的,并界定了其范围;同时展望安徽中部城市群未来发展存在核心圈层与外围圈层。为安徽省城市群的培育和中部城市的发展提供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发展格局。安徽省正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积极面对双循环格局。选取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基于DEA模型静态分析和DEA-Malmquist指数动态分析,对2011—2020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2020年安徽省16个地市科技创新得分及排名。结果发现:第一,安徽省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量增长迅速,81.25%的城市科技创新实现了投入产出的最优化;第二,安徽省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发展形势好,但是,技术进步效率水平不高;第三,2020年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和滁州五市的科技创新效率排名靠前,皖北地区科技创新水平落后。研究明确了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为保障安徽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